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丁轶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3):5-25
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有效整合其国民的过程,宪法在此意义上成为国家认同构建的一大重要制度资源和载体。基于理解国家的不同方式,国家认同可以分为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两种。相应地,国家认同的宪法实现机制主要体现为"权利—权力"机制、义务机制、叙事机制和象征机制四类,我国宪法中的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这四大部分构成了上述机制。在终极意义上,国家认同的宪法实施是一种以宪法总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为中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总体认同对象、以社会主义认同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为二元的实施模式,其核心在于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并在现代政治框架内打造出一种"厚宪法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孙成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3):26-39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港澳问题处理上,至少在55份规范性文件中实施了宪法。对比宪法在香港与澳门的实践,可以发现二者在"宪法实施涉及的问题类别""宪法实施的具体方式"以及"港澳法院对宪法实施的立场"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分析宪法在港澳之间实施现状异同的原因,不能无视"中国宪法的特质"与"港澳特殊的宪制背景",应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功能主义的思维方式,从"制度原初目标"与"制度演化因素"两个角度加以判断。阐明宪法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制度逻辑,有利于扩展与深化对港澳宪制结构的认知,促进"宪法在港澳实施共识性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田伟 《当代金融研究》2021,2021(3):108-125
在宗教治理问题上,德国宪法学在过去20年经历了从“国家教会法到宗教宪法”的范式变迁。这一范式转换的核心在于对宪法宗教自由条款和政教关系条款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具体表现为对政教关系条款(魏玛教会条款)的重新解释。魏玛教会条款是1919年魏玛制宪时妥协的结果,在1949年波恩制宪时,又因二次妥协而被纳入基本法。在基本法秩序下,魏玛教会条款经历了意义变迁。从政教关系到宗教自由、从宗教同质到世俗多元、从“国家”到“宪法”,构成了从国家教会法走向宗教宪法的三个动因。通过这一范式变迁,政教关系条款得以与宗教自由条款相连接,制度性条款实现了基本权利转向,魏玛教会条款生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从而因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达致一种更为理想的宗教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白雪 《金卡工程》2009,13(4):105-106
社会国家原则是德国"社会国家"思想在宪法中的体现与具体化。关于该原则内涵的相关规定最早体现在德国《魏玛宪法》之中,其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又对其作出了进一步地阐释。尽管《魏玛宪法》与《基本法》并没有明确直接地提出社会国家原则,对该原则内涵的理解也不一致,但社会国家原则是具有拘束力的宪法规范。本文试从《魏玛宪法》和《基本法》两个宪法文本进行分析,以解读社会国家原则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吕俊 《金融博览》2004,(11):63-64
夸年7月4目的“独立日”庆典.是美国人近年来最尽兴的一次。各大城市的大街上到处悬挂着国旗.人们纷纷到户外野餐、烧烤、喝啤酒.然后参加或观看“独立日”大游行,欣赏焰火表演。在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纪念碑下的国家大草坪挤满了烧烤和野餐的人,宪法大道上的盛装游行吸引了数十万人夹道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个体—社会—国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持续性整合。基于社会公德的整合作用,宪法将其纳入规范体系,促进其整合功能实现。宪法社会公德条款承载着个体实现社会化、维系社会共同体、作为个体与国家的联结中介等理想功能。然而,由于相关文本的规范品格未获充分确认,文本表述不够清晰,实施动力略显不足,导致其功能受到一定阻滞。应当在规范目标的导引下,依托宪法解释,确认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品格,阐明其规范内涵,并夯实规范实施的社会基础,促进其理想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整合是宪法的原初使命,斯门德的《宪法与实在宪法》是国家整合的重要理论资源。鉴于国家在公法研究中的缺席,斯门德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精神科学和国家法学的结盟,以一种辩证、运动的思维修补了个人与整体、经验和现实的断裂。作为一种生活过程,国家整合包括人的整合、功能整合和质的整合,斯门德以此重新解释了国家法的基本范畴。结合历史反思斯门德对于魏玛议会、总统制和联邦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抽象的分析框架高估了从个体到整体的连续性,未能触及具体的权力运作机制,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对主权的考察,因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整合路径。如何结合社会现实推进国家整合,仍然是摆在宪法学者面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国家有关财政法律制度规定,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专项资金的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国家财力情况核定。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坚持统一管  相似文献   

9.
朱凌宇 《金卡工程》2009,13(5):64-64
公民权利及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宪法的核心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保障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是法治社会的根本目标;国家权力则是构建法治社会最强有力的后盾。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监督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基本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同时,国家权力的制约,是宪法的重要功能。保障人民监督权和制约国家权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两大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我国宪法和审计法明确了国家审计的法律地位,并从1983年起很快组建了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逐步形成了现行的国家审计体制——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这种审计体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了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审计体制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多数债权人的债权涉及按份债权、协同债权和连带债权;多数债务人的债务也包含按份债务、协同债务、连带债务三种形式。在没有明确规定或约定时,通说认为,连带债务的认定以义务的同一阶层性为前提。如果所有义务人在结果上都需要按一定份额承担损害,而非只是提供一个预付的给付时,可以认为义务有同一阶层性。对于"受阻碍的"连带债务,应当采取以下模式:债权人应当承担免责约定的不利后果,而第三人自始仅承担部分责任,且不发生求偿。中国法对连带债务进行了多重规制,此外,在中国法上不存在分阶层的责任模式,这些情况可能会引起特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今这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宪法的规范性与社会现实性之间的频繁冲突注定是不可避免的,而由于我国宪法规范的适应性不强,造成这些冲突表现为地方的违宪试验这种最激烈的方式。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对宪法规范的适应性问题和地方违宪试验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提出完善宪法文本、加强宪法解释等增强我国宪法规范适应性从而减少地方违宪试验产生的途径,为地方各种有益的探索性试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宪法是十八世纪资产阶博士,主要研究宪法学、法理学;级革命的产物,蕴含了一系列人文精神,如民主法治,权利保障,分权制衡,等等WTO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其旨在将立宪主义的各项基本原则运用到政府贸易政策上,将传统上属于国内问题的对外贸易政策宪法化和法治化。由此,WTO也蕴含了诸多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4.
相较行政权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司法权在金融规制中的作用未受到足够关注。中国借款利率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双轨"规制,在规则层面形成冲突。实证考察发现,规则冲突引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人民法院司法裁判的多种指向与不协调。对于这种规制冲突,可以从法律技术、规制架构和规制理念三方面进行解释,具体包括各级各地法院法律技术的不统一、中央层面司法权与行政权在金融规制上的边界模糊和司法部门与行政部门对金融规制的理念差异。未来应当更加尊重商事交易意思自治的规制理念,巩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金融借款利率的规制架构,并确立优先调整利息构成而非总量的法律技术。  相似文献   

15.
6月10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4个海湾国家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了海湾货币联盟协议,这意味着尽管面临种种挫扼海湾国家依然坚持在统一货币的漫漫道路上奋力前行。 不过,外界普遍对海湾国家2010年实现货币统一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16.
刘明瑞 《海南金融》2021,(10):28-36
货币宪法学是基于社会契约理论与人民主权原则,关注公民与国家之间财产配置结构问题的研究视角,央行数字货币领域的公私博弈毋庸置疑是数字经济时代法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央行数字货币的性质及其法偿性、新货币形态下公民的货币财产权、自由权的保障以及央行数字货币形态下的国家责任值得关注.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方式多元,尤其是经济学者和法学学者的研究路径呈现明显偏离.本文基于货币宪法学视角,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货币形态——央行数字货币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央行数字货币的性质并论证其法偿性.通过明晰央行数字货币下的公民货币财产权和自由权,阐述国家数字货币发行如何对待货币民主问题,最后结合域外实践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责任和可供参考的央行数字货币宪法规则,以期能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治理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中的"国家所有"条款至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分析,但实践中仅仅通过私法规制"国家所有权"已经难以回应现实的问题,已经有学者开始引入公物等概念,并建构宪法上的"国家所有权",但这个分析是仓促的,而且在规范逻辑上难以成立。"国家所有"条款的宪法分析应该立足于现行的宪法体系,以宪法变迁为背景,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与社会现实,从而对"国有财产"的规范内涵进行诠释。"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在学界备受争论,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同样需要上升至宪法层面,从而就"自然资源"进行宪法上的界定,并对"国家所有"所衍生的权利、义务进行分析。从宪法角度对"国家所有"条款进行规范分析的目的在于防止对"国家所有"的规制完全遁入私法,从而丢失公法上的监管与义务。  相似文献   

18.
论国家财政监督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财政监督,作为财政职能的重要方面,在我们的财政学教科书中早为我们所熟识,但它的内涵已因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相应转变,其监督范畴稍有所收缩,但其规范性、法制性要求则更趋突出。本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财政监督的理论与现实出发,通过对财政监督的必要性、财政监督的范畴和主体、财政监督机制模型等几个方面的讨论,试图寻求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财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平台上,应该抓住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这一国际形象的塑造,同我们平衡地把握中国形象的现代性与本土性紧密相关。最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委托环球扫描公司进行国家形象调查,让世界各国对英国、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朝鲜、俄罗斯、美国等国,从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标准来加以评估。在近3万名不同国家的中高层人士的调查中,对上述国家的国际形象加以排名,并由美国《时代》周刊公布。得到认同得票数:加拿大及日本均为54%、法国50%、英国45%、中国42%。中国国家形象排名第五。  相似文献   

20.
施正文 《涉外税务》2006,221(11):5-8
没有健全的财税宪法,就缺乏规范财税问题的根本准则,就不能为税收法治建设提供宪法依据;税收问题上系国家兴衰、政权稳固和社会正义,下系国民福利和私有财产权保护,由此税收成为贯彻议会保留和法律优位原则最为坚决的领域,以保障税制的完善和税收职能的实现……总之,税收法治作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应当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向未来,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