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市场分割对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分割短期内可以保护地方创新主体,促进本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但这种促进效应在长期不可持续并逆转为阻碍效应;各地区的市场分割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市场分割都不利于周边地区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分割对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受市场分割的影响最为明显。中国地方政府应该彻底打破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现状,通过东部地区降低市场分割程度带动中、西部地区作出相应调整,从根本上实现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从效率的角度出发,采用基于串联的两阶段DEA模型测算2011-2015年30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率及其子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R&D经费筹集来源对工业企业创新不同阶段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率2011-2014年呈上升趋势,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其中,转化效率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平均研发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工业企业成果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从R&D经费筹集来源看,政府以税收补助的方式更能促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提高,而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则企业自有资金能显著促进转化效率提高,政府直接补助对企业总体效率和各阶段子效率都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技术标准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标准有助于缓解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改善资源错配,提升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且出口强度会正向强化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在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应优于一般制造业;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在企业层面的倒逼效应,以及在行业层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企业退出效应,是技术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基于《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2010)》与《安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资料,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BC2模型,从区域比较的视角出发,对安徽省17个地市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除亳州、滁州、六安外,其余地市的大中型企业创新活动均处于无效状态,而且普遍存在创新效率低下,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活动的规模无效或规模不经济是导致整体综合效率DEA无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并突出地表现出较高的纯技术效率与较低的规模效率。将三阶段DEA模型和Bootstrap-DEA方法相结合对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的提高是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主因素,而工业发展、外资依存度和开放程度的增加不能明显改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布局。另外,Bootstrap纠偏后的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下降,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效率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2013年和2014年全国53个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DEA有效的城市有8个,无效的城市有45个,2014年DEA有效的城市相比上一年增加了5个。大部分城市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金融市场和教育程度对创新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尤其是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7.
李成顺 《技术经济》2020,39(9):119-125
绿色创新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实现我国工业的绿色转型。本文采用面板时变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2013—2017年我国各省份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研究发现:自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创新效率呈现出时变特征,整体随时间变化而不断优化;分地区看,各省份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责任的相机决策;分区域看,东中西三大地区存在一定的创新差距,但呈现出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分解——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等进行了测算。在考虑市场势力和企业规模等因素之后,文章运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实证考察了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既优化了高技术产业的资源配置,又促进了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了创新效率,且入世后这种促进作用更大;行业特征影响着市场化进程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果,在技术密集度较低、外向度较高的行业中,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积极影响更大。此外,企业规模和经济绩效也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而市场势力与创新效率却存在倒U形关系。  相似文献   

9.
卞元超  白俊红 《财经研究》2021,47(11):64-77
立足国内大循环、推动区域市场整合对于优化企业投资决策、提升产能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市场需求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的分析视角,文章考察了区域市场整合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其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市场整合有助于促进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区域市场整合能够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要素的有效供给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对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即存在市场需求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进一步地,那些高税收基础、高就业贡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升对区域市场整合的敏感性更高;区域市场整合对重工业部门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应也要高于轻工业部门;且区域市场整合显著提升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中国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2011—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对各省市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提升显著,受技术进步效率影响更大;地区分布上呈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且各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发现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认知程度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区域异质性,通过解析导致各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与程度差异的内在原因,发现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较严重的资源配置和管理问题。为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仍需要从资金投入、人才管理、成果转化、产权保护和科技监管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1.
1951—1953年创办的造园组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 和教育影响深远。基于档案文件,以时间为序,描述造园组成 立的背景、沿革和办学情况,讨论造园组停办的主要原因。研 究表明:造园组隶属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清华大学营建学 系合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协办;汪菊渊、吴良镛、陈有 民以及梁思成等先生在造园组成立和建设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造园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和行政组织;造园组的成立 依赖于一系列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写作的缘起,总结了学科史的特征、结构和内容,划分了世界和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阶段。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造园阶段(1828年以前)、孕育和创立阶段(1828—1900年)、现代主义运动阶段(1900年—1960s)、生态运动阶段(1960s—1980s)、多元发展阶段(1980s—)。与此相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也可分为5个阶段: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1912年以前)、孕育和萌芽(1912—1949年)、创立和艰辛曲折发展(1949—1978年)、蓬勃发展(1978—2011年)、全面规范发展(2011年以后)。重点阐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总结归纳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景观过程是风景园林学科长期以来不断研讨的重要 议题。在此视角下,规划设计实践广泛关注场地的自然和人文 过程,通过引导和利用其运转机制,发挥积极效益,保持过去 与未来、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经 验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景观过程在场地价值识别、自然力 量引入和弹性应对未来3个方面的实施途径,并以成都世园会 申办方案为例,在景观过程视角下探究如何将传统农耕智慧延 续、世园盛会承载、绿色产业培育与城市发展过程相融合,最 终营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低影响、可持续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在风景园林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风景园林 信息模型(LIM)技术的推广和实践应用愈发重要和迫切。以 北京市通州区云景公园项目为例,结合Autodesk Civil 3D 和Revit等软件,从地形、道路与铺装场地、建构筑物、给排 水工程、植物景观,以及模型协同组织6个方面介绍公园类实 践项目中LIM模型的组织构建方法。以LIM模型中的数据信息 为核心,探索图纸类、数据类信息的获取,以及将模型作为成 果进行整体交付的方式。将建模方法与应用需求相结合,总结 L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路径,并对LIM技术的发 展前景和潜在应用领域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 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 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 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 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 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 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 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 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回顾唐亭“袭古增妙”“结亭组景”的先锋实践,总结其模式,再认识柳宗元旷奥思想中“游之适”的内涵、要素、目标与价值追求,从“形适”与“意适”2个层面,提炼概括出时空节奏体验的“环-中”旷奥原型——“凌阻峭”与“抵丘垤”的2类空间感受。研究发现:秉承“游所之往”“风景求中”的价值取向,借助空间形态与序列组织调节游-息节奏、实现意境塑造,正是风景旷奥思想的“初心”。在与后来的造园组景、直至今天的绿水青山美之间,旷奥追求虽有间断但初心未变,对此“亭”功不可没。“亭”作为园林组景基本要素逐渐转化为中国园林典型的文化意象符号,作为实现风景旷奥初心的“结亭组景”,逐渐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建筑的主题母语,开启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序列的新天地。进一步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与湖北2019园博园灵犀园为例分析探讨了旷奥理论结“亭”组景结合现代条件的运用思路与方法,以期不忘初心,与古为新,弘扬优秀的中华风景园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发现:70年代末以前寺园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尚有佛教园林研究专门化倾向,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史学和造园学;70年代末至今的佛寺园林研究主要呈现佛道一体的园林叙述语境,但仍有学者以佛教为叙述逻辑进行园林研究且数量逐渐增多,该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多元,为未来宗教主导下的寺园专门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意欲从学术与史学流变角度寻找佛寺园林的研究脉络、发展路径与热点方向,对寺园研究成果、经验进行一定的评析与体认,以期理清研究思路,不足之处请诸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