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构建基于PSR-NES(压力-状态-响应和经济-环境-社会)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动态识别2010—2020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广州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整体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2010—2020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先下降后提高,其中,北部生态涵养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下降趋势,南部生态调节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好转,中部建成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未来城镇扩张应尽量避免侵占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的区域,可通过分区治理,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力度等措施持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2.
许波  骆秀朵 《科技和产业》2023,23(23):115-120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生态城市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将河源市2009—2020年的相关数据代入,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和响应4个方面对河源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源生态城市建设虽有波动,但综合评分在逐步提升,总体是稳步增长的趋势。建议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生态城市建设内驱力;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缓解生态城市发展的经济压力;大力推进低碳智慧城市建设,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2005—2012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在不断改善,协调发展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步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函数对比分析显示,2005—2010年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2011—201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已超前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促进福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人类的全部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与自己所拥有的生态容量相比较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方法。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并引入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标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间呈生态赤字状态,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微幅上升趋势,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则有明显的提高,表明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较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以南宁市为例,基于PSR模型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各项指标测算权重,定量评价南宁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12-2021年南宁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压力系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地状态系统呈上升趋势,土地响应状态比较平稳,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也处于一个较平稳的状态。南宁市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土地压力成上升趋势,但建设用地增长率逐渐下降,说明南宁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趋势有明显的好转。  相似文献   

6.
研究清水江流域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分异及耦合发展模式,可为岩溶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对清水江流域2012-2016年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分异状态及耦合模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4个阶段,耦合演进呈现“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模式,当前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中级协调生态滞后状态;3个小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异显著,其中福泉市综合水平较优、凯里市居中、都匀市滞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优质协调发展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对2003-2008年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评价。评价结果为2003-2006年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2007-2008年处于超载状态。2003-2008年,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沿海地区产值年增长率和人均沿海地区产值过高,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过量,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海洋科研项目数过多等。据此提出了合理控制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治理污染源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GIS、SPSS等技术为支撑,改进PSR模型对研究区域2007~201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通过G(1,1)模型预测未来5年梵净山旅游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改进PSR模型能够实现对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研究区域2007~2011年土地生态安全属于临界安全,2012~2016属于较安全。利用SPSS将各评价指标与综合指数进行主成分相关性分析,得到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相关性较高的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根据预测2017年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57,2017~2020年生态安全水平将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3%,安全等级从较安全级到安全级。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可靠性、客观性,对梵净山旅游经济区未来土地开发与利用方向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为同类型山地旅游经济区的生态安全诊断提供切实有效有段。  相似文献   

9.
曾倩  沈良峰  汪莎  荣琦 《科技和产业》2022,22(7):118-123
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品质是了解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关键,在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DPSIR模型选取27个指标构成评价体系,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熵权法、TOPSIS模型进行评价,建立湖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品质评价体系,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其生态品质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6—2020年湖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品质的发展状态呈现“Z”形上升趋势;从子系统来看,状态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波动最大,至2020年达到最高;从障碍度来看,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数量、建筑业R&D经费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和建筑业能源消费总量是主要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0.
以2007-2018年哈尔滨年度数据入手,以哈尔滨市为例,首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障碍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哈尔滨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上呈现出向上发展的趋势,从2007年的0.30上升到2017年的0.48,但协调程度一直处于轻度失调与濒临失调的状态,说明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协同发展程度并不高,经济优先发展,社会发展次之,生态环境重视程度较弱,造成了目前的状况。而耦合度呈现波动状态,2011年达到最低值0.316763,但总体来说哈尔滨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度处在0.3~0.4之间,属于拮抗阶段。2007-2017年三个子系统的障碍度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阻碍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2006~201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以指导区域土地合理、可持续利用,为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表明,西安市2006~2016年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有了一定改善,系统状态经历了不安全到临界安全到较安全三个阶段,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经济、民生、资源及环境保护角度,构建了评价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指标体系,同时将突变级数法与因子分析法相结合,构建评价区域突变模型,对2004—2013年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7年,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隶属度呈上升趋势,在2008-2009年则出现快速下降,在2009年有明显突变,这反映山西省的经济、民生、资源与环境四者之间还未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亚萍 《科技和产业》2023,23(10):158-165
构建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长沙市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在2011—2019年耦合协调关系以及演变过程,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其2020—2023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研究结果发现,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发展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高于生态环境水平;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均分布在0.8~1,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趋于上升发展状况,且到2016年已经达到初级协调状态,但是距离优质协调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2020—2023年长沙市智慧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预计将呈稳步上升趋势。未来,长沙市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采用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上海市2000-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以及赤字均呈下降的趋势,而总生态足迹、承载力以及赤字则呈上升的趋势;化石能源的足迹变化对上海市足迹变化起决定作用,是上海市生态赤字的重要驱动力;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呈下降的趋势,略有波动,而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呈上升的趋势,波动较大,反映出生态压力逐渐增大。研究结果为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协同学相关原理,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协调性评价,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系统,选取状态参量并建立序参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协调耦合度模型进行协调性评价。结果显示:(1)宁波市土地利用社会子系统发展指数远高于土地利用生态发展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指数,说明宁波市仍处于经济粗放的发展阶段。(2)宁波市土地利用系统在2005-2008年一直处于低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需要继续发展;在2010-2011年间,系统处于耦合协调颉颃状态,在2012-2014年间,系统处于良性耦合协调状态,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上海地区14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99-2012年间,上海人均生态足迹以2010年为转折点呈现倒U形发展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并逐渐趋向平稳,人均生态赤字处于稳定水平但依然很高。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为基础数据,采用ARIMA模型对14年间上海人均总生态足迹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演变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预测了未来5年内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发展的快速转型使得上海地区生态状况逐渐好转。在预测基础上,将上海与部分省份的情况对比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上海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传统生态足迹法在不同功能土地进行统一换算时产生的较大偏差,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2015年陇南市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从而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5~2015年陇南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827hm2增加到3.111hm2,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起伏状态,略有下降,生态系统由生态盈余转向生态赤字,陇南市生态系统由可持续发展向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协调发展理论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2年北京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①2001—2012年北京市旅游经济效益函数g(x)与生态环境效益函数g(y)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②2001年以来,北京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态不断改善,协调发展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之后已步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③2003年的"非典"对北京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T)、"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C)及协调发展度(D)3个指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3个指标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演化趋势,利用SPSS 26.0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等四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波动上升,湖北等两省相对稳定。河南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山西呈波动下降趋势,安徽等四省相对稳定。河南等五省耕地资源呈现可持续利用状态,山西则为不可持续状态。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江西和山西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态势,湖南、湖北和河南呈现增长-下降态势。通过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优化配置耕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利于实现耕地可持续性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3-2012年信阳市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分析,发现信阳市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出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说明信阳市粮食生产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信阳市耕地压力指数的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了GM(1,1)模型预测。在此基础上测算了未来信阳市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最后,提出了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引导农民充分开发非耕地资源和未利用土地等进行耕地保护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