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工业旧址采取高强 度再开发的模式已成为趋势,工业建筑及户外场所面临存亡的 巨大挑战,如何认识和尊重工业遗存成为此类后工业改造项目 面临的新课题。随着首钢的搬迁与转型,作为首钢发展的起点 与北部对外门户的西十筒仓区域,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落户 之选。面对建筑的先行与价值的不认同所带来的工业体系破碎 化,景观设计重拾了工业系统的价值,在阅读并尊重原有工业 空间逻辑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形结构进行创造性复写,并将重 译的工业碎片谨慎地嵌入景观体系中。“碎片复写”设计方式 的提出为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工业旧址再利用乃至城市空间更 新如何兼顾科学与艺术、法则与自由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增量拓展转向内部更新,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时代城市生活需求,以及关乎城市本源的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城市高架桥(路)在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效率和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双面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挑战。梳理景观重构应对“高架危机”的“空间-场所”改造探索模式;指出高架桥更新需纳入城市空间-社会的动态发展系统之中,并结合“反桥”背景下的改造实践分析高架桥景观重构在城市多维整合中的意义与影响,揭示科学决策、整体协同、均衡化效益的城市多维整合作用机制;系统总结城市高架桥改造的街区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策略。通过反思,指出以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切入高架桥改造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君  刘瑶 《经济师》2022,(7):127-128+132
后工业景观作为20世纪以后的新景观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景观材料则作为景观设计中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记录了场地历史变迁的痕迹和时间维度的信息,景观材料反过来则体现了场地的历史感与生命力。文章以后工业景观材料为研究基础,将常见的后工业景观材料分为可回收以及不可回收材料,以太原化肥水洗车间景观改造为例对其中景观材料的保留与再利用的原则、方法以及意义进行整体性分析总结。文章在分析个例的同时对于景观时间维度记录、材料的情感创新化表达、废弃材料在再生新途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最终使后工业景观的历史性、艺术性以及生态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昆钢片区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昆钢道路景观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安宁等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随着昆钢片区交通量的增加以及职工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等原因,原有道路景观很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都随之暴露出来,如道路整体景观定位不合理;道路景观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人车矛盾日益加剧;道路配套设施不全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昆钢道路各项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昆钢的整体绿化景观,值此朝阳路改造的时机,本文以朝阳路的道路景观设计为例对昆钢道路景观的绿化做了些探索,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河堤工程在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往往造成滨 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服务功能和空间活力丧失等多种问题。 基于弹性防洪理念,这些单一功能的城市河堤在防洪效能、生 态服务、环境品质和公共活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 观修复可以运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以实现防洪 与景观的平衡。以四川省富顺沱江项目为例,根据现状情况、 问题和修复目标,将项目中已建和规划河堤工程划分为4种形 式,综合应用景观修复策略,对不同类型河堤提出相应的改造 途径。最后,总结景观修复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期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河堤工程的弹性景观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立成 《城市建设》2010,(7):322-324
由于高校中的旧建筑以及景观都体现出了一个高校在发展工程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目前在旧建筑以及景观方面又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高校的旧建筑以景观改造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的旧建筑以及景观上所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高校旧建筑及景观改造设计的意义以及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概述,最后对具体的改造方法进行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人居环境领域,传统园林景观的“实景”之外,“虚景”也逐步进入了研究视野,如声景观、光景观、气味景观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以及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回顾了虚景的相关研究,陈述了景观要素与虚景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热景观”的概念。热景观是园林虚景的一部分,既有可度量的环境性能(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也包含了人的主观热舒适感觉,同时,还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诗画意境联系在一起,是住区热环境与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领域。探讨了热景观与住区热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初步提出了热景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成果应用。热景观的发展拓宽和丰富了景观的维度,也让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建设风景园林、评价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景观景题创作是对中国 优秀园林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四字景题的分 析,探索植物景观景题造词方法及规律,提出了四字景题创作 “画面感、意境美、重植物、合尺度”的基本评价标准及景题 创作方式。认为在景题创作时可以借鉴诗词、楹联和古典园林 景名,收集与归纳景题常用字词等,运用诗性思维,使植物景 观具有“景面文心”的特点。以期在植物景观景题创作方面对 风景园林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场地历史的设计学角色一直是一个含糊不清的专业问 题,研究试以存留状态谱系最宽的后工业景观为对象,并对以 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为历史对象的后工业景观中不为重 视的3种特质,即“大机器”、超级属性之“崇高”,以及从 技术到人文的“工业文化”展开论述,探讨它们成为特质的缘 由、可续和复用的机制。通过对场地历史之于设计的普适性价 值的强调,与当代复用锚点的设计关联,旨在建立一种将设计 场地视为历史对象的设计学共识。  相似文献   

10.
傅微 《经济地理》2014,(5):150-154,161
基于荷兰福尔曼和戈德罗恩的以斑块、廊道和基质作为景观结构要素的研究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阐述荷兰传统村镇景观格局特征及发展过程。宏观尺度(省域)是基于土地原有格局发展的农业景观宏观格局,中观尺度(小流域)是沿水系廊道发展的景观格局,而微观尺度(村落)则是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发展的景观格局。研究可为中国在村落改造、乡土遗产景观网络构建以及生态网络保护建设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快,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建造时间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加剧了景观的混乱,所以对城市景观必须以“人性化”为目的进行整合,整合的方法既有纵向“历时性”因素的连续,又有横向“共时性”要素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 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 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 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 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 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 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潟 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 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合,从潟湖聚落发展为 建筑设施近代化、生态景观基塘化的滨海乡镇。归纳出海缘乡 邑“极化-竞合-辐射”的聚落景观演进模式,总结其“聚焦牵引-默化”的风景营建机制特征,对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粤 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重新审视首钢工业景观内涵的基础上,以图谱形 式再现了首钢百年(1919—2019)发展中工业景观的格局变 迁,在历史与观念2个层面上描述了其从石景山下的炼铁厂向 “十里龙烟”的钢铁帝国转变的过程,将目光聚焦在其工业 现代化与去工业化过程中陆续产生的“单位大院”“园林工 厂”“服务园区”和“首钢园”等一系列空间实践观念上,总 结了造成当下首钢及其周边区域残余景观现状的客观原因。认 为在北京逐步成为全球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回归到 工业场所自身的“历史共识地”,让贮藏了工业文化记忆的物 质遗存和空间形态重获生机的同时避免被过度“符号化”和 “模式化”。  相似文献   

14.
杨晨  韩锋 《技术经济》2019,35(6):45
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展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国家之一。从遗产景观研究和保护的现实需求出发,回顾了美国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代表性项目——美国历史景观调查,总结了该项目在建设理念、运行机制、技术标准和发布途径等方面的经验。结语部分提出了该项目对中国遗产景观档案建设的启示:保证遗产景观档案项目的独立地位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围绕遗产景观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是完善体系、增强执行力的保障,遗产信息共享是档案建设工作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龙王港河道改造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在对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种类、群落与景观调查研究后,挖掘适宜的乡土植物种类。定位为多元肌理、城市门户、生态廊道的滨水景观带,以回归自然、整合环境、大尺度多形态为目标。结合周围地块性质,根据不同群落类型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结构配置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形成景观节点,突出整体植物景观效果、乡土特色和低维护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生态控制的原理,提出以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为核 心的“景观生态调控”的概念。景观生态调控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竞争和共生、正负反馈、增殖和自我补偿、废物循环利 用、最小风险、生态适应性、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多样性和稳定性、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等。景观生态调控的方法框 架包括:景观生态规划(整体共生方法)、景观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循环再生方法)、景观生态管理(竞争自生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陆桥视野》2010,(6):75-75
6月4日,东部城区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彩旗飘飘、鞭炮阵阵,园区内又一市重点项目山海景观轴开工建设。该项目是由江苏金海投资有限公司继金海国际、滨海休闲带改造等商务中心重点工程之后建设的又一城市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8.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