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谁的时代     
张弛 《新经济》2011,(1):16-17
年末了,寒风劲袭,除了每到此时要做好心理准备等待某种“几十年不遇”甚至“百年难遇”的可能之外,媒体们也会开始自己打鸡血一样的狂欢。跟黄世仁一到年关就会挨家挨户收租子一样,各家媒体也着手往这一年日期的夹缝里搜刮:年终盘点始终是少不了的一道策划大菜。  相似文献   

2.
说“冷”道“热”王二路气候的忽冷忽热表示天气不正常,人体的忽冷忽热表明不是感冒即是发摆子;一个人的大脑忽冷忽热起来,就可能喜怒无常。倘若,在一定的时期里和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某些人群中老有一种忽冷忽热的现象存在.那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毋庸讳言,这种现象在...  相似文献   

3.
颜夏 《经济》2007,(1):121-121
曾经在杂志上读到一篇故事,说的是一个行者在旅程中偶遇一位老妇人,疲惫的行者问那妇人讨水喝,妇人把水倒给行者,说:"你且慢慢喝,明日我再去打.反正取水的井离这很近."行者说:"既然不远,你加快一点脚步,今日就可以打回来.明天再快些脚步,还可以打回两桶水.  相似文献   

4.
颜夏 《经济》2007,(2):121
曾经在杂志上读到一篇故事,说的是一个行者在旅程中偶遇一位老妇人,疲惫的行者问那妇人讨水喝,妇人把水倒给行者,说:“你且慢慢喝,明日我再去打.反正取水的井离这很近.“行者说:“既然不远,你加快一点脚步,今日就可以打回来.明天再快些脚步,还可以打回两桶水.……  相似文献   

5.
金丹 《经济》2012,(11):176
听说最近有本《酒杯里的中国》要出版,讲得都是酒场中的门道儿。诚然,酒里从来就不缺故事。还有人专门把敬酒词令写成一本书。我曾经在酒桌上见过能言善辩之人,喝每一杯酒之前都出口成章,不论是自己喝还是敬别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此人是接待办主任。  相似文献   

6.
王磊 《经济改革》2010,(9):35-39
失明的人未经过任何药物治疗竟然复明;90多岁的老妇长了一口新牙,能吃炒苞谷,能穿针引线,还能干农活;患乳腺癌的妇女,没有去医院,几年后病情痊愈.这样的“奇迹”,在陕西尿疗圈中被传得神乎其神。那么,喝自己的尿,真的能强身体、除百病吗?到底是哪些人在用喝尿“保佑”着自己的身体?喝尿治病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相似文献   

7.
《财经文摘》2008,(10):16-17
国产奶粉是一个很奇怪的行业,既可以导致娃娃头大,也可以导致娃娃肾结石。 一个甚至几个企业、一个甚至几个知名品牌竟然忍心毒害自己的下一代,究竟为什么? 我们还能喝什么? 我们还能相信谁?  相似文献   

8.
金丹 《经济月刊》2012,(11):176-176
听说最近有本《酒杯里的中国》要出版,讲得都是酒场中的门道儿。诚然,酒里从来就不缺故事。还有人专门把敬酒词令写成一本书。我曾经在酒桌上见过能言善辩之人,喝每一杯酒之前都出口成章,不论是自己喝还是敬别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此人是接待办主任。  相似文献   

9.
桥挥 《新经济》2011,(5):88-89
在星巴克,享受的是那一种氛围,而不是它的咖啡真的有多好喝。喜欢边喝边看报纸杂志,但一般是喝完看完就走人,不会去细想报纸杂志上的内容。当然,在星巴克看《华尔街日报》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也只是了解下上面有什么重大新闻,没想过看完后会马上买星巴克的股票而获得巨大收益。  相似文献   

10.
一瓶葡萄酒一次喝不完,该怎样把它存放起来呢?在一次品酒会上,我向一位内行人——来自法国波尔多地区的考维特葡萄酒公司总经理杰克·德拉诺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深信这也是许多中国人在喝葡萄酒时都碰到过的事。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拉诺都无法理解这件事。原来,按照法国入的饮食传统,葡萄酒一般都是在开瓶后一次性喝完的。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这就像中国人喝啤酒,有谁会将一瓶啤酒分两次或三次喝完呢2不过,正是在饮食习惯不同的出发点之下,如何存放开瓶后的葡萄酒显然对中国消费者有更现实的意义。费了一番口舌之…  相似文献   

11.
现在,很多电脑里的图片到最后是千千万。你想找到的图片就不容易找到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日期找到自己想找到的图片呢?  相似文献   

12.
我爱票贩子     
严峻 《经济》2004,(2):6
又是一年春节到,又是一腔愁绪来。 一过元旦就琢磨着搞火车票,还不是到处找关系求人。今年特别背,电话打了无数,都腊月廿多了还没一点着落。可气的是还有哥们跟我打电话,让我帮他搞票,说我在“大单位”,“大单位”不是都有专门的订票部门吗?是有,可那是为单位领导预备的,像我这样的小人物,人家认得你是谁啊?  相似文献   

13.
“养生大师”张悟本被揭了老底,他鼓吹的一套食疗法连同电视节目、悟本堂被一锅端离火源,不能再“爆炒加热”了。假“神医”骗人骗财,有关部门站出来正视听,值得鼓掌。有人批评有关部门行动慢,这就冤枉了,据说张悟本真正开始红起来是今年2月,才三四个月时间而已,当年“打鸡血”疗法流行了多久?又有多少“大师”、“专家”仍在颠倒众生?笔者反倒觉得张大师倒台异常地快,快得玄妙。  相似文献   

14.
王溱 《商周刊》2012,(9):87-87
生活好了奢侈品自然有了市场,这符合发展规律。人们不关心谁拥有,关心的是获取渠道。如同喝茅台酒,喝不要紧,关键谁埋单?这才是实质。几年前到法国巴黎,恰逢中学同学在当地工作。见面后除了吃饭闲着无事可做,同学说领我去奢侈品店开眼界。说实在,对奢侈品我孤陋寡闻,但多少也知道点,比如LV、GUCCI什么的。同学说就到这两个店。先到的LV,一进门就看到几个国人,往里走还多是国人。同学笑着对我说,怎么样,看得出来吧,咱中国人真是有钱了。同学告诉,如果上午来,国人会更多。  相似文献   

15.
秦榕蔓 《商周刊》2013,(16):90-91
怎么样判断一个产妇是否可以顺产?其实,胎头是最好的骨盆测量器,只要胎头能通过,那就没有问题,就可以自己生。看一个产妇能不能顺产,靠的是经验,需要观察,因为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严密地检测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天分和努力,好的医生还需要有医德话题:您认为什么样的医生可以称为好医生?黄素勤:一个好医生要为病人做到最好,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真正能成为名医的医生很少,要看天分和后天的努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好的手术医生,这个需要医生的手感和悟性,也就是要心灵手巧。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犹太人与“财富”总是联系在一起,有人说,犹太人亨打个喷嚏,全球金融世界和银行界就可能得重感冒,因为全世界金钱相当一部分装在美国人的口供里,而美国人的不少金钱又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所以权占世界人口约0.3%的犹太人,不但部分掌握着美国的经济命脉,而且还一定程序上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直向,福布斯美国国富豪榜前40名中有21名是犹太人,在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律师中有30%是犹太人,科技人员中有50%犹太人…… 犹太人为什么富有?犹太商人为何能成为世界公认第一商帮?这些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也许我们从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商人格守的格言及其成功秘诀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孩子难教育,难被真情所打动,我们真是选错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一些教师的心里话,我也曾抱怨过,一天工作下来,心里感到很疲惫,回到家对自己的孩子少了耐心多了苛求。想想这些真有些愧疚,难道有这样想法的老师都不是好老师吗?不,只是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全部转变,存在着偏差,现在的孩子个性差异大,倍受周围人的宠爱,这样在他们的字典里就少了“体谅”和“感动”。  相似文献   

18.
桥挥 《新经济》2011,(1):90-91
自闭症者似乎天生就拥有掌控信息的能力,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能像自闭症者那样掌控信息的话,那我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经济还会成为难题吗?  相似文献   

19.
可能吧     
巧妙输入平均数符号 问:某些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在Word文档中输入平均数的数字符号,也就是字母的顶部有一条上划线,不过虽然Word提供了插入上划线的功能,但如果你希望将它移到字母的顶部,那恐怕还不是太容易做到,毕竟反复调整位置、预览效果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那么,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相似文献   

20.
张虎林 《经济视角》2006,(12):94-96
居住在钢筋水泥“盒子”里的都市人,谁不渴望坐在家里就能过上浪漫的田园生活:吃自己种出的纯天然绿色蔬菜,喝自己亲手种植的花草茶,在姹紫嫣红中享受一种幽雅情调。问题是城里人哪有土地呀?如今好了。一位叫马琳的女孩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她设计的时尚“迷你菜园”一问世就风靡京城,还出口到了日、韩和新加坡等地。这一绝妙创意,为女孩赢得了200多万元惊人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