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产品质量问题严重,‘东洋货’在国际市场上名声非常不好。为了摘掉这项帽子,日本政府当年提出了‘质量救国’的口号,狠抓质量,各企业也纷纷响应。  相似文献   

2.
现在中国制造是处于一种防御的地位,无论是在日本、新加坡,还是在韩国,我们都应该联系起来,成为2020年整个世界的领导者中国企业在未来一定要非常重视品牌。日本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很多人不喜欢日本生产的产品,因为日本产品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质量低劣、价格便宜而且缺乏创意。那时候我还非常年轻,我是索尼非常年轻的市场销售人员。  相似文献   

3.
三星,一个当初以生产"大路货"求生的韩国企业,在短短10多年间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品牌,三星创造的神话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在刚刚问世时,三星只是一家小商铺,1970年的时候,还是一个为日本三洋公司打工的OEM厂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星还是廉价货的代名词。到2005  相似文献   

4.
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始于二战后的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在60年代迅速崛起,70年代日本经济称雄于世,这一"日本现象"引起全球关注。经研究发现,日本崛起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场研究企业文化热潮由此掀起。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体系,则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也是各有不同,虽然说法各异,但其内涵大体一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索尼、松下、夏普……这些曾经让人仰视的日本企业为什么在进入21世纪以后突然衰落了?对此人们有过很多的分析总结,但有一个维度或许没有得到充分阐释。日本文化推崇"极致",于艺术体现为唯美,而落实在企业经营和产品研发,就形成了一种"匠人"情结和产品技术至上主义,以及对产品本身品质的无限追求。这曾让日本企业受益无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索尼电子产品凭借无比的精巧征服了全世界,并不非常擅长推出原创产品概念、却精于将现有产品品质做到最好的日本企业收获巨大成功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掉进技术依赖的陷阱。进入新世纪,信息社会使获取技术的成本大大降低,单个企业取得技术领先地位的难度日益增加,靠一张王牌"赢者通吃"的可能性明显减小。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整合资源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取代了那种闭门进行产品研发和对既有产品不断改进的直线思维,成为了胜出者新的王道。上世纪90年代,韩国企业以外观设计为突破点,赢得消费者的赶超方式曾得到过外界部分的肯定,而之后苹果将艺术与工业结合所化合出的奇迹更让人意识到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确定竞争优势的普遍意义。在赛道变换的情况下,漠视用户体验、闭门造车、用工程师的意愿替代消费者的需求,让一路领先的日本企业被落在了后面。中国企业对提升产品品质的追求远远达不到偏执的程度,病症和日本企业并不相同,但反思优等生日本落入技术陷阱的教训,却有助于理解当下"用户体验为王"的深刻变革,从而尽快找到自己弯道超车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潲水油存在。关键是看各国政府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日本是如何成功处理地沟油的?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和我们一样,也有过地沟油现象,但是很短暂,问题出来之后就很快沉到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相似文献   

7.
正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的是"低工资、多就业"的计划用工制度,造成国有企业职工大量超编,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低下。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进展之后,国有企业改革显得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而国家确立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改革思路。国企改革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职工下岗。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起下岗职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中国很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那个时候正是日本制造风靡全球的年代,我的母亲尽管很不喜欢也尽量不买日本产品,但是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而今天全世界同样无法想像缺少了中国制造会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持续升温的中国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学界以20年前的"日本教训"警言人民币升值后可能带来的恶果渐渐成为一种主流思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在日元被迫大幅升值后,走上了疯狂的海外扩张之路:然而在90年代初期,随着升值所诱发的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如今,在TCL、联想等一批大企业的带动下,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热潮正在逐渐升温,这种情况的出现似乎更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狐疑:中国是否会走上20年前日本走过的弯路呢?而对于项兵提出的"买下沃尔玛"的"疯狂想法",接受采访的专家更是很自然地把它和"日本故事"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戴明博士1900年10月14日诞生于美国爱荷华州的欧克斯市,二十八岁获耶鲁大学数学与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后转习统计,以统计品管专家闻名当时。在五十年代,他曾以"统计品管"协助日本企业从事品质改进活动,为肯定统计品管之功效与报答戴明对企业的热忱帮助,日本也以他之名设"戴明奖",用以奖励企业运用统计品管,进行品质改进活动,受到企业热烈欢迎。企业采用统计品管作为管理工具者,一时蔚为风尚,大幅提升了日制品的品质与生产力。使他成为创造日本经济奇迹的幕后英雄,因而扬名国际。这段英雄事迹,于八十年代初期经美国NBC透过"日本能,我们为何不能?"专题,经全国联播网播出后,其中点出戴明的日本贡献,由是蜚声国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后,物流在中国成了热门的话题,物流管理在商业流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物流的定文与演变 物流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形成,当初被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即PD),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1963年引入日本,当时的物流被理解为"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日本企业与产品的竞争力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戴明质量奖在推广普及质量管理方法,提高日本产业竞争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戴明奖给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获得戴明质量奖是一种荣誉,更代表一流的竞争力,它是日本企业追求卓越愿景的实现目标.已经获得戴明奖的组织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经营环境,不断摸索时代所要求的最新质量管理理念,开发并构筑起适合自身的、最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颖  四海 《英才》2006,(2):51-53
上世纪80年代初,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当时的外企远没有现在这么光鲜,没有顶级写字楼里的办公场地,也没有完备的组织机构。但仍有一批怀着各种理想或目的的人进入了外企,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一批管理学家受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成功的激励而创建的,其中大量吸收了集体主义的内容。而近些年来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吸收美国企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思想。无论是美国吸收日本企业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企业文化理论也好,日本吸取美国个人主义的企业文化实践也罢,他们的主流母体文化始终相对平稳。应该讲,对于“度”的把握来说,比我们处于转型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容易得多。我国的企业家和理论家面临的是更为错综复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管理与企业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时代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同企业文化理论一起提出来的.这一理念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在劳动中智力因素增加,脑力劳动成份扩大,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职工施加感情和理智尊重,而不能视为"机器",否则,很难调动积极性;二是竞争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技术,这就要求发挥职工的创新精神,调动起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相似文献   

16.
胡咏春 《企业经济》2005,(12):55-56
全球能源危机的到来不可避免,而中国却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能源的使用效率也比较低。中国企业粗放的发展模式与中国的能源现状与能源政策都显得格格不入。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创造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现代日本工业,后来这种模式被认为制约了日本企业进一步发展。但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研究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时发现,日本企业都有一种文化积淀.正是这种文化积淀,引领日本企业一路高歌、披荆斩棘、不断超越,铸就了企业的强大竞争力,从而敲开了世界市场的大门.自从企业文化进入中国以来,越来越被国人看重,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家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一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却存在诸多误区,使企业文化离其本质内涵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8.
高路 《企业天地》2003,(5):26-27
在中国市场上,“日本货”曾风光过。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家电市场曾经是“日本制造”的天下。当时,满街的轿车都是“皇冠”“尼桑”“公爵”“蓝鸟”。“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广告词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冯昭奎  语泽 《英才》2003,(1):38-38
80年代中期有一位日本老师带着一批只本学生站在长安街上数轿车,其中90几辆部是日本产的轿车。那时候在首都机场有一块广告牌——“有路必有丰田车”。但是,90年代日本汽车在中国就不占优势了,取而代之的是德国大众。这其中有企业战略的原因,因为日本当时在主攻美国市场,而对中国市场放松了投资,即使投资了也是如夏利等一些低端产品,同时,也有日本国内经济的原因。二战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在西方国家里是最高的,被称为“西方经济的优等生”。80年代,由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名为《日本名列第一》。可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就成为亚  相似文献   

20.
我们企业一以贯之着"以人为本"。在1980年代创业的时候,中国企业的管理还非常粗放,没有什么管理,都是在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但是,我们当时也在做管理基础的工作,在管理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就搞了一个自主管理班组。尽管1980年代的生产条件非常差,但我们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当时我们的班组是冰箱门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