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西方消费理论看我国老年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消费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诞生了如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短期变动理论、消费品存量调整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说等诸多理论。这些理论除了对“收入”有不同的解释外,还阐述了购买意愿、财产存量、生命周期、消费决策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因此,我国老年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除了我国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有限外,还有消费观念陈旧、消费预期不明和购物条件等更为重要的因素。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缺乏投入、开发老年产品的热情和动力,因而更需要政府在引导和培育老年市场、支持和推动老年产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柳欣  曹静 《北方经济》2006,(7):31-32
目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消费不振。居民消费率从1990年的45.2%下降到1994年的41.9%。之后又进一步下降到1998年的39%。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也由1990年的0.8下降到1997年的0.7。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比较丰富,从绝对收入假说到相对收入假说,再到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每一种消费理论都力图尽最大可能地解释现实,但也都存在着一些欠缺。本文在描述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模型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对消费的影响。解释目前消费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收入分配与消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欣  曹静 《北方经济》2006,(13):31-32
目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消费不振.居民消费率从1990年的45.2%下降到1994年的41.9%,之后又进一步下降到1998年的39%.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也由1990年的0.8下降到1997年的0.7.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比较丰富,从绝对收入假说到相对收入假说,再到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每一种消费理论都力图尽最大可能地解释现实,但也都存在着一些欠缺.  相似文献   

4.
该文认为收入假说难以解释居民消费的一些特殊现象,而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解释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平台。作者从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入手,提出了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非常切合消费者微观个人实际,但是上升到宏观层面上来看,消费和当期收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即过度敏感性。通过逐步引入影响消费的宏观因素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经济增长形势以及经济周期可以将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系数逐步分解开。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系数短期还表现出了随收入层次的上升而下降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6.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在分析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做出了其较吻合相对收入假说的理论假定,并通过对其进行“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实证检验,进一步对理论假定作了修正。最后本文提出了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谢强 《发展》2018,(10):55-57
本文对1994-2016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旅游消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水平和社会安全的影响,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具有同步性;从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习惯对当期的旅游消费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梁纪尧  董长瑞 《山东经济》2006,22(1):13-16,20
消费占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二,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消费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自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假说以来,对于消费问题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广大经济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重点对消费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不同学说,对消费理论作出了不同贡献,为实际经济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寻求理论上的借鉴,本文通过建立模型、科学测算经济变量、实证研究分析了前期消费、暂时收入与现期消费的关系,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得出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前期消费的结诊。  相似文献   

9.
李建军 《北方经济》2004,(12):33-34
消费倾向是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率.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收入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包括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应当加以区分.本文从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持久收入假说出发,结合消费行为分析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方面原因:即持久收入增长缓慢造成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  相似文献   

10.
彭代彦  蔺全录 《开发研究》2008,24(2):122-126
新古典效用理论认为效用由收入(或消费)决定,但这一理论不能解释在时间序列上收入增加没有带来幸福感相应上升的大量经验事实.相对效用假说认为,除收入外,效用还取决于物质欲望,从而圆满解释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消费函数理论和收集的相关数据建立了5个计量经济模型。对各个模型进行了经济检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检验,在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际对模型展开分析,并进行对比选优,选出了传统模型中最优的模型-持久收入假说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预测了2005~2010年陕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结合分析和预测的结果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居民消费的平滑性是扩大内需的政策产生效果的一个障碍。本文利用"相关性UC模型"来研究收入-消费关系,试图利用该模型中消费、总收入和持久收入之间新息的相关性来验证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更符合哪一种消费行为理论。最后实证结果说明,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习惯形成理论和预防性储蓄,持久收入假说都不能完美的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相对来说,其消费行为更接近于持久收入理论。  相似文献   

13.
论文采用了弗里德曼和苏良军的分解方法得到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并运用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QR)方法验证持久收入假说,结果表明持久收入假说失灵。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超过60%的重庆农村居民按照当期收入消费,重庆农村居民的消费对当期收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过度敏感性,这是持久收入假说失灵的原因。研究还发现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流动性约束却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持久性收入假说的中国农民消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文章选择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分析我国农民的消费问题,并运用农民消费的历年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进而从增加持久性收入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两方面提出增加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上海1952--2002年的消费数据进行了分段实证研究,发现在此期间消费函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处于计划经济年代的1952~1978年,消费决定因素很难用流行的西方理论来解释;改革开放后的1979--1992年,消费决定模式较好地由当期的绝对收入决定;人们生活奔小康的1993--2002年,消费更多取决于持久收入。由此本文验证了:正如理论本身提出的先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决定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决定理论各有自己的解释能力,分别适用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收入较低的温饱阶段,消费与当期绝对收入关系比较紧密;在收入相对提高的小康阶段,消费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持久收入。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进口商品消费与国内商品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分析了进口商品价格相对降低对国内商品消费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我们在永久收入理论的经典消费模型中引入消费者的习惯形成偏好,从而使得本文的经验分析有一个更接近实际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经验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对国内商品消费和进口商品消费都存在习惯形成偏好。(2)进口商品消费对国内商品消费的修正期内替代弹性为0.066,而国内商品消费的修正跨期替代弹性为0.136。(3)进口商品消费与国内商品消费呈互补关系。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虽然降低了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短期内进口商品消费挤占了国内商品消费,但跨期选择和两种商品间的互补关系将在长期内提高中国居民对国内商品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消费者同质性假设的经典消费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梳理,从消费者分层视角将我国消费者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个不同阶层,通过构建相应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从消费特征、消费路径、拉动内需的效应等方面对我国不同阶层消费行为的异质性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消费者行为差异化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刺激消费需求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收入差距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影响。我们从厂商的定价理论出发。说明了收入差距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随着收入差距扩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增加,但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则会减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这说明,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过大和过小的收入差距都无助于经济的起飞。我们最后运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彩电、洗衣机和冰箱的拥有量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基本上支持了我们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哲 《辽宁经济》2003,(3):20-20
收入与消费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核心理论之一,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如乘数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在我国当前需求不足,国家正在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时,能否正确认识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我国居民依据其收入水平可分为三种类型: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 高收入群体,其消费目的在于提高生活质量,消费偏好集中于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一国经济发展滞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进行梳理归纳,认为其成因主要可分为生产率下滑假说、增长转型失败假说及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假说。在理论假设基础上,对部分成功跨越与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发展经验进行比较,发现在生产率差异、收入分配差距差异、产业结构转型差异及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等维度,两类国家均呈现出明显不同。文章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人均国民收入超4000美元的中高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也面临成本上升、收入分配差距恶化及转型困难等增长减速风险,并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