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分析我国目前发展状态时也指出:"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生态总体恶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美国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在全球备受瞩目,两国虽国情不同,我们却能在某些领域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借鉴美国的优秀经验。通过加强能源研发,提高我国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2009,(11)
【编者按】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著名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斯特恩报告》研究团队负责人,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级副行长。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与政府学科教授、亚洲研究中心印度观察室负责人。2009年9月。斯特恩勋爵在人民大学发表《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全球行动:中国、哥本哈根和第12个五年计划》演讲。本刊节选了其中有关于中国低碳经济的部分。斯特恩勋爵认为,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工业繁荣发展、出口不断增加,以及持续推进的城市化,无可避免地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中国要在所有的公民中推动低碳繁荣,所面临的挑战是,让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脱钩。报告肯定了中国在为减少碳排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并相应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曦 《中国新时代》2012,(4):20-29,8
低碳经济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逆势而行。减排的强大外界压力,与国内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内忧外患让中国必须在低碳经济中寻找到一条出路。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问题,解决起来同样需要时间。不过,现在中国必须开始学习低碳经济的必修课:发展清洁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吴涛  张瑞海 《河北企业》2010,(10):31-32
<正>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按照气候组织的说法,中国已经领跑低碳经济。这家国际非营利机构在上月发布的《中国的清洁革命Ⅱ低碳商机》报告中称: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其新闻稿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促进经济向低碳排放模式转型,既是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的共识,也是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着力点。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中国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其水平或许与中  相似文献   

7.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来源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至今人们尚未确切定义低碳经济,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清洁能源结构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核心,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目标。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于哥本哈根召开,虽然在会议上各国未就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达成协议,但是它却是推进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开始。“低碳世界”“,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一系列理念慢慢流行开来。经济问题是根本问题,“低碳经济”自然而然成为核心理念。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这个会使全球受益的盛事义不容辞。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计划,先是在2007年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当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拉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低碳排放量、高经济增长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阻止气候进一步变暖。经济问题是基础,不能因为发展低碳经济牺牲经济增长。只有提高碳的生产率,即单位碳排放产出的GDP,才能顺利实现这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可再生能源枯竭等问题,世界各国纷纷把开发新能源和支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家发展战略.绿色环保、低碳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新发展愿景的基轴.  相似文献   

9.
曹丽  赵海波 《价值工程》2013,(28):190-191
山东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生态省建设已初具模型,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10.
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本质上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博弈的必然结果。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机遇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必须根据国家根本利益,紧随时代潮流,通盘权衡,慎重选择。当前,我们必须研究战略取向,明确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制定战略措施,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钢铁企业亟待走上低碳经济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钢铁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就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和钢铁行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钢铁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介绍了国内外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及政策、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指令,以及所采用的ISO140064标准等。发达国家政府推动建立低碳经济标准和标准体系,利用核心技术的封锁与专利布局,形成以限制碳排放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贸易技术性壁垒,低碳经济已成为技术标准和市场准人的新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世界各国强化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新的大规模的能源革命必然到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能源结构的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必须从国情和能源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本文分析了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中存在的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做了浅析.  相似文献   

16.
姚晓倩 《西部财会》2010,(12):F0002-F0002
全国省级财政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工作培训班11月4—6日在陕西举办。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战略委员会主席贺邦靖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欢对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下一步的工作做了部署,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讲解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受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小燕委托,副厅长王范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7.
吕健华 《新远见》2010,(11):33-39
低碳经济理念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被国际社会认同为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理念引发  相似文献   

18.
张颐秋 《民营科技》2013,(12):249-249
目前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世人关注,其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了缓解这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相应的低碳环保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就主要通过简单概述低碳经济,来探讨低碳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相关内容,指出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以及中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在经济危机环境下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