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跨区域性,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因此,协调处理好区域内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破解这个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立基于生态补偿的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
巴西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巴西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实践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巴西的实践表明,通过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及其财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引入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是弥补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果欠佳的好方法。而德国的州际间横向转移支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我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借鉴德国转移支付改革的最新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方案。在尝试建立我国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过程中,特别考虑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为保证富裕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公共支出的最优化理论,运用公共支出最优模型,测算了横向转移支付的幅度,即最高边际上缴率。并运用2007年的相关数据对引入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进行了具体测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纵向转移支付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构建我国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初步设想.经过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纵向转移支付存在均等化效果有争议,对地方政府行为存在扭曲,没有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横向转移支付的初步设想,横向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仍然是财力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应当更加侧重保证具有辖区外溢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横向转移支付实施的政府层级上,建议在省级范围内实行县域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具体的转移支付公式或资金分配方式可以由各省根据本省情况决定,制度设计要由省级政府进行.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流域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却要为本地区以外的多个地区提供大量的生态服务,既得不到必需的补偿,又常常因为担负着保护水源、生态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责任而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农民与长江下游地区农民收入悬殊,加快建立我国金沙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刻不容缓。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横向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践值得我国借鉴。金沙江流域贫困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合作与生态补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口支援体现的主要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将本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承担,是政府间财政职能划分错位的一种体现.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口成为政府间财力配置的新常态,再继续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力度就不太适宜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劫富济贫"的色彩非常突出,非常容易引起地区间的矛盾与冲突,而且其有效实施是有特定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相比较而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可接受性要强许多,只要制度设计恰当,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也能取得较好的横向财政平衡的效果.在对口支援体制基础上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了政府间财力配置的层次,相应的制度安排更复杂,实施成本也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利益纠葛更加复杂.对口支援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应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改革,地域性对口支援和项目性对口支援都应撤并到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中去,但应保留应急性对口支援.  相似文献   

7.
对口援疆给新疆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规范对口援疆财政资源的转移支付过程,提高对口援疆的效率,本文简要梳理了对口援疆政策的演进,并结合新形势下新疆的历史发展机遇,分析了构建对口援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对口援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汶川地震不仅引起了我们对灾害救助的重视,还使我们对灾害救助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更加关注。主要体现在灾后救援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乡级财政的困境问题、灾后救助过程中所暴露的制度规范性问题以及灾害救助中财政不合理的投入结构问题。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乡级财政财力,规范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并将两者进行结合,同时,规范救灾资金,突出投入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9.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在环境保护中各相关区域(包括流域、行业)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项制度。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未来,迫切需要通过适当的财政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维护社会公平,激励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伲进区域性生态暇务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0.
横向财政失衡是同层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方面存在的差异,它会导致地区间和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差异的存在。造成横向财政失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失衡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财政均等化和弥补财政失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深化财政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区分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手段,以有助于达到均等化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在既定的财政体制下,同级的各地方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一般是财力富裕地区向财力不足地区转移,以达到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从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来看,逐步解决我国地方财政二元结构所产生的问题,构建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优化社会分配机制及其效率,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从政府财权与事权的角度分析转移支付制度的本质,探索我国我国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原则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转移支付以后地区间财力差异依然较大。就此提出实现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膜,逐步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尼系数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可以看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转移支付以后地区间财力差异依然较大。实现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包括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5.
“削峰填谷”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方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转移支付现状和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实际,提出了“削峰填谷”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构想,并以安徽省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测算与分析。“削峰填谷”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以财力人均值为标准,采取按比例提取、“削峰填谷”的方式,将人均财力高的地区向人均财力低的地区转移,其计算方法简便、操作简单、执行方便。因此,是在新形势下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是对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补充,也是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配套的财政政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有益经验,选择适合的转移支付方式,对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间的财政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基尼系数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发现,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转移支付以后地区间财力差异依然较大而要实现均等化,则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横向转移支付的构建依据进行了考察,认为横向转移支付的目标应定位于在纵向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外溢性公共产品成本的内部化.我国现行横向转移支付存在着决策机制与监督机制缺乏、对支援方省份的有效激励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将横向转移支付作为纵向转移支付的有益补充,建立横向转移支付的监督考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以提高发达地区进行横向转移支付的积极性,加快推进转移支付立法是完善我国横向转移支付的稳妥选择.  相似文献   

19.
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州际间横向转移支付,对我国引入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德国从2005年开始实行了新的转移支付规则,本文详细介绍和对比了德国2005年前后的转移支付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引入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有哪些启示与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高琳 《地方财政研究》2008,(7):13-17,28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对均衡地方财力具有重要作用,进而能够均衡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其推行和实施应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财政能力强的地方改府自己选择适宜的转移支付对象,中央政府只须研究制定有利于地方政府关注长期“经济发展”的政绩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