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认为,工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回顾了工资理论从古典到马克思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威廉·配第率先提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到亚当·斯密的工资是劳动的自然报酬,自然报酬由劳动的生成物构,成再到大卫·李嘉图的劳动的自身价值构成工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为工资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都没有解决工资理论的缺陷,直到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产生,他通过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论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不同,从而揭露了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而且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剩余价值可以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其实,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工资已经做了完备的论述,一个“W=C V M”的算式,可以列出劳动力工资的所有玄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深化对劳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需求,本文认为,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如何运用其理论精髓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即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范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的一般性,并且要承认劳动力是资本,劳动者是投资者,有权分享利润.劳动力资本化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者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基础上的个人股份所有制,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在现阶段,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劳动价值论是更好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要对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要正确看待,合理评价.从长远看,私有制经济也要经过劳动力资本化进行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使广大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刺余价值可以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马克思刺余价值生产理论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的产生使劳动力获得了价值形式而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化历经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之和.劳动力的消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表现为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运用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力商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劳动力的消费是其特有的生产自身的形式,生产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形成劳动力价值的抽象劳动也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涛 《山东经济》2004,20(2):23-26
生息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的产生过程及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给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特别是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阐述了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对"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实行农业保护机制;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优势;提高农业劳动的价值,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为18099万人,需求为17247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为852万人,剩余比例为4.71%,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调查发现,劳动力的这种供求状况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主要表现为耕地撂荒、弃粮从经、降低复种指数和粗放经营等。因此,人们对明天"谁来种地"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12.
论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界定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基本内涵,认为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与劳动力的劳动属性是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本质差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在产权主体、投资生成、使用状态、价值实现、监督激励、产权残缺与时效再生等方面的共同性,以及在内在本质、人员数量、科层使用、边际贡献、主体需要、管理方法、利益分配与风险抵押等方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劳动力断层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量优秀人才特别是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抛荒、弃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生产,致使农业劳动力可能出现断层现象。文章在分析农业劳动力断层这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建议,以期使我国农业走上  相似文献   

14.
运用1996-2015 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FGLS 模型,本文实证检验了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劳动力年龄结构中,新生代劳动力占比上升能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即对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负,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正且作用强度较大;在劳动力素质结构中,知识型劳动力占比上升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即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负,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正,但作用系数较小;在劳动力性别结构中,男性劳动力占比上升阻碍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即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正,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都为负。最后根据实证结论, 就如何顺应劳动力年龄、素质与性别结构变化顺势推进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规范政府管理、促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群生 《特区经济》2009,(12):191-1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里的增长,本文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分析转移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市场制约等原因,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通过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促进技术行业发展以及影响劳动力结构等途径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进而显著影响技能溢价。本文使用2004—2018年30个省市的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服务与技能溢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结构在公共服务与技能溢价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公共服务对技能溢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以劳动力结构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回归,发现公共服务对于技能溢价的影响存在拐点,且在拐点两侧存在显著异质性影响。东部地区公共服务在门槛值两侧对技能溢价都具有抑制作用,而且随着劳动力结构的上升这种抑制效应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在门槛值两侧分别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现象,低于门槛值时公共服务对技能溢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高于门槛值时公共服务对技能溢价则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当前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仍未达到门槛值,因而中、西部地区需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培养和吸引高技能人才,提高技能劳动力在全体劳动力中占比,最终达到缩小技能工资差异,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娜 《特区经济》2009,(12):225-226
只注重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作用,而忽视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无法真正完成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内转移应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进而指出实施区域内转移的载体是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充分重视和提升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产品生命周期各期间企业财务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禀赋说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然而国内近年来颇具影响的 ,必须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对“入世”的发展战略思路 ,就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加入WTO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理论为指导原则 ,各国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的决定因  相似文献   

20.
万青 《乡镇经济》2006,(3):29-31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后与迟缓。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庞大的人口基数、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制约等。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设施制度革新,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