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定西市样本企业出口换汇成本特点(一)人民币汇率与企业出口换汇成本正相关,2008年出口换汇成本与人民币汇率出现交叉。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出口企业换汇成本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换汇成本与人民币汇率出现交叉后,一路上扬,至2009年初,样本企业的出口换汇成本均高于此时的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超过7%。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境内进口企业利用人民币远期升水,在进口货物时向银行取得外汇贷款,等贷款到期后用人民币购汇偿还,取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但目前银行外汇贷款成本很高,如何降低融资成本成了企业获取人民币升值收益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向企业推荐海外代付产品。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利润率下降的原因 (一)企业汇兑损失增加,致使盈利减少。人民币的升值不仅提高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失去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还使出口企业的换汇成本增加,从而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总体呈升值状态,升幅为6.88%.上半年升幅为6.5%,下半年升幅为0.38%。虽然下半年升值幅度较小,但汇率的波动仍给出口企业汇兑带来了损失。2007年全年该企业汇兑损失高达上百万元人民币;2008年全年汇兑损失达七十多万元人民币,进而减少了企业利润。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洁敏 《新金融》2007,(4):11-13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汇改后,人民币一直保持缓慢升值之势。本文从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中美贸易结构和中美双边贸易条件四个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和美国的出口政策,适度的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的进出口额影响不大。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压力,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中美贸易结构升级。本文结合中美贸易商品的价格弹性、市场竞争状况分析,得出人民币升值可改善我国对美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最后,强调人民币升值必须坚持小幅度、渐进式原则,要积极采取措施,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日益深化、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逐渐加大,河北省涉外企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出口换汇成本是国家制定汇率政策的参考依据,也是反映涉外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出口换汇成本为切入点,通过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考察河北省涉外企业的经营状况,深入分析影响出口换汇成本变化的因素,提出促进河北省涉外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汇改至今,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趋势,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各方面都带来影响,尤其对出口企业盈利水平及出口产品定价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出口企业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本文从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出发,通过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产生的影响分析,并对中小出口企业如何走出升值困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从而使出口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汇改至今,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趋势,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各方面都带来影响,尤其对出口企业盈利水平及出口产品定价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出口企业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本文从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出发,通过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产生的影响分析,并对中小出口企业如何走出升值困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从而使出口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人民币升值这个确定的趋势下加上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我国出口制药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制药企业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出口制药企业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汕头工艺玩具业在汇改前后的成本和利润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趋势下。该行业的出口换汇成本相对于汇改前有所提高,经营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同时指出要规避汇率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切实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包括狠抓质量管理,努力提高产品档次,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成本,有效地缓和化解汇率风险等。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做好广东省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工作,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口企业的实际出口换汇成本水平,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国际收支处于2005年6月22-24口在广州举办了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工作业务培训班,对辖内相关中心支局负责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健全人民币汇率监测体系和汇率指标体系,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3年建立了出口换汇成本监测体系。出口换汇成本监测体系的建立,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总体出口换汇成本水平,正确评价人民币汇率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进一步深化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今天,做好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工作意义更加重大。笔者仅将几年来自己对监测工作的若于思考汇集成文,与各位同仁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有效汇率微幅升值自2005年7月20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7.07%,但兑一篮子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却只累计升值了3.7%,且升幅主要集中在2005年度。在2005年7月20日人民币汇改至年底期间,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幅度高达3.3%,2006年仅升值了0.1%,2007年以来只微幅升值了0.2%。究其原因,美元疲软下跌迫使非美货币反弹走高,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升幅受限(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13.
近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汇改宣布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就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此次人民币升值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中国宏观经济启稳回升之际发生的,本文分析后认为此次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汇改的重启,根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汇改宣布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就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此次人民币升值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中国宏观经济启稳回升之际发生的,本文分析后认为此次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汇改的重启,根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5.
韩伟赵欣 《金融研究》2008,(5):I0058-I0061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接近7.0元整数关口,达到7.019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3.6%,2008年一季度升值幅度接近3%;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由0.3%扩大到0.5%。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及波动幅度的扩大,增加了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汇率避险工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解汇率避险工具的发展情况,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和应对汇率风险,莱芜市中心支局对部分银行和企业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人民币汇率与出口换汇成本为研究对象,从贸易收支中的汇率政策选择、汇率与出口换汇成本实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出口换汇成本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两者的差异太大,就会造成贸易收支的顺差或者逆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达到了7.5505。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9.6%,今年以来升幅达3.42%。理论上认为,汇率升值会对一国的贸易出口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但目前看来,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并没有出现明显减  相似文献   

18.
回眸历史,企业出口换汇成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币汇率生成的深层原因。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汇率水平决定的理论基础不再以国有外贸企业换汇成本作为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根据,而是由客观的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取向微进一步调整。那么,在新时期下,出口换汇成本的决定论是否仍有其合理性?学和专家们对此总是有各种看法,可谓“仁见仁,智见智”.本期所刊郭局长的章就指出“1994年以后,我国外贸出口与汇率水平之间的联系开始弱化”。从对企业的调查来看,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有高有低,决定企业换汇成本的因素错综复杂,孰重孰轻,难以定论,而成功企业往往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降低换汇成本.  相似文献   

19.
方庆煌 《福建金融》2008,(10):42-43
2005年开始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给国内出口企业带来了影响。本文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并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及2010年二次汇改以来的升值历程,着重分析了自二次汇改之后,人民币呈加速升值之势给中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各项相关业务和银行业整体稳定性带来的各项挑战。同时根据这些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稳中求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