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巧琳  王晨翔 《技术经济》2023,42(7):141-151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以小额信贷这一金融工具为例,从农民收入、家庭收入及城市创业等视角考察了小额信贷的共同富裕效应。结果表明:①在农民收入方面,小额信贷能够提高县域农民纯收入、降低贫困发生的概率,有助于农村脱贫攻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在家庭收入方面,小额信贷能对家庭收入中土地出租收入起正向作用,表明小额信贷可以提高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③在创业方面,小额信贷能够促进城市创业,有助于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本文研究将为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小额信贷方面的经验证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村小额信贷起源于孟加拉国,在部分国家取得成功,但在引进我国的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无论从市场上还是政策上,我国的小额信贷都处在萌芽阶段.一旦小额信贷在农村地区广泛有效的推广,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药.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围绕“三农”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的部署,200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金融支农问题调研组对金融支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由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农户固定调查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来看,多数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得到贷款难度较大。2000年至2003年,农民每人每年从银行和信用社借入资金65元,通过民间借贷借入190元,分别占借入资金总量的25%和75%。据湖南农调队对全省37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从银行和信用社得到贷款的农户有218户,所占比例仅5.9%:据江西省农调队对全省24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有574户有借贷行为,占23.4%,其中从银行或信用社得到贷款的有120户,占被调查农户的4.9%;从2001年至2003年,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政策作为扶持“三农”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对于调节资源合理配置,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应用有限的资金扶持“三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考察了重庆市“三农”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并就重庆市运用金融政策扶持“三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君 《时代经贸》2007,(3Z):101-102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的振兴是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头等大事。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却存在的巨大的缺口和诸多的问题。为此,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性银行投入等措施。通过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促进“三农”在金融信贷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施农户小额信贷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魏灿秋  罗怡 《财经科学》2005,(3):148-154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资金制约"问题.我国信用社制度化的农户小额信贷供给与农户普遍的小额信贷需求之间存在着"荒谬的缺口".分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理论依据和国外实施机制和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对策,对进一步推动农村全面实施农户小额信贷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王茜 《经济视角》2005,(8):32-34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农村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支持。但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显然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针对当前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严重缺乏,农村金融严重空洞化的现实,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为肩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的本质特征。因而小额信贷不同于“小额贷款”,小额信贷所针对的目标群体的特性本身决定了其天生所带的扶贫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商业性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贾峤  杨恒  兰庆高 《经济问题》2007,339(11):93-95
我国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已将近两年,试点是否可持续留下不少疑问的空间.透析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试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利于实现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农村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0.
11.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纯政 《时代经贸》2007,5(1X):131-131,13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提出要在资金上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但是,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仍旧困难重重,应如何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良晓  来向阳 《经济师》2005,(3):233-233
“三农”问题一直受到中央高度重视。要科学、理性地认识“三农”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 ,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文章阐述了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利用NGO扶贫贷款调查数据,采用配对样本多项选择Logit模型,对NGO小额贷款介入前后贫困农户借款决策、借款额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接受NGO小额贷款后,贫困农户借款发生率和借款总额明显下降,单户借款额度却相对上升;农户主要借款途径由私人借款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渠道。实证研究显示,除户主个人特征、家庭人口构成等内在因素对贫困农户借款行为影响显著外,农村金融供给状态也是重要的外在性影响因素。在金融抑制条件下,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私人借贷成为贫困农户借款的主要供给者。NGO小额信贷通过提升贫困农户的经济能力来转变其借款行为,在农户借贷途径由私人借贷转向信用社借贷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世纪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三农”问题仍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财政投入不足和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等。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印度格莱珉模式对中国发展小额农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努斯所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作为贫困农户小额贷款的成功模式,已被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欠发达国家广泛效仿。中国的“婺源模式”创造性地汲取了格莱珉模式的合理因素,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印度的格莱珉模式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目前,农村的发展及其消费市场的启动,亟须信贷资金支持,我们必须制定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小额农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近期可从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着手,逐步提高农业的增收能力和农民的创收能力,远期目标是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本文试对如何建立保护农民权益的国家财政机制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约束条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中,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要素市场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看,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地离市场化配置还相距甚远。为什么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针对一种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承包地使用权,试图揭示农村土地产权不能有序流转的困难所在,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实行“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体制 ,特殊的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农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中国的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形成的思路有调产增收论、劳动力转移增收论及减负增收论等。解决“三农”问题 ,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突破“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制度安排 ,还农民以国民待遇 ,尽可能为农民打造饭碗。  相似文献   

19.
张成 《时代经贸》2011,(18):106-106
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所谓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多少年来,党和政府重视它,全社会支持它,人人都关心它,都希望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加巩固,让和谐社会的基础更加广泛扎实。前几年提出的“大学生村官”就是加强“三农”建设的一个切实有力的举措。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不仅是实现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同发展的价值观念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和群众的期盼,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张伯宏 《江南论坛》2004,(12):27-29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为准确了解宜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推进情况,找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症结所在,研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前阶段我们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题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