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年伊始,中国入“关”的谈判正在紧锣密鼓之中。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的经济部门和企业将为之做好哪些准备?时下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为此本刊开设了《“关”前思考》栏目,旨在发表广大经济师及经济工作者的巨作宏论,以迎接“入关”的机遇与挑战。但是,远非所有的人都对“关贸总协定”有所了解,从广大读者的大量来信中,不难看出大家要求掌握关贸总协定有关知识的迫切程度。为此,从本期起,本刊将在《自学导引》栏目系统介绍有关“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知识、中国入关的经过、中国入关的利弊得失及其应采取的对策等知识,以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徐立军 《经济论坛》2002,(11):39-41
“入关”意味着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是双向的、渐进的。哪些进口,哪些出口,谁先谁后?“入关”意味着更大程度的政企分开,而政企分开是相对的、隐性的。政府管哪,不管哪,怎样管?对这些问题,当年日本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答案。一、利用“入关”大量引进先进科技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日本“入关”后工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特征。战后日本的科技水平要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20~30年。1955年日本“入关”之初,国内的多数企业尚缺乏自主研究开发新技术的实力和动力,于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就成为日本及早形成…  相似文献   

3.
王平 《经济论坛》2003,(4):40-40,31
中国加入WTO与日本当时加入GATT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首先,从申请“入关”的历程上看,两国都经历了相当的曲折。其次,从“入关”时的经济实力看,两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均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处于相对劣势。最后,从“入关”时的经济体制来看,两国都处在体制转型期,并将面临相似的经济问题。日本“入关”后,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趋利避害地调整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较好地把握了对外开放节奏,有效地缓和了入关的冲击。本文主要对日本政府“入关”后的做法进行一些回顾,以供我国…  相似文献   

4.
“闯关东”移民潮简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出现在清代,20世纪后形成了移民高潮,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当时人们认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①“闯关东”的由来及其规模清代以前,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东部的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大部分土地处于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状态。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关外的满族人大多随军人关,据估计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100万,迁入关内的达90万之多,编入汉军旗的汉人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②即便在原来人口较多的辽东此时也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为此,顺治元年(1…  相似文献   

5.
1986年7月,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1992年3月,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0次会议结束了对中国经贸制度的审议,当时一种乐观的估计,认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当于1993年3月入关。一时,新闻媒介对中国入关的宣传越来越多,各种有关关贸总协定的研讨班、培训班纷纷举行,街头巷尾人们言必谈入关。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这对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刻而深远的。然而,“入关”对于我们来说,还面临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本文简称“地保”)。“地保”作为扩大开放的对立物,近年来虽然不断受到抨击,但其幽灵总是在中国大地徘徊,不肯轻易退出。将“入关”与“地保”进行某种比较,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地保”的危害性,并认真加以清除,以适应“入关”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入关”立足于走向世界,“地保”立足于划地为牢。“入关”,意味着中国将象“关内”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平等地进入国际市场,让更多的产品走向世  相似文献   

7.
<正> 如果谈判进展顺利,中国可望在今年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入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是机遇又是是挑战。为了使中国经济能够在“入关”以后的新背景下巩固前期改革和发展成果并能再上新台阶,必须确定科学的应变战略。一、多种战略选择“入关”意味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将以前从来有的态势被推向纵深,原来以高关税、高补贴、以及进口许可证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篱笆”将逐渐被拆除,国内市场将与国际市场联为一  相似文献   

8.
浅论“入关”对国内工业品市场的影响及其对策江苏省东台纺站,东台市华联大厦何桂生“入关”声声,阵阵催人。近来我国重归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进程在稳健地向前推进。中国敞开国门、投身世界经济大循环指日可待。加人关贸总协定,是我国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麦宇旻 《商周刊》2012,(26):55-55
300多年前,明末,八旗入关,主政中原。清朝皇帝为了保护所谓“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境域,当时的关东地区,乃是一片杳无人烟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一)韩国在“入关” 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1]。韩国于1967年3月正式加入关贸总协定。在“入关”前的整个50年代,尽管韩国接受了大量的美援,解决了许多矛盾,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  相似文献   

11.
唐志军 《商周刊》2012,(12):87-87
转型时刻,梁晓声的《知青》热销和在荧屏的热播,不是偶然的。被再现的历史,不仅仅是要勾起千万知青人的青春回忆,更在于唤起社会重拾一种精神。 尽管今天谁也说不清那个年代的上山下乡大潮,到底有着何种深刻背景,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来讲,“立志北大荒”和“献身大西南”与我们当时的“改造盐碱地”一样,只要到广阔天地,只要与工农相结合,似乎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网络业是年轻的行业,亦是年轻人的天下。见了韩宝宁先生,才知此言大谬。 与韩宝宁谈网络,始知网络并非仅凭热情、仅凭几个新奇的创意吸引了资金就能“玩”得转。 韩总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网络探路者之一,也许人们还记得那个年代一句流传很广的广告语:中国离信息高速路有多远?——由此向前1500米。韩总就在那个年代跨入了网络行业。但他不是在IT业集中的中关村,而是在城南的朝阳口岸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创建了世联国际商业网络中心,他们依照董事长刘晓光先生提出的“三流一体”的发展战略,即以物流为依托、商流为主体、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三个月前,一位做国际贸易的朋友把我接到他的办公室,拿出厚厚一本”可行性分析报告”。问我,“现在做网络公司行不行?”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行!我不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更不是哪个网络公司的CEO。甚至连网都没有上过。为什么那个朋友向我征求意见。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以肯定?一句话:盲目!人都有从众的心理r而我们中国人为最。这两年。会说话的都在谈网络,似乎世界以后的发展全着网络业景气不景气了全中国十几亿人恨不得全体改行去搞网络.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和我的朋友怎能“出淤泥而不染”?目前,我国已有90000多个网站,据…  相似文献   

14.
“一支笔””通常是指一个单位或会计主体负责财务审批的领导人的俗称。目的是为了把好财务关,提高办事效率,避免多头管理扯皮拉筋。至今这种做法也未经过任何立法,也没通过正式发文。这并不是一种“成文法”,而是一种“习惯法”。  相似文献   

15.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可能很难想到,遇罗克的《出身论》仅仅是说出了一些现在看来属于“常识”的问题,在30多年前竟会引起人们那样强烈的感情冲动和社会轰动,不是激烈反对就是坚决支持。而且,为了捍卫常识,作者遇克罗竟然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因此,只有对“那个年代”的背景有所了解,才能“读懂”遇罗克,才能理解这以生命为代价的文字的意义,才能认识到这一“常识”之作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创举,乡镇企业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某些地区已形成“二分天下有其一”的新格局。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既给乡镇企业大步跨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又给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尽快适应“入关”需要,乡镇企业应注意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砂锅居     
最早的沙锅居是从"祭祀"开始的,老北京民间有"祭天还愿"的习俗,为生儿女许愿、为升官发财许愿、为消灾免祸许愿,许愿的时候烧香、上供、磕头,不管许下什么愿,到时候一定要“还愿”。清朝满族入关后,又把“祭祖安神”的形式带到京城。使祭祀活动更讲究了。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解放前,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就曾经提出关于乡村改造和建设的命题并身体力行地作过试验。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也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的文件中曾经多次使用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提法。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在汉语口语或是书面语中,“那个”一词一直为人们频繁使用。该词无论是作为语用标记还是具体远指代词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同作用,邹韶华将“那个”一词分为褒义、中性义、相对及绝对条件的贬义分别作以分析。若根据语料做尽分析,该词的褒义和相对条件的贬义并不成立,故对绝对条件的贬义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比如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