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国际经济环境的突变再次引发了学术界对产业升级问题的思考.本文首先回顾了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以及我国产业升级现有主流思路.分析了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讨论了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并深入研究了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条件,提出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董正 《中国纺织》2012,(6):106-109
对于我国的纺织行业来说,"转移"已不再是个新词汇。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推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列为纺织工业调整振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统称《两个意见》)相继出台,正式揭开了我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序幕。如果说成效收获喜悦,问题则引发思考。近年来,随着转移步伐  相似文献   

3.
云的界限     
阮青 《IT经理世界》2013,(22):77-79
在云计算引发的产业升级换代临界点上,企业业务市场的新手华为正疾驰在弯道上等待超车。  相似文献   

4.
《化工管理》2009,(2):92-9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同一产业领域内众多企业不断聚集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正逐渐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日渐主导着世界经济的版图。在此大背景下.世界化工产业已逐渐走上了由粗放经营向资本集约、由独立分散向空间聚集的集约发展之路。发达国家主要化工区的发展历程更是充分展示了产业集群的独特魅力及由此引发的不断放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家的视角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企业家对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其企业自身较好的经济绩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地方主体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浙江集群的案例表明,一方面,地方企业家的行为引发外部效应(即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励地方持续创新;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家通过创建地方产业网络,重新配置地方要素资源,并促进资源、技术与信息在整个地区的流动与传递。地方企业家联盟亦是重要的网络关系,可能导致竞争势力的强弱交替,并引发地区市场结构改变。内外企业家联盟(尤其是与海外投资商的联盟)是推动集群纵深演进的另一重要网络关系,他们共同推动集群技术水平提升、增强集群品牌效益,并引发浙江集群系统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记者 呼跃军)当前稀土行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症结问题,包括产能过剩依然严重,盗采走私引发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记者了解到,下阶段工信部将继续推进3项重点工作,促进稀土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9 Reach & Touch时尚创意空间活动,是中国服装协会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大背景下,为推动产业文化创意水平提升,带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而组织的当代时尚设计创意展示、交流、贸易的综合性活动。10月21日,继2007、2008年两度登场取得极大成功后,时尚创意空间活动在上海名仕街的亮相引发了各界对于创意产业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全新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 技术外溢和非完全竞争引导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集中, 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 由这3 种效应所引发的成本节约、 技术进步和能效提升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 由于中国政府对产业集聚过度干预现象的普遍存在, 易导致追逐 “政策租”而引发 “企业扎堆” 现象的产生, 从而对碳排放强度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一视角出发, 本文通过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剖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 从而探寻政府适度干预和市场配置共同作用下节能减排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00,自引:7,他引:200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面对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引入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如何面对全球产业转移和竞争有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角度系统的认识。本文回顾了全球价值链理论20多年的形成历程,理清理论传承和主要研究思路;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动力机制、治理结构、产业升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探究和由此引发的诸多发展启示;最后,给出了研究和应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一些总结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有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障碍、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的最终枯竭和采掘矿井的报废是每个煤矿必须遵循的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煤矿的生命周期严格地受煤炭资源储量限制,资源储量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矿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如果在发展采煤业的同时,不超前考虑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那么,由此带来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会引发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在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上却始终存在着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的激烈争议,给产业政策合意性带来极大困惑。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结构视角,利用Feenstra全球商品贸易数据及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在构建全球产品空间布局图的基础上,可视化中国1962—2014年产业升级路径,并实证检验中国与世界各国产业升级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产业升级偏离比较优势程度与经济增幅正相关,生产能力累积引发产业持续创新是跨越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50余年的产业升级具有适度偏离比较优势特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退出障碍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抑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创新能力累积与跨越式升级。因此,建立产业进入退出机制以集中国家优势推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成为中国转型升级路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分析往往关注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以及它们在最优增长路径上的动态分配过程,一般很少考虑产业依赖的资源与产业发展中环境诸要素(如衰减能力、环境本底值等)的背景条件不同而引发的耦合产业结构和规模的问题[1-14]。本文主要对基于资源消耗和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耦合产业系统的最优化增长路径上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刻画和模拟实证。数值模拟显示,对于可持续的耦合产业系统长期发展而言,两个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将随着环境诸要素动态变化,随之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损害也是动态变化的。而且,资源的消耗水平、耦合产业中各子产业的发展结构、环境条件将影响到耦合产业系统的最优增长路径,在特定的情况下将出现类似于Kuznets曲线性状的拐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包括产业规模比率、区位熵等在内的主要产业识别指标体系,以2003~2012年我国31个地区的工业主要产业为研究样本,统计出各产业在地区之间的同构程度,进而研究了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同构与产业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经过分类之后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产业,其地区同构程度与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实践证明信息产业集群对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作用,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信息产业本身的特点研究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可以促进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信息产业集群可以自下而上形成,在发展中国家更适合自上而下形成,政府在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织生产数字化与智能化,引发产业界对针织行业的思考。如何使用新原料开发产品?如何依靠装备进步提高生产力和产品品质?都是行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定位和产业之间的差异度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产业效益贡献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力(简称:三力)最能体现和评价我国产业发展的实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构建了产业评价的"三力"模型,深入分析了产业效益贡献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力的内涵.最后,在"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价格"探索--以MP3音乐播放器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中国价格”(The China Price)最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西方国家一直解释不清楚,贸易摩擦也不断发生。MP3音乐播放器案例阐明,在全球价值网络的背景下,中国价格的构成关系及其核心因素.产品知识价值投放的地理位置、知识含量程度对价格效应的不均匀分布。以及产业模块集聚等要素对价格的影响,引发超大规模产业集群、蝗虫工业现象的“中国价格”的系统效应。  相似文献   

18.
能源转型背景下,煤炭产业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和评估其社会经济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从煤炭产业转型对于“四矿”及社会民生方面的影响展开,并建立能源消费成本核算模型,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别剖析我国煤炭产业格局演变的社会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四矿”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转型高质量发展将为破局困境提供可行方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优化引发了能源消费成本激增,但随着碳排放成本增加,能源消费成本构成将会发生变化,煤炭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能源转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产业生态概念和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是产业经济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对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扩展,丰富了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对产业生态学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进行了探索,提出产业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冲突,不是技术上难以逾越的难题,而是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及制度缺陷等问题所造成的结果,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叠加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供需及服务主体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构性瓶颈.造成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原因,主要来自由传统的“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引发的3个“短板效应”:短板效应Ⅰ——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科研考核标准机械化;短板效应Ⅱ——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分散化;短板效应Ⅲ——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低效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在制度层面上完备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优化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和健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进而建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