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工业园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企业社区。为了更好地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建立生态工业园是其工业生态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利用DEA评价模型,从"低碳集约化"的全新视角,考察和测度了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改进。结果表明,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整体表现较为理想,区内多数县(市、区)兼顾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低碳化利用。但是,区域土地面积、公路总里程、社会就业人数等投入的冗余程度较高,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资质级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产出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为此,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合理规划用地规模和要素投入,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外延式转向低碳集约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归纳了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发展乃至全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其定位,鄱阳湖生态区建设应走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附加值高、技术水平高的集约式产业发展道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切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定位的产业类型,将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但其发展也经过了区域扩大、产业扩展和内涵丰富的发展过程.为了加强财政投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必须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支出的领域以及选择合理的方式.经过定量分析,给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力支撑规模,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设区市的投入产出效率,以此分析现行体制的合理性.研究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规模近年增长较大,财政支出使用效率有所提高.从全部投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出效率高于非湖区,然而其整体效率还是逐年递减,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环境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点.以武宁县、鄱阳县及湖口县为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生态绩效考核,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广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江西旅游业发展新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江西经济发展新鄱阳湖时代的来临,江西旅游业的发展也在继庐山牌、红色牌之后,迎来了鄱湖牌新时代。它激活了江西旅游品牌资源的新发现,展示了江西旅游品牌资源的新聚集和核心亮点旅游资源的新定位。就江西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口号而论,鄱湖山水,人杰地灵八字,比之目前使用的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更能体现其对江西旅游品牌核心文化的准确凝炼和对江西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之广泛的概括力,更能呈显它对江西旅游主题形象极强的本土性、独占性与市场穿透力,应是江西旅游主题形象口号的新突围。适应新时代与旅游资源、主题形象的新视野,江西旅游业的开发则应在区位向心、品牌统合、分工协作与注入低碳文明等方面有新的理念与定位。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将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划分为第1、2、3类。其中,第1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强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2类为"科技创新能力中等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3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弱区域",包括18个县(市、区)。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大小与次序。  相似文献   

9.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也是江西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发展文化生产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点.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文化生产力有利于保障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文化生产力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0.
珍珠是江西的特色产业,其发展常受到市场价格频繁震荡、产业地位弱化、加工能力不足、技术人才流失、生态经济竞生的影响而缺乏持久力。应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为指针,用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理念,科学规划、指导珍珠产业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珍珠产业与生态共同进步。要充分利用珍珠生产优势,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加快人才建设和技术开发,提高珍珠技术含量,提升珍珠产业地位,做大做强珍珠产业链,夯实珍珠产业增值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产业循环和生态补偿意识,促进珍珠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评价工业效率的重要指标。在对环境管制约束强度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DEA分析法对环境管制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效率进行实证检验和评价,得出了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纯技术效率偏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等结论。要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的效率,必须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和引进科技人才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南昌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发展和壮大城市群,促进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必然抉择。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江西应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大南昌城市群,通过以地域分工为基础调整优化大南昌城市群各城市职能,以集群为目的调整优化大南昌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等手段,形成大南昌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空间耦合发展的健康态势。  相似文献   

13.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是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举。本文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现状、发展路径、发展动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以生态建设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设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集镇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环鄱阳湖城市圈。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非最优货币区之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分析了利率渠道、信贷渠道、信用渠道和汇率渠道。利率渠道强调利率的区域差异会带来政策效果的差异;信贷和信用渠道分别从银行和企业的角度讨论了贷款的可获得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汇率渠道和利率渠道的作用机理类似,与经济的外向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企业以至于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的反映不敏感,不管是扩张的政策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金融运行按照其旧有的惯性不为政策所动.本文以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效应为例,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障碍,探索疏通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渠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由于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存在一致性与差异性、群体性与集中性、中观性与微观性的矛盾属性,导致区域合作中的地方利益冲突无法避免。为了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亟待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利益补偿和利益争端调解等协调机制,树立合作共赢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之下,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综合服务体系研究,从创新角度分析行业宏观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不足,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构建高端服务体系的方式,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为泸州市融入川南经济区职整合资源,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以及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风险共担发展的合作组织。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泸州市融入川南经济区为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综合服务体系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7年和2008年的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山西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与赤字,并与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化石燃料用地占用的赤字最大,盈余最大的是耕地。(2)2008年的经济发展在化石燃料上出现了较大的赤字,远远超过了化石燃料的承载力。(3)2008年耕地、草地、化石燃料地、水域面积及赤字有所降低,赤字下降主要是煤炭产量下降导致的;林地、建筑用地面积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域财税、信贷政策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上的协调性,对促进其形成最佳合力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重点分析了“十三五”时期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在产业转型发展上的适配性和协调性,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导向和现实路径。立足生态文明,从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民生发展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分析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滞后、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重、生态治理合作机制不通畅等问题,从而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强城镇承载能力,打造有当地特色的环保理念和形成府际治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