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以粮食、土地和城镇化加速三个基本问题论述为前提;其次从国际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的角度研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最后针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和改革的三大突破口:一是收入分配政策与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流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三是城市居民“房改”与城市土地利率改革的选择,提出了本项目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难题2唯GDP是从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徐绍史的报告指出,人口城镇化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核心。专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推进绝不是圈地造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城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到了要精细化改革的时候。"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应当有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日前,在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上,郑永年再度接受本刊采访,提示地方政府才是城镇化的关键推手,而各地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吸取国际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我国选择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和农业过剩人口,是加速中国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进农村城镇化,一定要立足于长远,制定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的科学规划;要深化相关体制的改革,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要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的基础上,增加城市供给的内容,使它们增添城市的各种功能,把小城镇建设推进到"城镇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其逐步成长为新型的小城市.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质量评价与高质量城镇化的推进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红键 《改革》2021,(1):134-145
明晰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状况,是推进和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质量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城市之间、人地之间的结构关系,高质量城镇化则是指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内部融合、城市体系优化、人地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利用四个维度八个指标对2013年以来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和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各省份城镇化质量呈现显著的地方特征,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标与城镇化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应针对各地城乡发展差距的不同特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促进城市内部融合;推进各地中心城市带动省域城市包容性发展,促进城市体系优化;创新推进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建设用地,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绍史的报告指出,人口城镇化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核心. 专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推进绝不是圈地造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城镇化是给农民市民化雪中送炭. 这就意味着借城镇化来大建基础设施,拉高GDP的路径需要摒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体制机制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我国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以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八方面的政策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城镇化的方向和思路;完善土地制度,促进用地节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城市治理和管理模式;科学引导,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建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21世纪是城镇化的世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市民素质,发展“‘数字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在分析信息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剖析了当前中国信息化、城镇化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如何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近期撰文指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对城市治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对很多城市政府的官员来说,是摆在现实中的一项挑战。精细化治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来强化科技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个世界趋势,也是个发展规律,人们必须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城市要服务于乡村,与乡村发展融合;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建设的理论,应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某些不容忽视的怪现象:不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损毁历史文化;城市是高高在上的孤岛,成为乡村的主宰者和掠夺者;公共设施不姓“公”;美丽的外在面貌与不健康的内涵并存;对城市病蔓延视而不见,等等。这样的城镇化,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城市要真正成为领导和强有力动力;要有健康的机体和丰富的内涵;要管理好城市。  相似文献   

11.
甘肃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来反映。城镇化水平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及文明进步程度。国际通行标准认为: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初级阶段,在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发展成熟阶段。按此标准,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3个城市已进入城市发展成熟阶段。甘肃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前10年,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目前尚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数据,从地理区域、行政级别与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几个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变动趋势,并从三个方面阐述未来城镇化道路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存在巨大减排压力。从不同城市工业生产贡献率和污染物排放负担率的分析来看,规模大的城市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治理废气污染物排放的成效显著。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过程中,完全依靠大型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城市的大型与规模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发展最为显著的表现为人口的城镇化与土地的城镇化。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赋值,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都匀市2009-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数据为基础,对协调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都匀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由2009年的极度失调阶段上升到2017年的初级协调阶段;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早期人口城镇化发展快于土地城镇化,后期人口城镇化发展逐渐滞后。今后都匀市在发展上要合理规划土地,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与土地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1):101-101
正当前,在加快以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握产业发展机遇?10月26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媒体代表共400多人参会,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产业改革与升级"为主题,共同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共谋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云南财贸学院主办,云南财贸学院经济系和《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承办的2005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9~30日在昆明召开。参会代表就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一、关于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问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认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叫做城镇化是比较适当的,可以说城镇化也是指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蕴含了我们对小城镇的高度重视。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和农村城镇化共同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7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呈现出从起步调整、恢复发展、发展壮大到提质优化的阶段性发展导向,其中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外延扩张模式尤为突出。在重新审视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后发现,中国的外延式城镇化发轫于工业化与土地财政需求,而后兴起于户籍限制放松与用地指标开源。虽然这种外延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发展,但是过快的扩张却加剧了城市发展同质化、产业空心化、交通网络阻塞化、社会事业滞后化、资源分配行政化等多元矛盾。因此,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粗放的扩张路径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国亟待推动城镇化道路由外延式向高质量、内涵式转型。基于此,需要着力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镇化蓝图,针对外延发展中的典型症结,在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和空间协同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做好增量“减法”,做优存量“加法”,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并赋予其“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萌 《改革与战略》2014,(11):104-107
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演进性,其动力机制也经历了由一元化、二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之中,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之一,但是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过程。城市文化通过引领城市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形成文化生产力,增加城镇经济张力;彰显人文精神,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培育文化生态,推动城镇文明发展;塑造软实力,加速城镇现代化进程等来驱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提升城市文化动力,应从五个方面着手: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城市文化管理体制;建设文化市场,完善城市文化经营机制;加强文化交融,促进城市文化传承创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适宜环境,推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城镇化就是搞城市建设。于是我们花了很多钱、负了很多债去造城,但其实这些都只是物的城镇化。"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统筹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水平提升与耕地资源利用变化协同一致,稳步实现城镇化建设与城市转型发展有机融合,要适时开展资源枯竭城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关系研究。本文选取广东省韶关市作为研究区,有序探索资源枯竭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规律,合理阐述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特征,重点开展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借助相关模型实现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协调情况测度,从而为资源枯竭城市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城镇化建设方式迭代、转型发展路径摸索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