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思卓 《新财富》2014,(2):94-99
当对冲基金经理以波动率作为标的资产时,也有利可图。不管是做多、做空隐合波动率,还是对隐含波动率采取中性策略,均可为其带来回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国内对冲基金过去一年的表现数据,对“捕获率比”与收益率的正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同时进一步发现。“捕获率差”对收益率的解释效果比“捕获率比”更佳。在此基础上,结合“融智风格箱”——中国对冲基金风格箱的特点.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拓展方案:1.引入“切割线”.筛选出总体控制能力较好的对冲基金:2.通过“切割线”上下移动或角度旋转实现对“捕获率差”或“捕获率比”的不同要求:3引入第三维,建立适合中国对冲基金的“风格魔方”。  相似文献   

3.
对冲基金作为具有极大外部性的交易主体在国内和国际的资本市场中都是不容忽视的,其发展受到证券市场的波动影响,同时也具有普通投资工具的本质。在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双重作用下,对冲基金如何生存,对我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有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风险守望者     
方文 《新财富》2013,(3):98-102
从事对冲基金FOF业务的瑞士Gottex基金管理公司,对于控制风险有独到心法。其亚洲区总管高思卓表示,爆仓是对冲基金界不可忽视的风险,过往不乏长期资本、老虎基金、Basis资本、不凋花等著名基金爆仓的案例,但专业的FOFN以通过严密的风险管理系统和尽职调查,甄别出导致爆仓的关键因素,并最终避免风险。  相似文献   

5.
周莹  王凡 《新财富》2009,(6):100-102
郭栢德出任全球最大上市对冲基金公司Man集团的CEO后,Man将旗下期货经纪业务分拆上市,转型为专业的对冲基金投资公司。不过在金融危机面前,Man也不能免受其累,其股价在过去两年下跌超过60%。在部分投资人开始抛弃对冲基金的背景下,要重燃他们的热惰,只有改变对冲基金现有的经营模式,增加透明度,严格风险管理,放松赎回限制。顺应这一趋势,郭相德不仅率领Man做大高收益业务、缩小低回报业务,还全力出击托管账户业务。在他看来,基金监管人与基金经理各自独立的托管账户“是防止马多夫式弊案的全方位武器”,投资人不仅可以对基金的具体投资行为了如指掌,充分享有透明度,还可以不受限制“随时卖掉资产”,未来这一业务将日益受到青睐。目前Man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托管账户平台。  相似文献   

6.
《财富》(Fortune)杂志最早于1966年开始和沃伦·巴菲特打交道。当时笔者正在写一篇关于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的投资文章。那时琼斯还没什么名气,但即将由于这篇文章而名满天下。琼斯正在经营被称为"对冲基金"的业务,《财富》杂志对这一业务以及琼斯如何经营这项业务的描述揭开了对冲基金业的一个小繁荣期。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提到了巴菲特的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td.,差不多是琼斯基金的竞争对手。让我惭愧至今的是,我把巴菲特(Buffett)的名字拼错了,少了一个"t"。  相似文献   

7.
单从收益率而论,不少开放式基金都超过国债,但人气却较弱。比如现在短期国债的年利率约2.3%,许多居民仍排队抢购,而一些低风险的债券基金,半年不到收益已达2%,但市场认同度却远远比不上国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通投资对开放式基金不太了解。为此,4月以来,各大基金公  相似文献   

8.
于欣 《新财富》2007,(6):88-92
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左右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更使基金经理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所关注。我们的研究显示,2006年以来,在公募基金公司间流动的基金经理人数是流向私募基金的两倍,公募基金仍是大部分基金经理的首选。不过,三成基金经理流向私募,说明私募在薪酬、投资领域和机制方面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觑。此外,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间的流动,也呈老基金公司流向新公司、合资公司的趋势,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则是重要的参考依据。相较而言,私募更注重基金经理的实战投资经历和投资理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杨燕 《现代商业》2007,(21):220-221
本文对对冲基金的定义、内涵、特点作了详细介绍,对其风险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对冲基金对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关注。最后还就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财富》2010,(7):94-95
日本是亚洲最先发展对冲基金的市场,但20年后又回到原点,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在做fundamental driven、value oriented的股市多/空头策略,且多集中在中小市值股票上。相反,美国对冲基金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其基金规模如今已是亚洲(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的9倍、欧洲的3倍。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新财富》2010,(5):202-213
在次贷危机来袭的2007年,保尔森为公司赚进150亿美元,个人进账37亿美元,成为赚钱能力超越乔治·索罗斯和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詹姆斯·西蒙斯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经过次贷一役,保尔森的基金跻身最大的对冲基金之列,至2008年11月,其资产管理规模达36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冲基金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曙松  王超 《新财富》2006,(9):94-98
日本2000年通过立法允许对冲基金在日本正式开展业务,其后5年的时间里,日本市场上的对冲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了10倍。除了部分富裕阶层之外,大量的养老金、保险公司也都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最大的两类投资者,一是追求分散化、低风险的金融机构、养老金,二是追求高收益的富裕个人,因而分散化、低风险的对冲基金组合基金和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型基金构成了最主要的两种策略,一直占据着日本对冲基金一半以上的份额。目前日本对于对冲基金的立法尚属空白,为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养老金的利益,监管当局正在建立对冲基金的监管机制。日本在对冲基金的法律定位、监管原则和监管模式方面的选择,可以为中国未来的对冲基金监管机制设计提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在索罗斯基金旗下的五个对冲基金中,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这个基金取名“量子”是源于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定理”。索罗斯认为,就像微粒子的物理量子不可能具有确定数值一样,证券市场也经常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很难去精确度量和估计。  相似文献   

14.
公司     
中投首份年报资本回报率6.8% 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8月7日发布了其成立以来的首份年度报告,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231.3亿美元。中投公司称,其投资回报好于其它多数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或大学捐赠基金。该公司表示,如果计入由国有金融机构组成的国内投资组合,其注册资本的回报率达到6.8%.  相似文献   

15.
庞宝林 《新财富》2005,(9):13-14
今年对冲基金表现不大理想,尤其是4月,受通用汽车股票反弹影响,不少定息及可兑换债券对冲基金都大幅亏损。加之上半年金融市场走势呈“碟形”,波幅不及去年的“碗形”那么大,几千只对冲基金截至7月底的回报平均只有2.54%,远低于过去十年9.27%的年均回报,也比同期MSCI指数3.1%的回报为低。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改革逐渐深入,我国对冲基金规模不断壮大,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其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监管细则也在不断的借鉴和摸索中。本文通过分析对冲基金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情况,找出目前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提出几点对冲基金监管方向的建议,展望我国对冲基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冲基金在前段时间内一系列的金融风暴中屡屡出手,引起了了国际金融界的高度关注。最近传来的消息表明,尽管有些对冲基金风光依旧,但全球许多著名的对冲基金日子并不好过。如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因遭受重大损失而被接管。对冲基金究竟是什么?其特征、运作方式如何?本文认为,对冲基金并不那么神秘,其表现也时好时坏。我国应对对冲基金的发展动向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以维护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金融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关注对冲基金的人.不难发现.那些善于运作资金的人却很少能成功地经营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恒星对冲基金现在却难以进入前10位。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量子基金在经过一笔失败的日元交易后,利润开始下降;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旗下的老虎基金遭受网络泡沫的沉重打击;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呢?无需再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贸易》2008,(2):92-92
安永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全球领先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最关心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成长管理。对共同管理着约9000亿美元资产的100多个全球顶尖基金以及基金中的基金管理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留住人才(42%)和成长管理(39%)是未来几年中最大的挑战,而预计对新产品进行投资或开发的仅占9%。受访者是这些基金中的负责人、首席运营官以及首席财务官。  相似文献   

20.
文芳 《新财富》2012,(6):66-68,70-72
张承良所率领的睿智华海基金从生意角度研判投资标的,对低市净率指标极为青睐,并创造了屡试不爽的“低市净率+催化剂”的“张氏投资法则”。自成立之日至2012年2月底,其基金年化回报灞.17.66%,在所有海外中国对冲基金中,排在首位。不过,“张氏法则”在熊市中并不能御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