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虾稻共作生态养种模式是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了稻田的生产力,实现了稻米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虾稻共作生态养种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等优点,它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农户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江汉平原地区1 02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生态种养模式采纳者是否能拥有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质量,以期为如何缓解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分析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决策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探究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强度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结果 (1)采纳生态种养模式需要更高的家庭农业劳动力质量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比其未采纳时农业劳动力质量高23.65%。(2)从采纳强度上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强度越高的农户拥有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结论 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加大生态种养模式研发与推广的力度,引导农户适度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稻鳖共作"是浙江省2013-2015年渔业主推模式与技术之一。通过水稻与鳖的种养结合,经人工调控达到提高综合效益目的,是动植物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鳖吃食具有杂食性的特点,能摄食水稻中害虫,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同时鳖的昼夜不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阐明其运作机制,为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优化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宏、中、微观层面探究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主要做法、经验及问题。结果 (1)总结出湖北“虾稻共作”的 3种典型发展模式,分别为“家庭农场”模式、“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全产业链”模式;(2)剖析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发展主要源于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双导”推动、产业链利益共享的建立和各主体要素互补的形成;(3)阐明了政策扶持、品牌创建和宣传、全产业链经营、技术研发与虾稻共作标准、可追溯体系建立是虾稻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与经验。结论 针对虾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全省共创虾稻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延伸虾稻产业链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虾稻综合种养技术是利用小龙虾和水稻的不同生长季节开展种养结合,水稻为小龙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小龙虾的粪便为水稻提供肥料;水稻秸秆还田肥水促进动植物生长,为幼虾提供饵料;种养过程中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废补缺,互利助生,化害为利,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虾、稻品质同步提升。由此可见,秸秆还田利用技术对虾稻共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对于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的扩散机理研究,有助于推动其他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计量方法分析了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邻里效应,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基准回归结果的内生性进行检验及计算出社会乘数效应。[结果](1)农户的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邻里效应,同村邻里农户采纳行为均值每提高一个单位,个体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概率将提高26.5%;邻里农户采纳行为的社会乘数效应为1.69。(2)农户的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还存在显著的情景效应;加入合作社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结论]在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比较少的行政村内,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引导部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再通过邻里互动效应作用,间接影响其他农户,从而提高整体采纳水平,形成规模效应。优先采纳的农户通过技术示范、经济收益示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农户采纳;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同质DEA的稻虾共作土地经营模式成本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实践中稻田综合种养这一土地经营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水稻单作是否是成本有效的,以及哪些因素妨碍了这一土地经营模式效果的进一步提升.研究方法:利用湖北省荆州市和潜江市2018年稻虾共作这一稻田综合种养典型模式的农户调研数据,采用非同质决策单元的效率测算方法和效率损失模型,在计算农户亩均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分析稻虾共作和水稻单作模式下农户的成本效率.研究结果:(1)稻虾共作户的成本效率(0.376)略高于水稻单作户(0.336),但二者都处于较低水平;(2)农户成本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呈"倒U型"关系,土地细碎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足、合作社流于形式是引起农户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稻虾共作的土地经营模式能够保证水稻产量,但增效作用有限.通过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来消除效率损失,可大幅(60%以上)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助力农户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我市虾稻共作田间改造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年初计划新增面积5万亩,而据10月的生产统计情况看,已经改造完成的面积近7万亩,把我市小龙虾产业二次升级推向高潮。首先是火爆的消费市场更加激发了农民养虾的热情,小龙虾餐饮持续火热,全省1万多家餐饮店消费的小龙虾几乎占了全省小龙虾产量的一半,同时我省  相似文献   

9.
[目的]脆弱性是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贫困的重要表现,识别和降低农户的脆弱性是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性脱贫问题的关键。[方法]文章基于湖北、湖南、安徽3省974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对其脆弱性的影响。[结果](1)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能切实降低其脆弱性,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较未采纳时脆弱性降低280.659%,未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若采纳该技术脆弱性将降低44.255%。(2)非农就业水平在农户技术采纳和脆弱性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3)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服务便利性及村庄特征均会显著影响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和脆弱性。[结论]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能有效降低其脆弱性,但随着农户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稻虾户反而更脆弱,因此要完善农技推广机制,健全非农就业保障和帮扶机制,进而发挥稻虾共作技术长效脱贫功效。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8月19日,湖北省科技厅在武汉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由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的"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研究"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鉴定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是通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生物技  相似文献   

11.
<正>陶堰镇是浙江绍兴县青虾养殖重镇之一,养殖历史悠久。2003年,为进一步提高青虾品质和养殖产量,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空间,绍兴县陶堰镇青虾养殖基地养殖户开始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峒山村为例,对"莲虾共作"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内涵、技术流程、配套技术以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莲虾共作"模式以4年为一个轮换周期。莲田养虾系统和人工湿地一样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使系统内物质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时产出质优、安全的莲籽、小龙虾等农产品。"莲虾共作"模式平均纯收入可达到5.72万元/hm2,比"稻虾共作"模式纯收入高出1/2以上。最后提了加强"莲虾共作"模式示范推广和编制技术规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稻虾连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稻中虾以环沟养殖为主,利用效果不高,全田高产养殖生产技术没有得到解决,导致7月份以后克氏原螯虾价格不断上涨,广大养殖户期待很高。从产业发展来看,克氏原螯虾供给主要集中在4-6月份,没有形成有序周年供应。因此,开发稻中虾技术研究,农业科研与推广部门责无旁贷,也是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选择;是提高稻虾共作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的稻虾种养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旨在为稻虾种养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文章借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病虫草、轮作制度、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对照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核心价值,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系统推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生态性丢失的原因。结果 当前稻虾种养系统暴露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病虫草害加重、生态景观破坏、作物轮作制度改变等多重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这与系统参与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结论 稻虾种养系统的参与者需认清和尊重自然生态及农业生产系统的演变规律,挖掘和提炼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发展稻虾种养,把稻田养虾的关键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稻渔共作是利用水稻与鱼、虾、蟹的互利共生关系,把水产养殖和优质稻米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稻田的浅  相似文献   

16.
<正>稻田综合种养,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既可大幅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提高水稻品质。在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当下,大力发展该种养模式成为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办法。连日来,记者深入潜江多个"稻虾共作"田地,发现除了增收增产,更欣喜的还是这种模式种养生产的大米非常安全。  相似文献   

17.
稻—鸭—萍共作模式是由山华农业科技发展(兴化)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高效农业发展项目,是一种稻田养鸭,互促共生,生态环保,有机高效、标准生产的栽培技术,是一项集有机稻米生产与水禽共养于一体的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该模式从2005年10月落户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野陈村以来,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地处荻垛镇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稻虾共作地块利用的合理性并探究影响合理性差异的关键因素,以评估其快速发展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研究方法:以Barlowe土地利用决策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制度可接受性三重框架为指导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湖北省潜江和荆州485个稻虾共作地块转用及利用的合理性及导致其差异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1)样本地块的合理性平均为0.423 2,其中52.4%的地块合理性不足平均值;(2)稻虾共作地块的自然生态适宜性表现最好,技术经济可行性次之,制度可接受性表现不佳;(3)导致地块合理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势和灌排条件等自然生态适宜性,亩均水稻产量等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补贴和虾沟面积占比等制度因素。研究结论:现有稻虾共作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应以三重框架为指导,充分考虑影响农户地块转用和利用合理性差异的关键自然、经济和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开发利用当地的藕田资源,实施藕田种养结合,发挥藕田生态系统的最大负荷量,山东省汶上县水利局水产站于2007年在汶上镇岗子村、郭仓乡刘庄村进行了藕田生态养殖克氏螯虾试验。试验藕田面积25亩,平均每亩产藕2146.8kg,产克氏螯虾88.6kg,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与对陆地上养殖动物的疾病防治相比较,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存在一些特殊困难:首先,是因为水产养殖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疾病发生初期难以被及时发现,当患病后的水产养殖动物被养殖业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