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2细胞免疫甲壳动物的血淋巴细胞既是细胞免疫应答的承担者,也是体液免疫因子的提供者。当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第一道防御屏障进入血淋巴后,则刺激体内血淋巴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细胞免疫应答。首先,血淋巴细胞通过吞噬、包囊、形成结节等防御反应清除血窦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其次它们通过释放胞浆凝结因子参与伤口的愈合。此外,血淋巴细胞还参与合成一些重要的体液免疫因子。  相似文献   

2.
正2.1虾类免疫细胞凡能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虾类免疫细胞主要包括血细胞和固着性细胞。(1)固着性细胞:主要包括分布在鳃和触角腺的足细胞(podocyte)、附着在心脏和肌纤维上的吞噬性贮藏细胞(phagocytic reserve cell)以及连接肝胰腺细动脉的洞样血管内的固着性吞噬  相似文献   

3.
正2.2虾类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指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器官,虾类免疫器官包括鳃(gill)、血窦(haemal sinus)和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1)鳃(gill)进入机体内的异物,不仅可通过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加以清除,还可随血淋巴进入鳃中存储和清除。异物被滤入鳃丝中,储存在鳃血窦和鳃丝末端膨大结构  相似文献   

4.
正(2)酚氧化酶原系统(Prophenoloaidase system,proPOS)酚氧化酶原系统是甲壳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免疫识别和防御系统,它是一个类似于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的复杂酶级联系统。从软尾太平蝲蛄中鉴定出的该系统成员有: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  相似文献   

5.
正(2)形成结节和包囊作用当大量异物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难以完全吞噬和清除异物,这时血细胞形成层状结节结构将异物包围而与机体隔离开来,最终结节发生黑色素化。所谓包囊化就是当异物(如真菌、寄生虫等)的体积大于吞噬细胞时,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联合将异物包围起来,形成类似于包囊的结构,将异物与机体隔离的现象。对包囊和结节进行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观察,发现形成包囊和结节中的血细胞失去游离状态并相互连接,细胞器趋于退化,RNA和色氨酸含量明显减少,在包囊和结节中均能检测到较多量的黑色素,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人工养殖虾类的大国,最近数年来的年产量均达到了400万吨以上,主要养殖品种包括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等。随着虾类养殖业的发展,危害养殖虾类的各种疫病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几种主要的病毒性疾病,由于迄今为止尚没有商品药  相似文献   

7.
正1.3虾虹彩病毒病虾虹彩病毒病是一种感染甲壳类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主要的甲壳类养殖区域均有该病流行。【病原】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属于虹彩病毒科,十足目虹彩病毒属,大小为150-160 nm,核酸类型为DNA,目前已报道的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和红螯螯虾虹彩病毒为该病毒的两个分离株,均可导致虾虹彩病毒病。  相似文献   

8.
正蓝藻是对虾养殖池塘的常见藻类,如微囊藻、颤藻、螺旋藻、鱼腥藻、平裂藻、色球藻、席藻、项圈藻等。蓝藻无叶绿体,无真核,有70s核糖体,细胞壁中含肽聚糖,这也是使用红霉素能杀灭蓝藻的原理。蓝藻具有类囊体,类囊体中含有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β-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以藻蓝素占优势的色素使细胞呈现特殊的蓝色,故而得名为蓝细菌。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的对虾养殖业低迷,成功率较低,中国几乎没有虾出口,冷冻加工厂处停滞状态,亏损严重。但是,在目前的养殖品种中,对虾盈利还是可观的和具有诱惑力的。为了做好对虾的养殖,保障养殖对虾的健康、产量、质量和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养殖前的清池消毒、养殖中的监测防控、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几种对虾常见问题及防控措施。1.对虾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依然是养殖虾类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鲟鱼生活在水中,发病后,早期诊断困难,与此同时,治疗也比其他的陆生养殖动物的难度大很多,畜、禽等发病后可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如拌料内服、灌服、注射、隔离,甚至输液等,而对于鱼类则不能进行输液治疗,注射治疗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因拉网等操作常使鱼体受伤;拌饵投喂法对丧失食欲的鱼无能为力,对于尚能吃食的病鱼,由于抢食能力差,往往也由于没有获得足够的药量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3.9竖鳞病[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 f.ascitae)。本菌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胞,革兰氏阴性。琼脂菌落呈圆形,24h培养后中等大小,略黄而稍灰白,迎光透视略呈培养基色。国外有人认为此病是由气单胞菌或类似这一  相似文献   

12.
正9.黏污病常发生在育苗池,但在分级静养模式的标粗阶段也可出现,一般池底残饵过多、水质污浊可见黏污病,病虾上的污物镜检无病原生物,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症状表现为身体尾部和附肢上粘附大量有机碎屑,呈淡黄色;根据对虾身体上的粘附物即可诊断,镜检时可发现少量纤毛虫和藻类等,以预防为主,防止池底残饵粪便等有机质沉积过多,注意投喂量,不要过多投料,经常排污换水(没  相似文献   

13.
正1.痉挛:该病常发生在高温的盛夏,一般认为与水温过高或高温时惊扰了虾池有关,还可能与池塘的理化因子(钾、钙离子)的变化和饲料营养成分相关。病虾腹部弯曲隆起,严重者尾部紧贴于头胸甲腹面,身体僵硬,肌肉变白色或坏死,不久即死亡。该病在各地均有发生,且有的虾场损失很大,一般在水环境因子改善后即可自行恢复,在高温季节,应投喂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禁止投喂  相似文献   

14.
<正>22.草鱼舌状绦虫病【病原体】由裂头科(Diphyllobothriidae)中舌状绦虫属(Ligula)和双线绦虫属(Digramma)两属绦虫的裂头蚴引起的鱼病,统称舌状绦虫病。【流行与危害】舌状绦虫裂头蚴的宿主范围很广,主要寄生于鲤科鱼类中的鲤、鲫、翘嘴鲌、餐条、鰟鮍等鱼中。近年来,随着湖泊、水库养鱼的兴起,草鱼、鲢、鳙等也多次出现严重流行情况,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湖泊、水库。20世纪60年代,湖北枣阳某水库由舌状绦虫寄生  相似文献   

15.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疫病高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很多传染性疾病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畜牧养殖中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方案,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防控疾病传播流行,保证牲畜养殖安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渔业致富指南》2008,(5):77-78
<正>1.7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具囊膜,核酸为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74nm×270nm。[症状]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毒在肝胰腺及前中肠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为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使用显微镜检查新鲜肝胰腺压片时,很容易看到金字塔形的包涵体,肝胰腺上皮细胞的核比正常细胞核大1.5~2倍,核仁退化或消失。  相似文献   

17.
<正>1虾类病毒病1.1对虾白斑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disease)[病原]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毒粒子杆状,具囊膜,无包涵体。平均大小为350×150纳米(nm),核衣壳大小为300×100nm。完整的WSSV粒子外观呈椭圆短杆状,横切面圆形,一端有一尾状突出物。WSSV核酸是双链环状DNA。  相似文献   

18.
<正>3.9本尼登虫病从1989年开始,日本的中国、四国、九州地区的海面网箱养殖牙鲆出现这种皮肤寄生虫病,发病没有特别的季节性。【症状】小型虫体,因为出生时呈透明状,故不易发现(大量寄生于牙鲆时,虫体因接触淡水而发白)。大量寄生这种寄生虫时,鱼体因摩擦患部而形成外伤(牙鲆的鳍条),见到鱼体上有这种外伤时可怀疑有该病,不过,应找到寄生虫才能确诊这种疾病。【病因】这种疾病是由属于单殖类的  相似文献   

19.
正1.牙鲆的病毒病1.1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在1996年,该病在四国的养殖场首先发生,其后发病海域扩大到日本西部海域的多个县的牙鲆养殖场。【症状】患病鱼外观可见体色变黑、腹水导致的腹部膨大的特征性变化。解剖检查时可见病鱼腹腔和围心腔内积水,肝脏淤血或褪色,多见肝脏、脾脏肿大。有时可见肝脏的点状或斑状出血,生殖腺出血,也可能看到肌肉内出血。在海面养殖和陆地水槽养殖的鱼均  相似文献   

20.
正1.4水生双片段RNA病毒病1986年3月,该病在日本国爱媛县民营牙鲆种苗生产场培育的稚鱼种首次被确认。1987年以后,这种疾病在日本西部各地的种苗生产场和养殖场呈现流行趋势。到1990年前后,给1~2.5g的稚鱼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随后该病的危害又逐渐减轻了。这种疾病的症状主要有3个类型的特征性病征。即腹腔积水导致腹部膨大的所谓腹水型,脑及脊髓出血的所谓脑炎型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