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6.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IHN是一种严重危害冷水性鲑鳟鱼类的病毒性传染病,被我国确定为二类动物疫病。【病原】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粒外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病毒颗粒呈子弹状,核酸类型为RNA。【流行特点】IHN主要危害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3月龄内的鱼易发病,并大量死亡,尤其是1月龄内鱼苗死亡更为严  相似文献   

2.
正【流行特点】CyHV-3可感染鲤鱼苗和成鱼;一旦感染,发病快,死亡率可高达80%~100%。水温18~28℃时事宜流行。易感品种包括鲤、锦鲤及其变种。病原主要通过水体、患病鱼粪便、黏液等途径行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3.
正7.罗非鱼湖病毒病(tilapia lake virus disease)罗非鱼湖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罗非鱼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病原为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罗非鱼湖病毒属,病毒颗粒大小为55~75nm,核酸类型为RNA。【流行特点】罗非鱼湖病毒主要感染罗非鱼及其变种。水温在22~32℃时易发病,死亡率20%~90%。罗非鱼湖病毒可以通过被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我国养殖鱼类产量已经达到2800万吨左右,约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0%以上。主要养殖鱼类品种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等大宗淡水鱼类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石斑鱼(Epinephelus spp.).  相似文献   

5.
正(7)育苗池或养殖池之间的设备和工具不交叉使用,并定期消毒。(8)检测饵料生物病原携带情况,防止投喂携带病原的饵料。(9)从该疾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在养殖鱼类饵料中添加免疫调节剂(酵母免疫多糖、酵母培养物、黄芪多糖等),连续投喂28天添加有免疫调节剂的饵料。通过调节养殖鱼类自身的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正【预防措施】(1)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投放经检疫合格的养殖鱼类苗种。(3)合理设置养殖密度,建议与一定比例的鲢、鳙混养。(4)在该疾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在养殖鱼类饵料中添加免疫调节剂(酵母免疫多糖、酵母培养物、黄芪多糖等),连续投喂28天添加有免疫调节剂的饵料。通过调节养殖鱼类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防疫系统,达到提高养殖鱼类自身免疫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从游泳异常的病鱼脑中分离到了病毒。在病鱼的神经轴索发现有异常变化。分离到的病毒在增殖温度、敏感细胞等方面除具有鱼类病毒特有的性状之外,还与鸡白血病病毒(反转录病毒)相似。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确定该病毒的种属。用细胞培养该病毒时能形成与IHN病毒极为相似的CPE。由于在感染的CHSE-214细胞  相似文献   

8.
<正>3.疱疹病毒病(Herpesviral disease)1970年从十和田湖孵化场大量死亡的淡水饲养的红大麻哈鱼,以及北海道的马苏大麻哈鱼稚鱼中分离到了这种病毒。自1988年起,淡水及海水养殖的银大麻哈鱼也发生了这种疾病,成为鲑科鱼类幼鱼和成鱼大量死亡的主要疾病。1992年北海道的虹鳟发生了这种疾病,现在已蔓延到了山梨县、静冈县、长野县等虹鳟的主产县,和银大麻哈鱼同样的大型鱼也银这种疾病造成了死亡。  相似文献   

9.
<正>5.传染性胰坏死(IPN)传染性胰坏死是鲑科鱼类稚鱼期的一种病毒病。日本曾在1960~1970年期间流行该病。不过,自进入1980年中期以来,发病率逐渐降低。近年来,几乎没有因IPN感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的问题了。1980年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对小瓜虫的致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根据小瓜虫病症状和病理学研究结果推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小瓜虫寄生在鳃上,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从而影响鱼的呼吸;小瓜虫对表皮、鳃的破坏,引起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小瓜虫在鱼的体表钻营,引起体表伤口继发感染,从而引起鱼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2.2虾类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指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器官,虾类免疫器官包括鳃(gill)、血窦(haemal sinus)和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1)鳃(gill)进入机体内的异物,不仅可通过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加以清除,还可随血淋巴进入鳃中存储和清除。异物被滤入鳃丝中,储存在鳃血窦和鳃丝末端膨大结构  相似文献   

12.
<正>5.病毒性昏睡病(Viral sleeping disease)这种疾病由和病毒性鲤浮肿病病原相同的痘病毒样病毒感染所致。通常认为在水温、水质变化时移动鱼是这种疾病的诱因。梅雨结束前后,幼鱼期患病毒性浮肿病的锦鲤,有不易发生这种疾病的倾向。由于病毒侵害,鳃上皮细胞的渗透压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患病鱼死亡的病因。大量飘游鱼波豆虫寄生时也出现类似  相似文献   

13.
<正>鲤是我国的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尤其是几种致病性病毒引起的疾病,往往给养殖业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损失。下面简要介绍养殖鲤的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方法。1.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这种疾病由属于弹状病毒的SVC病毒感染引起。在欧洲、俄罗斯、中东、美国  相似文献   

14.
<正>3.疱疹病毒性乳头瘤(Herpesviral papilloma)这种疾病由鲤疱疹病毒I型(Cyprinid herpesvirus I,CyHV-1)感染所致。这种疾病在中世纪的欧洲,作为鲤痘疮病(皮肤隆起)已被人们认识。日本的锦鲤、鲤也发生这种疾病。但是,几乎没有因该病致死的情况,患病鱼因外观受损而失去商品或观赏价值。当年鱼也发生该病,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漂白粉、溴氯海因、三氯异氰尿酸和二氧化氯等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几种消毒剂。为了比较其对水产动物致病菌的杀菌结果,本试验分别在试管内和饲养水中测定了这几种消毒剂对鱼类4种常见致病菌的抑、杀菌作用。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物溴氯海因(标示含量为48%)、漂白粉(标示含量为30%)和三氯异氰尿酸(标示含量为45%)均为市售产品。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lO2)是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标示含量为6.6%)。将4种药物分别称取10.0g,溶解在100.0mL灭菌蒸馏水中,制备成药物原液,备用。1.2供试菌株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致病菌柱状嗜纤…  相似文献   

16.
<正>一、驻马店市鱼类养殖及鱼病测报情况驻马店市地处河南省南部,境内有养殖水面51.4万亩,主要水产养殖品种有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黄颡鱼、武昌鱼、乌鳢、黄鳝、泥鳅等20多种。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高密度养殖,人为大量施肥、投喂饲料,饵料残余及水产动物的排泄物等溶解于水中,对养殖水体造  相似文献   

17.
2.3 对 鳗 弧菌 的杀 菌效 果 4种 供 试 药 物 对 鳗 弧 菌 J—O—1和 K —3等 2个 菌 株 在 试 管 内 的MBC 测 定 结 果 如 表 1所示 。由 表 1可 见 ,溴 氯 海 因 对 鳗 弧 菌 J— O — 1和K —3 菌 株 的 杀 菌 效 果 最 差 , 其 MBC 为 表1 4种 供 试 药 物 在 试 管 内 对 鳗 弧 菌 2.4 对 爱德 华 氏菌 的抑 、杀 菌效 果 4种 供 试 药 物 对 E.tardaEF-1 和Et-12等 2个 菌 株 在 试 管 内 的 MBC 测 定 结 果 如 表 2所 示 。由 表 2可 见 ,溴 氯 海 因 对 E.tardaEF-1 和 Et-12 表 2 4 种 供 试 …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淡水养殖的不断发展,淡水养殖鱼类的常见疾病也随之增多,成为制约淡水养殖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因此,淡水养殖者必须充分了解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确保淡水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双丰收。一、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的原因淡水鱼类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受外界各种致病因素与鱼类自身机体相互作  相似文献   

19.
<正>1.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最初发现于丹麦叶古都村的虹鳟养殖场,是一种早就被人们熟知的虹鳟疾病。该病是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期,以欧洲为中心流行的淡水鲑科鱼类传染病。随后,在北海、波罗的海以及白令海产的海水鱼类中也分离到了VHS病毒(VHSV)。到目前为止,VHSV的宿主已经超过了20多种鱼类。另外,由于海水鱼对VHSV多呈隐性  相似文献   

20.
鸡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家禽养殖业规模扩大,养鸡集约化程度提高,家禽养殖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也越来越多,其中疫病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家禽业的生产和发展。疫病的综合防控离不开三要素,即对鸡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的控制。控制传染源是指控制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发病鸡只、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人和动物;切断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切断其侵入易感动物的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指保护对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