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更多强调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特别是实际利率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使得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更加真实可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本文围绕实际利率法在《借款费用准则》、《租赁准则》、《收入准则》等具体准则中的应用,分析和阐述其作用,同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崔莉 《时代金融》2011,(24):122-124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的核算,实际利率法的核算较为复杂,涉及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确定、减值对摊余成本的影响,实际利息收入的计算以及减值以后贷款利息的计算等问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债券回购、拆借、贷款等金融资产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对一般的存款(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分类为其他金融负债,使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本文主要讨论实际利率法在贷款业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崔莉 《云南金融》2011,(8X):122-124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的核算,实际利率法的核算较为复杂,涉及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确定、减值对摊余成本的影响,实际利息收入的计算以及减值以后贷款利息的计算等问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债券回购、拆借、贷款等金融资产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对一般的存款(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分类为其他金融负债,使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本文主要讨论实际利率法在贷款业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叶扬 《上海会计》2011,(7):27-29,15
根据会计准则,对于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量。而在实务工作中,企业通常仅根据合同利率和账面余额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这可能会引发后续损益确认的问题。本文以一则租赁实务(金融资产部分转移)为例,论述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在损益计量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摊余成本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2007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但是摊余成本的概念和定义晦涩难懂,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解读,有的从计量属性的角度来看,有的从定义本身是否合理和精确来看,有的从简化摊余成本的计算角度来看,但是仍然无法找到清晰的理解其定义和核算过程的逻辑基础.本文试图从欧文费雪《利息理论》的视角来深刻考察摊余成本的后续计量过程.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7,(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收入的确定一直是会计学习的难点,特别是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计算困扰着广大从业者。本文通过列表法、excel模型法及T型账户法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利息收入和利息调整的核算进行分析,方便广大从业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鲍泳  王春燕  鲍泳平 《中国外资》2012,(13):104+106
实际利率法广泛应用在企业发行债券、购买债券、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中,这种方法是企业对投融资成本按照复利思想进行动态反映相关收益或者费用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企业在初始计量时按照购买价款与相关科目差额确认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未实现融资收益或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以后各期按照实际利率法对上述差额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8.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在学习中是一个难点,主要在于理解利息调整摊销的原因、实际利率的含义及求解和摊余成本的实质。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债券,因此可以结合财务管理中债券估价模型、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到期收益率的相关知识更好地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陈品琴 《会计师》2010,(10):25-26
<正>一、新准则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规定及内容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予以摊销,并且实际利率法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计算、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收益的确认及其处置时损溢的处理。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整个核算过程中最复杂的核算内容就是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收益的确认,由于每期收益是根据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计算确定的,因此在实际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关键在于其摊余成本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会计师》2014,(22)
有关教材对应付债券摊余成本计算做了介绍,但按照教材列表法计算结果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文章运用T型账户计算应付债券摊余成本,这种方法既形象又直观,有助于大家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1.
在2007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首次出现了摊余成本这一概念,然而由于摊余成本其概念及定义非常晦涩,不便于人们理解,因此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纷纷对摊余成本展开了相应的解读和研究,有的基于概念及定义本身是否精确合理展开相应的研究,有的基于计量属性的角度展开相应的研究,有的基于利息理论对其展开相应的研究,有的基于摊余成本的简化计算角度展开相应的研究,但是始终无法对摊余成本的概念及定义给予一个较为清晰的便于人们理解解答.因此研究摊余成本的内涵及其会计实务应用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而《所得税法》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两种规定的不同导致产生暂时性差异。企业持有到期投资在不同期间税会差异产生的原因不同,其账务处理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曲京涛 《会计师》2009,(3):23-24
<正>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此次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具有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特征,引入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但在会计实务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况也可圈可点。摊余成本的计算让许多学者为之烦恼,本文就摊余成本举例说明其核算方法及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具有重要作用。今年,财政部发布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金融业沿用多年的会计标准将与国际会计准则开始全面接轨。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中存贷业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贷款成本、收益、损失的计量原则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银行的业绩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对贷款和应收款会计计量的主要原则是:在初始确认时以公允价值计量;在后续计量中使用实际利率按摊余成本计量。实际利率摊余成本法的应用是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现行贷款会计计量…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07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9%。12月20日,央行宣布,从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至此,央行在2007年已经是第六次采取加息政策。  相似文献   

16.
对实际利率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际利率的涵义实际利率是相对于名义利率而言。名义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是银行对外公布的利率,而实际利率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后计算出来的利率,即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计算过去的实际利率非常简单,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  相似文献   

17.
贷款利息是金融机构从工商企业等借款者经营运作利润中分取的一部分收益.人民银行每次调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均可直接作用和影响投资和消费等其他经济变量.本文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廊坊市基准利率及贷款期限对贷款实际利率的影响,对了解廊坊市银行业贷款利率变动情况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所采用,但债券的会计核算方法却不尽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只是对企业债券的确认和后续计量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导,笔者通过案例分析就企业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相关解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蕾  罗瑜  陈璐 《中国金融》2020,(4):47-48
<正>我国LPR机制改革的推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能够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贷款利率的并轨,贷款实际利率的下降最终依然取决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下降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公告实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新的机制要求各报价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加点的形式进行报价,并从即日起新发放贷款主要参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行定价。此次LPR机制改革的实质是推动信贷市场利率"换锚",以中期货币政策利率作为"桥梁",加强信贷市场利率与货币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的联系,推动信贷市场利率决定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人们经常将历史的实际利率与预期的未来实际利率混为一谈,致使在估算未来的实际利率时简单地用历史物价水平变动率代替未来物价水平变动率的预期值.由于这种替代法贯常使用,我国中长期固定利率债券的发行也被其误导.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不宜用替代法估算未来的实际利率,特别是中长期实际利率.在估算未来的实际利率时要注意对未来物价水平变动率预测分析,并以准确的公式计算.在实际利率的运用中还应注意研究我国经济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敏感性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