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詹淼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6)
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以诗风独特、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而卓尔不群,享誉古今。从文学创作陌生化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其诗歌创作在主题意象构思和语用学的异样化处理两个层面的独特之处,将狄金森诗歌内容广阔、意象奇特、不循章法,充满突变、矛盾性和异样化的别样之美挖掘并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王晓燕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3):72-74
古今中外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往往是满怀感慨的。而爱米莉.狄金森对大自然却有着若即若离、恐惧与热爱的复杂心理。狄金森由于生活圈子狭小,她一般都是捕捉眼中的风景,体现出阴柔的美,而她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刻画自己的心境,是她对人生体验的艺术凝聚。狄金森诗中的自然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综合体,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囿于社会和文化却超越社会和文化的绚丽的心理图像。 相似文献
3.
温蕾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88-89
徐志摩的诗歌一如他本人,具有真性情。他的诗歌内容有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有对爱情体验的细腻表现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诗歌的题材内容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借助美妙的意境传达诗情,借助内在的激情表现音乐美,表现出诗体方面的多向追求和诗歌语言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
5.
周蒲芳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4):71-76
含蓄、音韵、形象和意境是诗歌文本固有的美学特质,也是诗歌文本审美张力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元素。与此同时,其对诗歌文本的翻译也产生了极大的抗译性。译者必须充分调动译语的各种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抗译性,努力再现原诗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黄润之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2,(2):59-60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有“诗史”之称。这部“诗史”不仅洋溢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还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在艺术上极见功力。杜诗的艺术技巧是极其高超的,不论是他运用古风、乐府,还是律诗、绝句,大都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王彦杰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6)
意象作为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在中西方诗歌中有着广泛运用,其内涵有相同之处,更有迥异之处。在把握其共同点的基础上,从意象塑造、意象本身以及意象呈现等方面分析它们存在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象在中西方诗歌中的不同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绯红的,一坝、一坝,是太阳种植的朝霞金黄的,一坝、一坝,是故乡的油莱开花红的漫到天边,黄的直来脚下
我们站在田野上,看太阳收割朝霞生怕太阳大意,误割了故乡的菜花。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蔚为大观,研究者付出了诸多心力。谢灵运与谢脁作为南朝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新时期的二谢诗歌研究状况入手,进行综合陈述,包括其生平、思想、诗歌内容及风格等方面。希望给研究者一个总体的把握,继而进行更深一层的二谢诗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Z1)
五代诗歌上承晚唐诗风,几经流变,余音缭绕,对宋初诗坛影响深远。徐铉生当五代至宋的过渡时期,其入宋前仕南唐时所作的诗歌,较五代诗主流已颇多新变,呈现清淡典雅之风,理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以富于史感和审美节奏性的口吻说道: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因为,究竟只是一个手段。打破郁闷烦躁的手段。也只是一个过程,达到雨过天晴的过程。手段的作用是有时效的,过程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所以在宫体诗的园地上,我们很侥幸地碰见了卢骆,可也很愿意能早点离开他们——为的是好和刘希夷会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高红梅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2(6):124-127
晚年的苏辙在艺术上已臻于佳境、思想上更趋于成熟,加上他贯通经史的学养和半生士大夫的人生经历,在饱看了宋徽宗与奸相蔡京联手上演的一出出“盛世大典”的政治闹剧,在经历了北宋后期那个荒唐而严酷的“党禁”时代,他的内心世界会有怎样的波澜,他对社会的理性思索会有怎样意味深长的表达?走进苏辙晚年的诗歌世界,让我们聆听一位曲高和寡的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的超迈、卓然而又坚定、沉着的心声: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都蕴藏在他曲折幽微而又深刻沉着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