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村发展是缓解贫困的基本前提 中国大陆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的结果,1990年大陆贫困人口总计8630万人,其中8500万分布在农村。这种贫困人口高比重分布于农村的特点与发达同家迥然不同,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差异也是明显的。所以,有理由说,大陆的贫困问题实质是农村问题。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小国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城市和现代工业不发达,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这一历史原因有关。但更为重要和更为直接的原因还是由于自50年代起政府实行的利益分配上偏向于城市的政策造成的。借助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高额的生活补贴,使城市成为几乎没有贫困的“绿州”。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和补贴制度的改变,加之,城乡壁垒被打破,随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也会使一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扶贫战略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的现行扶贫战略框架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农村进行扶贫的工作始于1986年,在这一时期,虽然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产品价格提高,使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率由307%下降到148%,贫困人口由1978年...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模式的缺陷与可持续扶贫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中期前是我国的救济式扶贫阶段。中央政府直接通过各基层政府反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分配给贫困农户,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这种道义性的、慈善性的救济行为,是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实现的,是一种“输血”式的扶贫,主要用于生活求济和财政补贴。扶贫救济有效地满足了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缓解了生存危机,对特困户和特困人口尤其重要。这不仅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救济式扶贫阶段扶贫项目的管理完全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即政府即是投资主体,又是经营决策主要负责者,同时全国并没有形成严格的扶贫组织体系,扶贫政策也很不完善。在这个阶段中,贫困人口一直处于普遍的被动接受状态,生活势情和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反而养成了一种惰性心理,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反复将政府扶持他的财物一次性消耗掉后又向政府伸手。因而救济式扶贫缺乏一种培养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组织体系,其结果是广大贫困农户的生产力冻能得到真正解放,救济扶贫也就无法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遏制返贫,实现贫困户的长期脱贫。 相似文献
4.
文化扶贫:扶贫方式的重大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经济》1997,(12):50-53
文化扶贫:扶贫方式的重大创新安徽省社科院课题组一、以“扶文扶智”为宗旨的文化扶贫开创了扶贫方式的一条新路早在80年代中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一位资深的社会学研究员,提出了“扶贫扶人、扶文扶智”的文化扶贫新思路,并身体力行深入到大别山最贫困的岳西县进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通过回顾农村贫困的变化阶段,本文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贫困分布由区域的、整体性的贫困逐渐过渡到个体性贫困,贫困人口的构成也以边缘化人口为主要组成部分。扶贫政策也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需要从瞄准区域的政策向瞄准个体的政策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重要。而本文的分析表明,更明确地细分贫困群体,集中使用扶贫资源是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以扶贫社为载体开创扶贫到户新路子刘维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扶贫攻坚要坚持工作到村、扶持到户,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为认真贯彻这一工作方针,如期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陕西省商洛地区对扶贫到户的办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扶贫经济合作社... 相似文献
7.
8.
9.
李应中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6,17(3):5-8
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7亿人减少到1994年的8000万人,扶贫工作取得历史性的成熟,剩下的贫困人口所处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单纯依靠当地资源提高2生产解决温饱难度很大。中国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变以粮食自给自足,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主要扶贫目标;变单纯支持生产项目,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一起上;变就地安排剩余劳动力,为输出劳务异地就业脱盆,正在探索新的持贫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从1979年至1988年间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就其经济的增长方式看,具有显著地“由重转轻”特征,即在农、轻、重三大物质产业部门增长格局中,由改革前30年长期持续的以重工业主导增长格局,转向以农业而后是轻工业主导增长的格局,这种不同于以往增长格局的出现,与1979年以来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在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拓展扶贫战略加快治穷脱贫步伐袁振华扶贫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已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本世纪末解决我国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扶贫开发责无旁贷。一、信贷扶贫的战略选择:区域带动型与瞄准农户型相结合扶贫是通过适当的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却日渐突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2001~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81:1上升到3.14:1。显现出"四个不协调",一是财政收入的高增长与农牧民收入的低增长不协调;二是城市建设的繁荣与农村牧区落后的不协调;三是一些富裕户与同层面的贫困户不协调;四是少数暴发户与极度困难的贫困户不协调。提升财政扶贫开发的效能,是落实党的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了内蒙古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生活,我们深入乡镇、村庄、农舍,进行调查研究,剖析内蒙古地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形成原因、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确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提出完善财政扶贫开发效能战略的新思路,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扶贫政策、有效使用扶贫资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查哈阳农场经济发展战略思考姜成国,李式新查哈阳农场建场40余年来,在省内或国内均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农场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幅射力。然而近年来农场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暂时的困境。面对困境,需要正确分析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石柱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县。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呈现出巨大变比,但目前全县尚有10个特困乡,118个特困村,3.35万建卡贫困户,12.73万建卡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越过“温饱线”的脱贫户中返贫现象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进入了许多行业,农业网络也开始起步。虽然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运用只是牛刀初试,但它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却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 1、利用互联网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发展。所谓知识型农业就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信息等要素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现代技术运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程度。与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别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2):48-51
娄邵冷在地域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地域单元。文章在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和贫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贫动力机制的寻求和脱贫战略的思考,认为应多方协作,联合攻坚,教育先行,治标治本,分类指导,分段实施,以实现脱贫计划。 相似文献
18.
贸易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做的战略性决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贸易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析了不同贸易发展战略的利弊,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提出了适合我国发展的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经济逐步引入了国际经济环境之中,中国经济运行与世界接轨,中国经济发展在与世界经济融合。展望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影响。中国的农业也正日益与世界农业发展相融合,世界整个政治、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