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和  杨学刚 《北方经济》2017,(12):63-66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做好能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重点要加强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加快构建内蒙古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2.
沈澜 《浙江经济》2020,(5):40-43
浙江能源发展面临结构性供应短缺、转化效率不高、能源结构不合理、用能成本较高等问题。在能源发展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趋势下,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能源短缺曾是长期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到"十二五"末,浙江一举扭转能源短缺局面,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并略有余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能源供需进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的新阶段,能源发展形势呈现新特点。受此影响,浙江能源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正>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能源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在能源生产环节,随着能源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清洁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形成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能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在能源消费环节,随着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电气化应用将得到不断提升。能源结构总体朝着清洁低碳和电气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传统化石能源仍占据绝对主流。随着化石资源日渐枯竭,能源危机逐步加深,传统能源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既有的资源环境和能源结构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相比之下,新能源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其发展战略被各国视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机遇。发展新能源将助力我国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的国外“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然 《宁波经济》2010,(1):44-4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刨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一、前言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河北省环绕京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区,更是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率先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还是净化美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产业转型能源先行,在河北这样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省,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绿色标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政策条件下,构建基本满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效、安全、低碳、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是浙江能源政策选择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浙江能否尽快适应、把握、进入乃至引领"新常态",不仅对浙江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浙江继续保持在国内发展的先进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否顺利走出"旧常态"、进入"新常态",具有重要示范价值和效应  相似文献   

9.
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旨在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2007年达沃斯论坛和2008年"八国峰会"都将气候变化及其应对作为主题。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石油价格持续高企,在客观上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剧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力开发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加能源供应,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光伏产业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清洁能源,是较为可靠、安全的能源,也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一带一路"契机,引导中国光伏行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新常态。然而,其出口形势并不乐观,仍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对其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不仅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胜利的根本途径, 也是后危机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根据国家的安排, 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会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比例。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制订的目标是,到2010 年新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达10% ;到2020 年达到15%。实现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 的目标, 尤其需要发电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低碳清洁能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视角中的新能源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由此构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是带动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选择。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新能源发展战略,以期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中国要加紧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对于新能源发展支撑作用,加快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商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的制约, 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以太阳能光伏 为代表的低碳能源技术成为世界发展 趋势。面对低碳经济与新能源革命、 光伏产业正面临着机遇和竞争博弈, 国际光伏贸易与合作前景如何?中国 对全球光伏产业的影响,中国光伏将 如何融入国际低碳产业链,寻找可持 续发展有效战略?又将如何创新合作 与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创新和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充足、廉价、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成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所谓革命,不仅指能源技术上的进步,也包括能源结构、能源体制、能源安全观念上的重大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远的不说,近几年,页岩气革命促进了美国能源独立,能源价格出现下降,油价、工商业电价已低于中国,极大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的制约,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低碳能源技术成为世界发展趋势.面对低碳经济与新能源革命、光伏产业正面临着机遇和竞争博弈,国际光伏贸易与合作前景如何?中国对全球光伏产业的影响,中国光伏将如何融入国际低碳产业链,寻找可持续发展有效战略?又将如何创新合作与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演进: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21世纪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新世纪,英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低碳经济或为欧盟就业出路,"低碳经济"给欧盟带来的不仅是维持欧盟在环保领域的优势地位,提高竞争力,更可以大大缓解失业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保持欧盟"发展模式"的生命力。美国拟立法巨资投入低碳经济,如果《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个法案得到通过,美国政府会加大美国国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补贴和投资,并将每年出资数百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能源和适应气候变化。日本强化低碳经济旨在实现低碳社会,日本期望通过"低碳革命"和"引领世界二氧化碳低排放革命"来"建设健康长寿社会"并"发挥日本魅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践行者。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系统阐述了美、日、欧典型经济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经验;其次简单探讨了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困难;最后从宣传、经济政策和低碳技术体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的重点,是要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化石能源高消耗与二氧化碳高排放问题,要从经济社会的全过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