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前,我国集体劳动争议进入多发期,处理不当很容易演化成群体性事件。集性劳动争议的发生一般都会经历冲突的酝酿、萌芽、发展、激化的过程。在分析现有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低效与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另起炉灶"重新设计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社会条件还不成熟,在充分发挥现有政策资源基础上及早预防和化解集体劳动争议,才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及时回应不断变化了的劳资矛盾,预防胜于救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经济放缓背景下三个典型集体劳动争议案例为基础,通过对该案例的梳理与比较,探讨以集体协商的方式解决集体劳动争议的合理性.文章指出,从争议的解决效果看,以劳资协商解决集体劳动争议的方式应当是较为符合劳方利益的,但是,这种方式最终能否采取,首先取决于工人的组织程度,其次是政府的态度和策略.在经济放缓期,按照以往惯例处置的方式往往难以奏效,因此,政府在解决这类争议的时候,需要及时修订应对策略与措施.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同时,保障工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数量急剧上升,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集体性劳动争议事件不断发生。劳动关系调整已经处于从个别调整向集体调整转变的重要时期。如何保障劳动者的集体权利,包括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争议权以及民主参与权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010年12月11日-12日,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承办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出现的工人自发推选谈判代表、争议行为代表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法律意义.其中的行为主体、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后果、技术方法等要素具有较显著的制度创新,可界定为“自组织、自赋权维权模式”或“工人代表制”.它是原创性的、哈耶克理论意义上的“自生自发的秩序”,具有民事法律规范和法理、逻辑的支撑.它具有使无序的群体性争议向有序的集体性争议转化的自组织功能,为集体性与工人理性维权模式提供了微观的生产机制和可靠证据,个案式、短暂性解决了“集体性”难题,具有自我赋权、寻求正当性的合法化趋向;有启动劳资集体谈判等程序性功能,但难以单独解决实体性法律问题.对其应予以法治化调整,并可利用其推动劳动法改革.  相似文献   

5.
<正>劳动争议的结构性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工会和企业在集体谈判过程中产生的集体劳动争议,解决集体劳动争议的制度比较完善,而处理劳动者个人与企业或管理者之间的个别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则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6.
杨文 《上海企业》2008,(1):22-2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向纵深发展,劳动争议总量和集体劳动争议数量持续上升,对抗性增强。企业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严重侵害工人合法权利乃至人身权利的事件不断发生。劳动关系已呈现了劳资关系激化、劳资对立社会化的特征。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绝大部分劳动者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很难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和谈判劳动者的权益,利益往往在"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追求中被忽视。再加之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总量失衡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使得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年频发的集体劳动争议,使得这种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目标和欧盟工资集体谈判的目标差异,以及中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路径之一的工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的特点。得出的分析结论是:由于忽视可持续性增长的国际竞争优势为中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最终目标,导致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处于无序状态,伤及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伤及农民工收入增长的秩序。论文最后针对对比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今后完善工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8.
集体协商制度是自主协调劳资"利益争议"的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利益争议"协商协调处理机制缺乏有效规范。在现实中,"利益争议"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劳工群体事件"、"签订集体合同争议"、"拒绝集体协商"。"利益争议"处理机制缺失导致劳资冲突转化为劳政冲突,极端的表现就是迫使执政者动用刑法对付劳动者,迫使劳动者将劳资矛盾指向政府,指向法律,甚至执政党。本文还提出了完善"利益争议"("签订集体合同争议"、"拒绝集体协商争议")协商协调处理机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起源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伴随着上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大动荡而诞生的。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劳动关系法,保护工人建立并参与工会活动或不参与工会活动的权利,调整工会与雇主的关系,鼓励通过工会与雇主的集体谈判解决双方的争端。同年,成立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由雇主界与劳工界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在我国的深入与发展,劳资双方法律意识的提高,劳资矛盾引发的劳资争议逐渐成为社会焦点。劳资争议虽发生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但由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却辐射着一个庞大复杂的关系圈,其中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工会、政府以及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方式,系统的分析了劳资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提供了一些建议,以期对现存劳资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但是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劳动争议事件不断发生,一些劳动仲裁案件在审理时无法可依,非常棘手,致使许多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现状,分成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此文使读者能够了解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并且为劳动仲裁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集体劳动争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地区分布上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本文认为,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立法,无论国家层面的法律还是地方层面的法规和规章都对集体劳动争议的界定和处理程序没有太多的突破。这导致我国劳动法律存在对不同类型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路径模糊,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忽视劳资自治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在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立法方面对这两个弊端进行必要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世贸组织的法律规则对中国劳动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集体合同制度上。在劳动关系中集体劳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劳动关系的根本所在。集体劳动关系也是现代劳动法的核心。中国传统劳动法要向现代劳动法转化,其标志就是完善已经建立起来的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并将调整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劳动基准关系作为劳动法的三大部分,突出集体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集体谈判制度向来是产业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然而丰富的西方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并不能对中国情境下的集体协商制度进行完全有效的解释.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资本与劳工三股力量共同形塑着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方向.国家确定了集体协商制度的基本框架,而中国集体协商的制度空间能否被逐渐拓展需要考虑工会实践、工人抗争行动和资本力量角逐等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澳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通过劳动监察的调解和处罚、检察院的调解和起诉、法院劳动民事案件和劳动刑事案件不同程序的启动,以及民事诉讼程序等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当事人的权利,稳定了劳动关系,这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1995年《劳动法》实施为标志,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在肯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取得成绩的同时应看到,由于一些“瓶颈”的制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还存在许多困难,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来规范集体劳动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起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案件在我国现阶段有日益增加之趋势,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劳动争议仲裁机制解决劳动争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程序保障理念的指导下,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举证责任制度、仲裁时效、仲裁监督等方面对完善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进行了构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劳动争议发生机制的分析和国际经验的比较,提出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假说,即劳动争议在经济繁荣时相对下降,在经济衰退时相对增加,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这一假说。回归结果表明,正向的 GDP 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劳动争议发生频率将下降2.3个百分点,且周期波动对集体劳动争议发生频率的影响远大于个体劳动争议,因此,应特别关注经济下行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完善劳资谈判制度,以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集体劳动争议采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民间调解、或非官方调解)为调解主体的方式来进行调解,具有成本相对低、因保全双方关系(面子)而减少后续矛盾和问题等好处.然而,当前由于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组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集体劳动争议调解对调解工作的要求高,因而造成调解后续问题较多、双方当事人不愿意选择调解等情况的发生.本文以调解目标的回顾和阐述为基础,对调解应具有的基本原则进行逐一分析,来讨论如何构建政策体系来提升调解效率,化解冲突并减少后续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最低工资制度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利弊备受争议。本文基于对该制度不同实施阶段的作用机制分析,从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入手,对2003-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了该制度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都可以显著降低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但城市中最低工资制度与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呈现U型关系,理论上这与该制度实施对低技能劳动群体的淘汰作用和对高技能劳动群体的溢出效应相关。基于研究结论,指出大多数省市区应控制最低工资标准相较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比值,并通过对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合理引导,实现对劳动关系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