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城市在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中起着弥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主要城市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集聚和扩散作用带动着区域经济增长.本文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建模说明了中心城市影响区域经济的作用机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反应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协同度的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实证分析的关键变量.通过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该协同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通过增加控制变量和改变关键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2.
3.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经济经纬》2007,(2):72-74
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对于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及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8,(2)
目前,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国内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视角重点放在辽宁省或整个东北地区,而忽视了对省会城市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沈阳作为辽宁省会,现阶段经济增长情况良好,但是由于许多关键科技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沈阳高技术产业占比不高,关键技术领域对外技术依赖现象明显,高技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匾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等还有待提高。近年来,沈阳市科技创新水平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低于全国平均值,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沈阳市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提升沈阳市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带动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经济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5.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心性反映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的影响力,对于城市中心性的研究有助于找到合理的途径,发展和壮大中心城市,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辽宁省城市中心性研究的,利用区位商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城市中心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辽宁省各城市各行业区位商及各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分析辽宁省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及问题.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适合我国低碳发展的评价模型,并结合湖南省低碳发展的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对湖南省2002~2011年十年间的低碳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然后,针对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低碳发展模式,提出了促进湖南省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竞争力分析的城市定位——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琳  于伟  陈烈 《经济地理》2007,27(5):763-767
城市定位离不开区域条件的分析,但是区域分析不能仅局限于城市所在腹地,应根据需要在不同层次的区域进行综合比较。文章以青岛市为例,借助城市竞争力分析的框架,探讨了城市定位的定量化分析。根据地理学区域的思想,结合研究对象的行政地位和区位特点,从全国、东南沿海、山东省三种层次的区域分析了青岛市的城市地位和竞争力,指出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对优势和不足,借此对青岛市进行了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9.
李文君  田巧娣 《经济视角》2015,(1):11-14,71
生态城市建设顺应了城市演化规律,并能促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城市转型的最佳选择。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思想,结合陕西省西安市的实际,构建生态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市生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全面呈现西安生态城市的建设现状,以期西安市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低碳经济是由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该文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资源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本文在已有企业家创新理论及理论模型基础上,以辽宁省为例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并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培养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积累大量人力资本,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创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受到了多方面的的重视。以C-D生产函数和面板数据模型为理论基础,计量分析西南五省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和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太原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未得到充分凸显.而资源型产业制度的路径依赖又大大限制了太原市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中心作用的发挥.目前,山西省已经成为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太原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其传统资源型主导产业的地位将可能被富有创新性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所替代,而新兴起的催生产业集群成长的试验区、开发区、创新区,将重新整合和提升太原市城市的核心功能,使太原市真正能够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主成分法评价结果,随州市应以专用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食用菌生产及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并在规模及专业化、产业链完善、创新等方面积极促进。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5,(12)
文章首先对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角度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后续研究应该更多地注重系统性、关联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中心城市地价的空间扩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凭借经济、科技、金融、流通、信息及文化等优势。起着促进和领导作用。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影响作用的实际承受者、实质上是规模不等、性质各异的城镇。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高层次的中心城市对低层次城市和城镇的综合作用。一般来说可分为集聚作用、中介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中扩散作用是指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过分的集聚作用会削弱经济效益.只有通过资金、商品、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的向外扩散、才能达到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从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它城市地价的影响分析.由于城市之…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C-D生产函数形式的有效劳动模型,测度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哈尔滨市为例,实证分析了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对哈尔滨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4.42%,产出的资本和有效劳动弹性之和为1.177。  相似文献   

18.
侯娇娜 《生产力研究》2024,(3):31-35+161
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面临人口增速下降趋势,各城市为抓住机遇谋发展纷纷开展“抢人大战”,创建良好城市环境,提高人口吸引力迫在眉睫。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人口吸引力水平评价中从人的自身需求角度出发,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支撑,构建出包含需求层和条件层的两级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分析,以城市人口吸引力水平值和常住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增强城市人口吸引力提供一种新的量化评价依据,供城市自评和不同城市间对比评价。文章以太原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综合环境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更和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2):270-273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部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桥梁作用。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基本地域空间单元;城市是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经济体,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承载体和竞争平台。"两型社会"背景下,中部城市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和流通平台。以省会城市为例,在现状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从区域关联、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协调发展的多中心联动、集群式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