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中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随即启动了一系列稳增长的预调微调措施。值得关注的是,投资再次挑起稳增长的大任,中央提出要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审批速度亦明显加快。在中央“稳增长”、“稳投资”政策信号下,宁波应早行动、快行动,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增后劲,加快形成“大抓投资、抓大投资”的强大声势,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心堪比黄金,稳经济首要的在于提信心。通过政策超前发力,稳住企业、市场、就业“三个基本盘”,从而稳住经济大盘2022年以来,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稳经济的压力和难度都很大,浙江充分践行了以政策的“实”和“效”实现发展的“稳”和“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了浙江担当、作出了浙江贡献。省委、省政府系统谋划、综合集成形成了“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即扩大有效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两稳一促”(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民生保障“五大政策包”,以及财政、自然资源、金融、能源“四张要素清单”.  相似文献   

3.
2023年上半年,浙江以“两个先行”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战略目标,精准高效推出稳增长系列政策,推动全省经济持续恢复、稳进向好,实现“半年红”,同时也面临外需萎缩、企业订单减少、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等不确定因素,回升基础尚需稳固。下阶段,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要指示,巩固经济运行向好态势,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4.
何流 《中国报道》2009,(12):72-75
明年我们稳增长就行了,既防止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大过急,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和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出现第二轮下滑。  相似文献   

5.
仲品 《中国西部》2012,(28):68-73
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是息息相关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伴随着西部地区近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西部会展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内生压力与外生冲击,稳经济保民生成为当下第一要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稳经济政策措施既要立足当下,应对短期经济低迷的困境,又要着眼长远,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可持续绿色新动能。从短期目标来看,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纾困帮扶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的政策着力点。考虑新冠疫情等的冲击,投资的稳增长效应更值得期待,也是将绿色低碳转型纳入稳经济政策的重要切入点。国家出台的稳经济政策措施,涵盖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内容,但也存在潜在的碳锁定风险。经济下行不仅导致结构性失业与绿色就业不足,而且使得绿色低碳转型财政承压明显,低碳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难平衡。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复苏、零碳竞争、公正转型等方面的经验,未来我国不仅要将绿色投资作为稳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而且要从供给数量与结构匹配入手破解当前失业困境,通过加快零碳产业布局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力争在稳经济目标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7.
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和开放发展,着力稳投资预期、稳消费预期、稳政策预期、稳市场预期,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8.
2022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创下40多年新高,而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2%,“全球胀”与“中国稳”形成鲜明反差,物价稳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亮点。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有效的价格调控政策以及独特的经济结构确保我国物价“波澜不惊”。当前,我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基础能源保障有力,2023年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国内外经济将呈现“全球趋弱、国内走强”的发展态势。稳增长重在稳预期,要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全力以赴促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在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通胀、供应链短缺、国际局势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风险急剧上升,全球经济风高浪急,贸易增长预计将大幅放缓,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惊涛骇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国内发展信心和社会心理预期向好。总体判断,2023年国内外经济将呈现“全球趋弱、国内走强”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陈珂 《中国报道》2023,(1):18-21
<正>党中央提出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增加稳增长权重,同时稳就业、稳物价,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2023年经济政策提供了基本导向。作为每年最高级别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成为了解中国年度经济政策的“风向标”。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  相似文献   

11.
赵晓 《中国经贸》2010,(7):20-21
2010年的主旋律应该是“稳调调稳”,即平稳地调控最终实现稳定的政策意图。而房地产稳定是我国经济可以继续腾飞的重要条件,房地产能否稳定则取决于政府正确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朝着年初提出“双防”方针时所预期的方向发展。消费价格涨幅趋缓,增长过热的风险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比原来估计的要多,影响要大,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物价涨幅仍处高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通胀的中长期压力不容忽视;经济增长则面临外需下滑、内需不稳、困难增加等多重压力。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缓通胀,稳增长,促转型”。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在世界经济稳中趋缓的背景下,在国内稳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经济发展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压力,基于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经济转型有望进入加速期。相应地,从紧的货币政策类型也将由“数量型”为主转型为“价格型”为主,汇率与利率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我国经济和贸易部门承受着很大的政策调整压力。我们不仅要高度关注“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更要重视外贸结构变化对增长潜力的长期影响。在我国“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净出口(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容易被高估(外贸总产值与增加值的区分),出口下滑对国内整体经济的影响很容易被夸大。  相似文献   

15.
陈和午 《首都经济》2012,(11):22-22
稳增长政策基调下的中国经济可谓“硬着陆无忧,但软着陆尚难言”  相似文献   

16.
<正>确保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稳、进、立”三个字破题立论,稳得有底气、进得有力度、立得有依据2024年经济工作怎么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浙江要“真正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在于科学精准把握经济工作的科学性、规律性,结合经济运行的实际,精准施策、主动应对,牢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增长、促转型,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会战攻坚,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8.
余斌 《发展》2012,(12):29-31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下行态势,且降幅有所扩大,并创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记录。这既是多重周期因素交织、内外需求下降叠加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面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需求政策的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激发供给活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为中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并将2015年定位为“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稳增长调结构紧要之年 报告看点: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 解读:“紧要之年”的说法首次出现,表明稳增长是要务,实现稳增长来自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调整结构要空间,推进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我国首次使用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为实现“六稳”与“六保”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其政策效应与机制。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社保部门的TANK-DSGE模型,对其政策的宏观稳定效应与作用机制进行了量化评估和检验,并在人口老龄化环境下对该政策进行了敏感度分析。本文主要结论为: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对经济有着较强的短期刺激作用,稳就业的政策精准性较好,但在中长期也存在抑制投资和扩大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等政策成本;其政策作用路径包括利率、通胀、工资和劳动力投入;虽然退休人员家庭对政策的反应存在异质性,但影响并不显著;老龄化环境下,政策刺激的短期效果增强,但其政策成本也更高,工资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机制得到增强,通胀与利率的作用机制被弱化,退休人员政策反应的异质性更强;从政策乘数来看,在老龄化环境中,该政策的“稳增长”和“稳就业”效果均更好。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三重压力”,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政策或可再度发挥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