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房负担能力指数HAI(Housing Affordability Index)是直接反映现实房价与可负担能力之间的差距。本文利用住房负担能力指数分析南京购房热的背后一些原因,并由此得出一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王雪峰 《财贸研究》2013,24(2):85-93
借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思想,运用住房可负担倍数、住房可负担百分比和住房可负担度等微观指标以及住房洛伦兹曲线、住房基尼系数等宏观工具,构建从家庭到社会的住房负担能力度量体系。对上海、深圳、武汉和苏州四城市二手住房负担能力的实证研究表明,中等收入及以下家庭住房负担能力普遍偏低,其中苏州、深圳两城市整体住房负担能力高于上海和武汉,而且公积金政策能够有效地提高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特别是中等和中等偏上家庭。该体系能有效地为家庭购房、开发企业经营、金融企业住房信贷及政府公共住房等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住房保障收入线应具有动态性、保障性以及适应性。本文基于租房支付能力,建立租房可支付性指数模型,由租房可支付性指数模型推导出配租型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算方法,并以南京市配租型住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出2008-2013年南京市各个收入层次家庭的租房可支付性指数以及配租型保障收入线标准,通过与实际保障线进行对比,发现基于支付能力的住房保障收入线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租金价格的合理确定是保障性租赁住房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市场租金、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本、保障对象住房可支付能力三个主要因素构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本租金受运营时间影响大,运营时间的延长可以降低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本租金,扩大保障范围;对于同一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不同收入层次保障对象应负担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除了与自身住房可支付能力相关外,还与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保障性租赁住房品质相关。基于此,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支持政策,鼓励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主体长期运营;建立完善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本监管审核制度,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定价的真实性;准确把握被保障群体的差异化住房需求,实现供需匹配。  相似文献   

5.
马井静  李静 《北方经贸》2009,(11):13-14,72
农村居民的住房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住房消费支出状况,发现安徽农村居民对住房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住房负担呈加重趋势应引导农民合理进行改善型住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住房消费能力;发展农村住房金融市场;加强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郭玉坤 《商业研究》2012,(5):176-181
一般而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可负担住房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可负担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发展紧凑型城市,而紧凑发展的成本要高于低密度住房开发。本文对可持续发展与可负担住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对可持续住房开发和可负担住房现行做法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可负担住房的很多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密切联系的,许多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样有助于提高住房的可负担性。  相似文献   

7.
张波 《商》2013,(16):239-239
住房问题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也越来越多的为社会所关注。本文从人均收入和家庭收入分组角度,采用住房支付能力指数测算陕西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并据此为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城镇住房价格合理化和住房政策的有效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基于"已实现"波动率,对上证综合指数收益波动基本统计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ARFIMA组模型的预测能力要明显优于GARCH模型,对数"已实现"波动率的ARFIMA模型预测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9.
住房保障收入线的确定,是明确住房保障对象的前提和保证住房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本文从住房支付能力的角度出发,根据"剩余收入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居民的实际支出情况,提出了更为合理的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定方法,并采用ELES模型和房价约束原理,对南京市2003-2012年十年间各个年度的理论住房保障收入线进行了测算,与实际采用的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比较分析表明,理论测算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更能准确地反映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10.
牛立群 《商》2014,(52):56-56
住房公积金制度具有社会性、互助性和政策性,通过筹集融通住房资金,从而降低了职工购房负担.这一制度成为了我国由实物分房福利分房转型向货币分房的先决条件和有效途径.时下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其制度亟需改革以确保保障的高效性和福利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1.
城镇住房租金补贴模式具有准入和退出机制的灵敏性及管理操作的简便性。对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减轻保障对象的住房支出负担和政府投资负担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分析租金补贴模式的内涵着手,借鉴德国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积极经验,为我国进一步保障居民住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推行住房改革20年来,实施了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但是,较高的银行利率、较大的首付款比例以及昂贵的房价仍使绝大部分居民无力负担购房支出.从俄罗斯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现状看,发展低利率长期按揭贷款应成为解决大众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现行企业住房公积全核算的不足财政部(95)财会字第14号文件对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作了以下规定:(1)企业按规定交纳住房公积金时,借记"住房周转金"(应由企业负担的部分)、"应付工资"(应由个人负担的部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2)住房周转金不足交纳住房公积金时,按规定允许在管理费中列支部分,借记"管理费用一住房公积金"科目,贷记"住房周转金"科目。(按现行制度规定允许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住房公积金不能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5%,可按月计提)上述规定有以下不足之处:(1)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住房公积金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养老需求快速膨胀,迫切需要新型养老模式以补充现行模式.“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由于能够缓解当前的养老负担,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首先就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行背景展开分析,随后建立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两种支付方式下的保险精算定价模型,并进行了参数设定与数值模拟,最后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特性和在我国的实施障碍加以分析,以期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行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政策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违背市场规律,也影响国家对配额进口的管理.因此,应尽快取消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代之以WTO的农业"绿箱政策",同时要通过法律及相关政策,推进土地集中经营,减少农民数量,减轻农业经营者负担等措施强化"绿箱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苏州市的调研数据为依托,运用需求供给差法、量表赋值法和改进的住房负担能力模型,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内容可及性、地理和时间可及性、经济可及性进行实证研究,以了解苏州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的现状.结果表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内容可及性较高,但服务设施可及性优于服务项目可及性,而且内容可及性有时会呈现出“低需求,低供给,高可及性”的“虚高”现象;地理和时间可及性较高,但是城市社区优于农村社区;经济可及性较差,不同收入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可负担度不同.针对苏州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鑫 《中国电子商务》2014,(18):181-181
作为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加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减轻我国公民住房压力的必要手段,更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经途径.住房保障与其具体的实施效果受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加快住房保障的落实进度并有效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本文以住房保障的财政供给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政分权对地方住房保障财政供给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对财政分权的地方住房保障财政供给能力展开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吴璟  郭尉  罗晨曦  陈涛 《财贸经济》2015,(12):147-157
地方政府是我国住房市场调控过程中的关键行为主体.本文以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为主要考察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基于2003-2012年间各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编制得到各城市各年份住房市场干预倾向指数,首次实现了对地方政府住房市场干预政策特征的定量度量,并基于该指数对影响地方政府干预倾向和力度的关键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住房市场干预政策倾向在遵循中央政府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即表现出促使住房市场回归合理区间的政策倾向;土地财政等地方利益因素的影响客观存在,但其作用相对有限.上述规律在不同市场状况下和不同类型城市中也表现出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共有产权租售并举住房模式是破解"夹心层"住房难题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以泰州市为例,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泰州市共有产权租售并举的住房模式,分析该模式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形成常态化管理的政策建议,这对完善共有产权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年的“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基于家庭代际交换理论,从日常生活及住房两个维度,量化界定“啃老”概念,对中国已婚青年的“啃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影响因素及其强度,特别关注独生子女与流动人口群体的“啃老”特征.中国已婚青年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啃老”行为,但主要表现在住房资源维度;独生子女在住房及日常的家庭代际交换中更倾向于“啃老”和“强啃老”;流动减少了青年的“啃老”风险,但来显著提高其对父代的赡养可能性.已婚青年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经济收入与父代特征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