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用于划分政府间财政收支权限、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是预算权力在政府间纵向配置的依据和保障。虽然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是分级管理体制的核心,但实践中却大量存在一级政府与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不相匹配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提供地方公共服务、繁荣地区经济的重要职能。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及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形势下,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3.
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为切入点,运用1995-2008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为风险指标,对财政分权和由财政分权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的赤字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都显著的影响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竞争越激烈,财政赤字水平也越高;并且由财政分权带来的地方政府的竞争效应能够更好解释地方政府的赤字膨胀,而非财政分权本身。  相似文献   

4.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超越“下管一级”传统行政规则,在省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建立直接财政关系的财政体制。它是针对现行“省管市、市管县”的弊端而对地方财政体制作出的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期,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地管县”体制(在当时地区行署是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地市合并,市管县体制才真正确立起来,成为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举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表明,仅仅禁止地方政府举债并不能消除中国许多地方业已存在的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将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一种解决方法是。在法律上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同时,必须实施一套类似于美国州政府的财政约束规则。为了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制度,在允许地方政府举债之前.应首先摸清地方债务家底、明确政府的相关责任:其次是建立地方公债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构建独立、公乒的信用评估框架,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其他旨在减少地方政府财政信息不时称的政府间机构等;最后是分步实施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6.
略论财政改革的认识误区苏中一误区之一:讨论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忽视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从逻辑上推导,大家是不会否认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不仅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而且包括各级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的。但是,真正思考这个问题时,人们多半是把注意...  相似文献   

7.
地方财政机关管制企业财务行为。是地方财政机关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制企业财务行为的主要实施形式。在地方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管制体制上,目前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振雄 《中国外资》2013,(21):217-219
本文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制度安排为研究对象,回顾了建国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变迁过程,并分析了各种财政体制的利弊。本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强度作了实证分析,并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范围的变化考虑进去,结果说明改革后的地方政府财政激励强度得到了大大加强,而分税制改革前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强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频繁出现地方政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的现象,地方政府减持被理解为充实地方财政、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手段。以我国证券市场2009~2013年发生地方政府减持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地区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减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被减持公司特征的影响后,所在地区财政压力越大,地方政府发生减持的概率越大,并且减持规模越大。这意味着,当地方政府面临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时,会通过减持其持有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股票来缓解其财政压力。应警惕地方政府在减持过程中利用信息优势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0.
叶笃鍫 《财政监督》2011,(10):49-52
维护公共财政安全是政府财政审计永恒的主题。财政风险自古有之,历史发展已经表明,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无一不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正处在这个转型期,特别是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受地方政府举债软约束与经济发展硬要求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公共财政安全的形势将会变得越发严峻。因此,关注公共财政安全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2009-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其财政汲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过高的财政压力显著抑制了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财政压力能通过税源流失、转移支付依赖等方式在有效性和规范性层面抑制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在与政府竞争的共同作用下还会降低政府财政努力动机;财政压力对财政汲取能力的抑制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财政分权程度下具有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地方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受财力不足等限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地方政府应从维护效率和保障民生出发,兼顾财政约束和“地方公共经济人”特性,尊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客观事实,设计良性委托一代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维护地方公共经济的效率,降低公共服务和政府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3.
2016年起,中国对纳入中央部门预算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否可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成为理论和实践需要验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与地方政府债务的传导机制,并整理出美国50个州政府1965-2014年的债务和财政收支数据,以负债率和财政支出波动率作为财政绩效指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中期财政规划的实施及其阶段提升对财政支出波动率和负债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随着中期财政规划实施阶段的提升,中期财政规划降低支出波动率,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总体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政府间财政支出职责划分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从而导致政府间支出职责不清、上级政府随意下放支出责任、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有效供应等诸多问题。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在政府事权和支出范围未作调整的情况下推行的,没有大的突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职责上互有“越位”与“缺位”,职责划分并不稳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3种情况:(1)地方承担中央支出职责;(2)中央承担地方支出职责;(3)中央频繁出台法律法规,要求地方保证的“硬性”支出过多。中央通过许多部门法律或法规,规定地方对于农业、教育、科技、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育、卫生等支出增长要超过财政收入增长,或者规定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必须达到某个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出发,在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理想状况及其反差原因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财政方面权责平衡协调发展的视角,对促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合理化建设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财政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界依然缺乏针对其特征的定量识别分析。本研究基于1997—2017年国务院-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借助计算机文本分析技术,定量识别了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治理特征及其动态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治理目标上,地方政府强调发展目标,在公平目标上的关注有提升空间;治理方式上,地方政府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治理方向上,“五位一体”词频的变化反映了地方政府财政治理顺应时代需求。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仍然是关注重点,第二产业词频略有下降而第三产业词频有上升趋势。(3)市政府与国务院、省政府工作报告均有较高的文本相似度,表明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上级政府的政策安排。这一研究对于廓清地方政府财政治理状况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并对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1994年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也都相继实施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独立的国税、地税征收管理机构,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以此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范围,真实实现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从7年来的实践看,基本上达到了改革的目的,成效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实施过程中难 免存在一些问题,给长期依靠财政补贴过日子的贫困地区的财政建设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以促进贫困地区财政建设与经济发展是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政府间税收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有体制下,主要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及政府内部部门之间的税收竞争。因此,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分税制改革,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规范一级政府内部各机构对税收资源的争夺等方式,来有效规范和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税收竞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与房价的关系,地方政府对农地征收的垄断和土地变更的用途管制是土地财政的基础,许多地方政府主导成立了大量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并以土地为抵质押物和以土地出让收益为还款来源进行大规模举债.同时,地方政府官员面临经济和政治双重压力,在"政治竞标赛"的考核与激励下,用举债资金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导致了房价上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博弈模型研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内在机理。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动态博弈过程,解释了在有限次博弈条件下,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和金融机构争相放贷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有限次博弈推广至无限次博弈,从而得出抑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严酷策略和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