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对村“两工“的管理,做到用工有计划,分摊合理,手续严格,结算及时,山东省即墨市采取如下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一、“两工“管理的有关规定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是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时,按照有关规定向村民无偿调用的劳动用工,简称为“两工“。它主要有以下三项规定:1.“两工”的负担范围及计算方法。凡户口在农村,具有劳动能力,且年满18~55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18~45周岁的女性公民,除按规定减免者外,每年都应承担5~10个义务工和10~15个劳动积累工。村民出工统一按“工票…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宣传提纲(下)七、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为什么原则上不得以资代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个农村劳力每年要承担5~10个义务工和10~20个劳动积累工。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劳动积累制度。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平顺县狠抓农民承担的“义务工”、“积累工”劳务负担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坚持民主制定用工方案。一是每年初各村要根据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工程项目和用工数额,如修路、修缮校舍、植树造林、公路养护、农田建设等,逐项计算出用工量,依用工量计算出投工数,不得超过规定限额,编制出用工方案,方案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二是确认标准劳动力。依据年龄变化,各村年初确认标准劳动力。凡有本村户口、有劳动能力、18—60周岁男劳力和18—55周岁的女劳力每年都应承担“两工”。按规定减免者除外。…  相似文献   

4.
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节约、高效、合理使用农村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是我们农村工作的同志所必须研究的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劳务用工存在着浪费、效益低、使用不合理、管理混乱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把农民承担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作为少数人乱支滥用的防空洞,增加了当地的农民负担,引起了群众的普遍不满。针对这个问题,江苏省盐都县尚庄镇为了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做好做实,他们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两工”的管理,有效地杜绝了乱支滥用现象,受到群众的欢迎。1.严格控制用工总量以组为单位,一个农村标准劳动力年负担用工总量不超过25个工日,其中劳动积累工在10-20个工日内,义务工在5-10个工日内。在“两工”使用的具体安排上,一是生产组以内的农田三沟水系日常管理用工,以当地标准工日值计算…  相似文献   

6.
“两工”管理是农民负担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国务院发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农村义务工每年劳平5—10个,劳动积累工每年劳平10—20个,并对“两工”使用范围、计划、安排、减免原则等作了详细规定。但是,一些地方由于对“两工”管理不重视...  相似文献   

7.
农村“两工”是指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农村义务工是农民承担的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的劳务;劳动积累工是农民承担的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的劳务。对农村“两工”的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然而,在一些地方不正确使用“两工”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1)用途不规范。农村义务工只能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校舍等,劳动积累工只能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但是有的乡(镇)将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义务工全部用于民工建勤,有的村用积累工修建学校、村…  相似文献   

8.
管理农村“两工”的思考刘光明管理好农村“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对巩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目前“两工”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分摊缺少计划性,不平衡性较大。有的摊派用工过多,加...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积累工”和“劳动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是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共积累和改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的投工形式。现结合农村用工的具体情况,对两工的帐务处理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核算农村两工的会计帐户国务院颁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对农村两工的使用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所以可直接通过“公积金”、“投资基金”、“固定资产”等帐户核算。对  相似文献   

10.
实行专用帐据制度 强化农村劳务管理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乱支滥用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比较严重,成为控减农民负担工作的难点之一。如何按政策规定管好用好农村劳务?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乡今年在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认真进行试点...  相似文献   

11.
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是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 ,按照有关规定向农民无偿调用的劳动用工 ,简称“两工”。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 ,每年向村集体投入一定数量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是应尽的义务。近几年来 ,农村“两工”的管理相对薄弱 ,工票管理混乱 ,村集体与农户“两工”结算不及时 ,导致不少村对年内“两工”的使用情况及结欠情况不清楚 ,也因此而引起村民对村干部的不满。为切实解决“两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中 ,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收到了明显效果。一、年初编制用工计划每年初 ,各村要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有一个在世界其他国家不多见的现象,就是农民经常地义务出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民每年的义务出工一直没有停止过.1991年,国务院制定了《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将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作为农民应尽之责任,进行了规范.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国家新的农村税费政策规定: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但同时又规定: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的地区,村级范围内发展生产及公益事业,可实行一事一议,向群众筹资筹劳.也就是说,农民义务出工还要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营管理》2004,(8):46-46
本刊讯从今年起,浙江省将全面取消在农村已延续20多年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成为全国首批全面取消农村“两工”的省份之一。从2002年起,浙江省就决定用两年时间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以减轻农民的劳务负担,防止强行以资代劳。2002年每个农村劳动力不超过8个,2003年不超过4个,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地政府和水利部门根据中央有关规定正在推行劳动积累用工办法,这是农民以直接投入劳动方式向水利投资的一种做法。现在看到的一些地方的水利劳动积累用工制度(规定、条例、办法),有的规定一个农村劳动力每年要出工15~20个劳动日作为劳动积累工;有的规定出工是为了维护修理县及县级以下管理的现有水利工程;有的规定出工是为了  相似文献   

15.
措施得力控负担●李加友黑龙江省林口县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1996年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4.2%,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劳均分别承担5.4个、6.7个,社会不合理负担也得到有效控制,农民比较满意。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了加强对农...  相似文献   

16.
推行监督卡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监察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一、把好制“卡”美农牧民负担监督卡是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农牧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按照法定的预算审批程序,把当年农牧民应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和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分解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村各地在“两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两工”负担方法不当。由于农村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在“两工”的负担方法上,除一部分按国家规定以劳出工外,还有不少地方统一以资代劳。实行以资代劳的地方,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以资代劳超过国家规定。《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中规定,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出劳为主,本人要求以资代劳的,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而农村中一些地方不是坚持“农民自愿、集体批准”的原则搞以资代劳,而…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村「两工」管理迫在眉睫●唐国强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简称“两工”)的提取、管理和使用,中央和省有关文件都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规定。实践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发展需要、农业生产条件和对政策理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地方两工使用存在随意性大、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五至十个农村义务工,承担十至二十个劳动积累工。但是,近年来农村大部分村组在劳务负担和“两工”核算上,不同形式地走入了不公平的误区,从而带来了不少麻烦和导致不应有的群众上访。 误区一 按人口均担劳务。上至80岁老翁、老妪,下至吃奶的幼儿,凡是农村户口,人人平等,个个均担。这种看似平等而非公平的做法,结果是老人幼儿的劳务转嫁到本户的劳力身上。劳力多人口少的农户赞成,劳力少人口多的农户反对。反对的农户或拒不出工,或不交纳年终结算短出的缺工款。 误区二 按承包耕地均担劳务。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根据各户承包的耕地面积平均负担“两工”任务。承包耕地少,经常务工经商的农户赞成,承包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之规定,农村劳动力每年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并以出工为主。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