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平 《英才》2003,(8):52-54
不论是何种版本的中国 MBA 排行榜,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都安之若泰的坐拥第一排位,因为无论声望,还是规模生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都拥有当仁不让的优势。只是目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经管学院对清华大学这块牌子的增光添彩,仍小于清华大学巨大光环对它的庇荫。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虽不一定是由清华大学本身做得了主,但如今确实也只剩下了"只争第一"的华山一条路。  相似文献   

2.
沃顿的感想     
唐凯林 《英才》2003,(8):68-68
当邹其芳漫步在沃顿商学院的校园,享受着费城的阳光时,他已经37岁了。虽然在此之前,邹其芳作为中美史克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曾无数次地踏上过费城这片土地,但这一次的心情却有所不同。在沃顿商学院的第一次集会就让邹其芳感到无比的兴奋,这是一次类似于入学教育的聚会,就在这一天邹其芳开始深信自己是最优秀的。"这是很沃顿式的入学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将被灌输‘自己是最优秀的’信念,我也开始感觉自己举事挺大的。"接下来的事情让邹其芳感到意外,因为沃顿的第一次课便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写简历,如何找工作。"这是沃顿的一个思路,沃顿商学院认为它既然能够把学生请进商学院,也能够把学生送出去,沃顿所培养的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唐凯林 《英才》2003,(8):61-62
35岁的男人在干什么?结婚,生子,上班……安林也是,结了婚,生了子,跟大多数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小日子。但安林却作出了另外一种选择,度过了35岁生日后的安林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跟安林在商学院同一个 MBA 班报到的还有梁冰,梁冰因毕业后被称为"MBA 的叛逆"而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不同的动机在此之前,安林一直在做着"运动战"的游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工作经历非常丰富"。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的安林考入了安徽大学管理双学士班,毕业后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工作。1992年进入美国 TTM 集团安徽高科技市场拓展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助理,月薪1700元,"而当时本科生的工资是66元  相似文献   

4.
唐凯林 《英才》2003,(8):56-57
虽然是国内 MBA 教育方阵中的后来者,北大这块招牌却决定了光华管理学院只肯做牛头之想。把国内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直接简称为"×××老师",把国内掌领国企民营各路大鳄直接简称为"×××同学",是光华管理学院最为得意的招生广告创意,也透出了其舍我其谁的校风。首先提高面试权重,大肆操办光华管理论坛,引入企业资助教授,更彰显了北大一以贯之的独立个性。只是短期拔苗助长式的锻造,还不足以全面掩盖所有的命门,至少北大的 MBA 还不能像北大本科毕业生那样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张小平 《英才》2003,(8):64-65
中欧几乎是中国 MBA 教育标准的"丑小鸭"的故事重演。这个一开始就直接按市场化要求独行特立招生的商学院,因企业和经理人的口碑.经历了"七年之痒"后才得以"一洗了之",让国家有关部门承认其 MBA 学历。在"另册"中挣扎也让中欧在"另册"中得收获,虽然因身份原因它并未在国内的排行榜上露脸,却是中国本土惟一进入英国《金融时报》编排的全球 MBA 商学院百强。尽管它仍为改变可怜的固定师资队伍结构忙活,它杀回北京的信号相信会令同行产生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MBA之道     
<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济的发展,除非伴随着个体自由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说它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教育的作用是给了普通人在选择面前增加话语权的机会。教育部今年批准第一批30所高校办EMBA的文件中规定,EMBA项目中的师资来自国外的要占到30%以上。这其实是WTO大环境下教育领域提升产品层次的新“拿来”主义。20万的指导定价也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精品气势。现  相似文献   

7.
8.
不想当棋子     
张小平 《英才》2003,(8):54-55
拿一般读 MBA 的学员来参照,北京亚都科技公司常务副总裁文辉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异数"——读 MBA 需要几年的工作经历,但他没有,本科毕业后直接读了 MBA;MBA 高达几万元的学费,他也不用操心,因为自己是公费生;读过 MBA 出来后的职业经理人喜欢变,但他毕业后就进了现在的公司,一直干到现在……住谈到职业发展的几个要素时,文辉认为对自己而言,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性格、悟性等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 MBA充其量只占到20%—30%的比例。文辉出生在内蒙古,自小父亲的一句话刺激了他:你到18  相似文献   

9.
唐凯林 《英才》2003,(8):60-61
得益于体制抑或命运的安排,中国人民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就好像一直酿有好酒的作坊,当 MBA 这个"新瓶"一传来,归置归置一装进去,再回头一看已跑在国内同行的前头。不论是内外资源整合,还是软硬件的搭配,人大商学院都有安步当车的底气,与企业方面长期以来的关系积累,更非其他商学院短时间内赶超。凭借"人文立校,社科渊薮"的理念,用更重人文的思想来打造中国 MBA 版并非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MBA     
中国自己培养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出现了仅仅7年。尽管人们对 MBA 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但是这个群体已受到企业的极大重视。当前要注意的是两项工作:一是要教好 MBA,二是要用好 MBA。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自己的 MBA,才能适应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陈放  钱佳闻 《公司》2004,(7):4-5
在国内MBA教育市场,中欧商学院可被视为领导者,长江商学院则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从种种迹象来看,它都以“中欧”为假想对手。它们二者在品牌方面的策略和现状能够基本反映目前国内管理教育营销的水平。一个品牌可以有十个维度,本文就从这十个维度出发,来分析二者的品牌策略和现状。  相似文献   

12.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3,(11):82-84
办一家世界十强商学院——41岁项兵承接的是70岁李嘉诚的心愿  相似文献   

13.
陆军 《英才》2003,(8):63-63
与众多因排名靠后的兄弟院校不同,上海交大对各种 MBA 排行榜出乎意料地投赞成票。因为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生源形势,横排竖排它都不会吃亏,而且由于和同城等量级兄弟大学比肩而立,指标无法统一的排行反而有可能让上海交大因某些特色突出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坦然承认把商学院当做企业来运作,也是以今同行领教这所古老的学府无愧于上海人精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殊途同归     
唐凯林 《英才》2003,(8):57-58
为什么会觉得骄傲?戴上北大的校徽应该算是一个理由。吴晶辉、王锦就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同时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同在一个 MBA 班,后又被分到同一个小组,直到现在同在 IBM 从事咨询师工作,是 MBA使得吴晶辉、王锦有了这样的发展轨迹。甚至就连吴晶辉如今在 IBM 的工作也是王锦推荐的结果,为此,王锦还净赚了7000元的"推荐费"。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技术管理教育项目迅速发展起来。1994年出现“技术MBA”的学位教育,1995年出现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技术专长的“技术:MBA”排名。美国技术MBA教育发展迅速,排名前50位的大学纷纷开设了以高科技企业管理为背景的专门方向,许多开设了技术MBA项目。在一般管理才能的培养方面,技术MBA与普通MBA相同,两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人才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活学活用MBA     
张小平 《英才》2003,(8):66-66
当问道:"你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坐到了这么一个位置上,是否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茅忠群的回答比较有意思:"你说过去的皇帝,他出生在一个皇帝世家,是幸运还是不幸?尤其有些不是做皇帝材料的却要硬着头皮去做皇帝的人?"茅忠群强调自己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就到学校宿舍去住了,所以在家里呆得时间很少,暑假回去的时候就像客人一样。但血缘关系是任什么也阻隔不了的。1994年茅忠群自上海交大硕士毕业之后,就被父亲"请"回了飞翔集团。在不声不响地呆了一年以后,便开始担任集团的总经理。任职前,他们父子之间曾有过"约法三章",其中有一条:如果遇到观点达不成一致的时候,尽量  相似文献   

17.
海散人 《英才》2003,(8):50-51
出色的作家很少有从一板一眼的高校文学专业中产生的,这不仅让社会不断质疑教育体系是否吃力不讨好,也让象牙塔中的教授们每每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是,学院里开办的各种创作进修班、研修班之类,却又常常让那些时常眼高于顶的名家高手趋之若鹜。关于 MBA 教育,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众多在商海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的企业家、经理人并非是商学院的毕业生,有不少甚至只有小学文化。但在 MBA传到中国之后,这些人还是把目光投入到这个"舶来品"身上,不惜花销数万甚至20几万人民币和两年时间,心甘情愿去接受洗礼。盖因他们也迷茫自身成功的深层原因,他们也恐惧不能把握未来。据《财富》报道,美国企业全球500强中,仅哈佛毕业的 MBA 就占了其高管层的20%。如果说比尔·盖茨、戴尔之类的奇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话,晋身金字塔的中部便是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将才、帅才们的生命空间与意义所在。当 MBA 成为商业语言、商业规则,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复制性的传播便成了"必然"。中国的 MBA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刚完成了学前班,跌跌撞撞的前行本不足怪,甚至仍在不断地出现笑话,但没有人能否认这只在计划与市场经济共同下的蛋,会孵出中国企业未来最具职业相的"企业家流派"。也只有一大批拿到 MBA 作为门票的工商精英充实中国整个企业家队伍,才可能逐渐洗去这支出身极其庞杂的企业家队伍身上"游寇"色调,在国际化舞台上按规则与外来对手接火。  相似文献   

18.
唐凯林 《英才》2003,(8):67-67
由于李嘉诚基金会捐资的背景,又是国内首家外资民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一问世,被传媒"煸炒得热得发烫。但品牌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靠财大气粗构建起来,其主办者也知道他们要走的路不短。但无论如何,长江实业的背景足以令人不敢小觑其争办顶尖级国际商学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