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昆明高新区刚刚萌芽出土的时候,我就来到了高新区。高新区的前身是昆明市五华区组建的“昆明五华金鼎山开发区”,后改为“昆明五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更名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于1988年正式批准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决定在北京中关村兴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8月,中央和国务院又明确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开了我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20年来,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国家高新区)构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的布局,已成为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前沿阵地。今天,国家高新区已形成“54+1”的新格局,正步入实施“二次创业”战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高新区与市场经济广东省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郭超云我国的高新区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创办高新区,是为了更好地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几年来,高新区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取得了辉煌的...  相似文献   

4.
理事名片     
《中国高新区》2008,(7):128-128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州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8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并报国家科技部批准,广州高新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合署办公,为广州高新区新一轮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腾挪空间。  相似文献   

5.
1988年,我国开始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并颁布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十余年来,国家高新区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体制创新、成果转化和优化经济结构、凝聚人才和提供创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引导科技第一生产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科技创新与创业,走有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的重要示范基地,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积极推进技术、体制和环境创新,在长春会议上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对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高新区步入了以二次创业为标志的崭新发展阶段,为高新区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992年初,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宣告成立;同年5月,申报省级开发区成功;同年11月,襄樊高新区跻身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从市级开发区到省级开发区,再到国家级高新区,襄樊高新区在一年之内成功地实现了“三级跳”,令同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7.
理事名片     
《中国高新区》2009,(1):128-128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先后荣获“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科技兴贸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先进管理单位”、“国家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先进高新区”等称号。  相似文献   

8.
2005年8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期间,乌鲁木齐高新区与大庆高新区签订协议结为友好高新区,而在此前的8月16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以开拓中亚市场为目标,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己任的“走出去”战略也由此拉开序幕,强强联合的“航母战斗群”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9.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崭新的名字,一张亮丽的名片…… 2009年3月5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进一步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加紧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有关要求,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指导和管理,科技部于2006年6月2~4日在北京举办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领导以及部分省市科技厅领导,共100多人参加了研修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产业》2011,(8):71-71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高新区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高新区之一。根据批复要求,江阴国家高新区将实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一、昆明高新区15年的奋斗业绩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昆明高新区成为了全国5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5年来,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指引下,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红土地上,经过一批批建设者的艰苦努力,昆明高新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最动人的壮丽图画,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创业者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动态     
《中国高新区》2010,(11):6-6
13家省级高新区跻身“国家队”国家级高新区目前达70家 9月底10月初,省级高新区晋级之战尘埃落定。经国务院批复,有1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相似文献   

14.
理事名片     
《中国高新区》2008,(9):128-128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4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云南省惟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相似文献   

15.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应对入世新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自1991年3月,我国第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以来,在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光辉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2001年,53个国家高新区实现了技工贸总收入1192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9.5%,是1991年的137倍。1991—2001年,年均增长率为63.5%。2001年,高新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2621.3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量部分的22%。1998—2…  相似文献   

16.
53个国家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十多年来.在国国各级领导的关注支持下,国.国高新区始终高举创新、改革大旗,走国际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和前沿技术.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国家高新区己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培育高新枝术企业的摇篮,培育了一大批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家,成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天津高新区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坚持“高新、高质、高端”的产业发展方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8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718亿元,初步形成绿色能源、软件与高端IT、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成为全市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地。天津高新区滨海科技园是由国家科技部和天津市共建的全国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占地30.5平方公里,定位为滨海新区的“领航区”。为进一步打响滨海品牌,2009年3月5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并经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原“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更名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底明确提出实施“聚焦滨海高新区”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滨海高新区。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还于近日正式批复同意天津滨海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4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25日,在即将迎来国家高新区成立15周年之际,53个国家高新区的创业者们聚集北京京西宾馆,在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传达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快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讲话声中,拉开了2005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的序幕。十四年前的1991年4月,同样是在京西宾馆,所不同的是当时的国家高新区只有27个,其中除中关村以外基本上还只是刚刚起步。在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下,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国家高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根本任务,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起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1年和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在高新区大力实施"火炬计划"——高技术项目产业化计划。从此,高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今天,高新区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纵观达些高新区的发展,我们发现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