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龟兔赛跑(一) 有人把国企比作兔子,把私企比作乌龟。在第一轮赛跑中,作为强者的兔子,因为贪睡,输给了作为弱者但很勤奋的乌龟。 输给乌龟的兔子并不服气,要求与乌龟再比赛一次。乌龟答应了,于是双方重新比赛。最终结果依然是乌龟率先到达终点。 于是有人问乌龟:“兔子是不是又在路上打盹了?” 乌龟回答说没有,因为刚离开起跑线,兔子就超过乌龟一溜烟儿跑得没影儿了。乌龟一路跑过来,也没看见兔子。大家都觉得奇怪,兔子没睡觉,怎么会跑不过乌龟呢?这时兔子垂头丧气回来了。乌龟问它怎么回事,原来兔子以为自己只要中途不睡…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优秀”并不是用来描述人们行为而是用来描述人们习惯的词。初读这句话,颇有些迷惑不解。然而,只要你能够联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就像花朵那样向我们绽放开来。在伊索“兔子和乌龟”的寓言中,兔子天生脚快,其奔跑的速度远胜于乌龟,然而,它跑了没多久,却躺在路边睡起大觉来了。平心而论,兔子在奔跑这一行为上不可谓不优秀,但它最终还是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乌龟究竟拥有什么取胜…  相似文献   

3.
离职     
《中国企业家》2005,(21):22-22
联想就像是乌龟,我们能在泥泞中,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最有效的竞争,超过那些兔子,我们是一家国际性企业,但是仍然需要像乌龟一样学习如何生存,如何在本国和全球都获胜。  相似文献   

4.
龟兔赛跑与企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兔赛跑,一向灵巧敏捷的兔子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 大多数人从这则寓言中得出的结论是:兔子的失败是因为骄傲和懒惰,乌龟的成功在于勤奋而有毅力.然而,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推敲,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妨问一问:兔子为什么会在比赛中去睡觉?乌龟为什么要拼命地一直爬到终点?兔子会说:"为什么要让我跟乌龟比?这太无聊了!"而乌龟则会说:"我爬得那么慢,速度远非兔子那么快,不拼命地爬,又何以能到终点."兔子和乌龟说得都没错,那么是谁错了呢?是这场比赛的"主办者"错了.显然,龟兔赛跑是一次很无聊的比赛,是组织得很糟糕的比赛.这里的"主办者"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者"(或者说组织者).那么管理者错在何处呢?无正确的激励措施和竞争意识是管理者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阿炳 《企业世界》2005,(6):44-44
厉以宁教授在一次留学人员回国发展论坛上讲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新版故事:乌龟和兔子第一次比赛,兔子因为骄傲,半路睡觉了,所以乌龟就跑第一了。第二次赛跑兔子吸取教训。路上就不睡觉了,一口气跑到终点,结果兔子赢了比赛,乌龟输了。乌龟又不服气,要赛第三次,兔子说反正我跑得快,乌龟说前两次你指定路线跑,这次我指定路线跑。第三次赛跑开始了,兔子又跑在前面,快到终点一条河把它挡住,  相似文献   

6.
《大众标准化》2011,(8):32-32
有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赛跑。兔子遥遥领先,但却在树下睡着了,而一路上坚持不懈的乌龟成为冠军。这是从小伴随我们长大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版本。  相似文献   

7.
新“龟兔赛跑” 众所周知,兔子在与乌龟的赛跑中,由于轻视其竞争对手乌龟而招致失败。之后,他要求再次与乌龟比赛,为了保证获得胜利,兔子在选择比赛路线上动了心思:选择一些崎岖的山路。结果自然如兔子所愿。和兔子一样,乌龟在接下来的要求再来一次的比赛中,对比赛路线也作了精心安排:到达终点之前,必须要经过一条小河。  相似文献   

8.
李彤 《中国企业家》2005,(21):25-25
站在中国舞台上看产业,和站在全球舞台上看产业,得出的判断大不相同杨元庆近日在东京表示,联想必须具有乌龟精神——“行动缓慢,但步步为营”。“这就像是龟兔赛跑。如果兔子和乌龟在大街上比赛,毫无疑问兔子将会获胜。如果双方在泥地比赛,乌龟则有很大机会成为获胜者。”  相似文献   

9.
双赢     
岱烨 《河北企业》2005,(12):1-1
<正> 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故事,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讲。这个故事本来就是虚拟和演绎出来的,我们不妨继续演绎下去:第一次比赛结束,兔子不服气,说:"这次不算,我就是比你跑得快,咱们再比一比!"乌龟同意。兔子接受了第一次比赛时所犯骄傲自满错误的教训,一口气跑到了终点。这次比赛,乌龟也不服气,说:"第二次是你选的路线,第三次比赛我选路线。"兔子同意。乌龟选的路线上横跨着一条河,兔子跑到河边,过不去。它向河边的青蛙求助。青蛙说:"你不会游泳,身体又大又胖,我可驮不动你。上游有座桥,你……"兔子绕远过桥跑到终点,乌龟已等候多时了。兔子从这3次比赛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对乌龟说:"现在都21世纪  相似文献   

10.
故事一 龟兔重赛与战略运筹 有一刚新寓言故事:兔子与乌龟赛跑输了以后,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与乌龟重赛一次.赛跑开始后,乌龟按规定线路拼命往前爬,心想:这次我输定了,可当到了终点,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里,见兔子气喘呈呈地跑了过来.  相似文献   

11.
《东方企业家》2010,(5):20-20
兔子基因。乌龟和兔子赛跑,兔予又不肯睡觉,那么乌龟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如何向兔子学习,培养兔子基因;第二如何利用赛跑的环境,比如在沼泽地赛跑。  相似文献   

12.
寓言与经营     
<正> 龟兔重赛与战略运筹有一则新的寓言故事说:乌龟与兔子重新赛跑,赛跑开始后,乌龟按照规定的线路拼命往前爬。可当它到了终点后,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时,只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乌龟问及缘由:"难道又睡觉了?"兔子哀叹道:"这一回没睡觉,但却跑错了路。" 这则寓言故事深刻地说明:在竞争道路上,尽管你的实力再足,条件再好,没有选准正确的目标,缺乏明智的战略指导,也会在竞争中失败。借用文革时期的一句名言:"路线错了切皆错"。有鉴于此,企业经营者应该增强战略意识,强化战略思维,花大力气搞好企业战略研究和战略设计,把企业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人事     
联想就像是乌龟,我们能在泥泞中、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最有效的竞争.超过那些免子。我们是一家国际性企业.但是仍然需要他乌龟一样学习如何生存,如何在本国和全球都获胜。——联想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表示,在困难的商业环境下,联想需要缓慢但是稳定地前进,从而超过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4.
张刚  梁海松 《英才》2008,(8):38-47
厉以宁教授曾演绎过“新龟兔赛跑”的故事: 龟兔赛跑,兔子输了不服气,要求比赛第二次。第二次兔子吸取教训,没有睡觉,赢了。乌龟要求赛第三次,说前面都是你指定路线,这次我要指定路线;兔子在跑时发现要过一条河,乌龟游过去赢了。然后赛第四次,乌龟说,我们能不能创造双赢的办法啊?在路上你背我,在河里我驼你。故事的结果,自然是他们一起到达目的地。  相似文献   

15.
乌龟看到熟睡的兔子后很高兴,向前冲了过去。但突然间,它意识到自己是在利用别人的错误,于是,它返回头,叫醒了兔子。兔子感到很惭愧,背起乌龟一起冲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大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的企业信条——"拥抱变化",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企业要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求得长足发展,必须不断推动企业变革;有效推动企业变革需要理解变革、谋划变革、实施变革、巩固变革,同时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敏 《企业文明》2008,(1):51-53
为什么寿命超过200年、产值达250亿美元的杜邦公司,仍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什么已年过花甲的沃尔玛,却成了全球的企业老大,2005年销售额高达3124亿美元,并保持了9.5%的高速增长?为什么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一批批著名企业却只能昙花一现?中国企业"夭折"、"病变"的基因密码是什么?中国企业"基业常青"的主线在何方?如何把乌龟的基因转移到兔子身上,使其跑得更快,寿命更长……生与死是企业的两个端点。虽然,中国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外界环境也变化不定,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每个企业的结局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死亡。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任何一个企业最终结局就是破产,只是生存长短的问题,正如铁达尼克号撞上冰山即将沉没时,它的设计师如此无奈地说:"是铁就会沉!"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组织变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变革的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变化日新月异,使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另外一个变革动力是智力资本--员工知识的增长,也促使企业在管理上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将着眼于高科技企业变革中的人的因素,尤其是变革跟随者(而不是领导者)的心理变化,来研究高科技企业变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是企业家的重要使命."一将功成万骨枯;沉舟侧畔千帆过."活着的就是美丽的,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相信这是幸存者的感慨,也是失意者的追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企业家们需要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关系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越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丧失危机意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变革的能力就越差、转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就越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所以,我们的企业应时刻有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我们如今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当工业革命的车轮呼啸而来时,人类文明的发展就进入了飞速变革的阶段。尤其是现在我们面临的新经济时代,经历着电子化与信息化的洗礼,需要继续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国的企业在这场大变革中,左冲右突,从体制改革、经营管理、战略部署等不同层面都获得了质的飞跃。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则成为中国企业能否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