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为何企业却做不好呢?因为中国人都是过分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而且越是成功的老板,越自以为是。所以中国大多数企业的人才都被浪费了。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诸葛亮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关键不在于诸葛亮有多厉害,而在于刘备对人才的欣赏和重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总会计师》2012,(8):157-157
企业中财务主管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似乎有解决不完的事,刚刚处理完员TA的事,员工B又来寻求帮助,久而久之,好像每件事都是由主管一人完成。在历史上,“事必躬亲”的典型人物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莫属,虽然因超强的个人能力将蜀国打造成一方霸主,但诸葛亮死后,却面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窘境。这恰恰也是企业主管需要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统一全国,首先要定门后方。公元225年,他亲率大军安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联合各部落首领顽强对抗。诸葛亮擒住他后,亲去其缚,列位于帐,好言抚慰,以礼相待,给予鞍马,送其归寨。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擒住,却又轻易放回,众将都不理解,问曰:“何故放之?”诸葛亮笑曰:“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在诸葛亮的感召之下,孟获被七擒七纵,终于心悦诚服。南中人民为诸葛亮立祠享祭,呼之为“慈父”。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忠勤智勇,不贪财色,原本应是得道多助,却是少有朋友。往往是他以一人之智苦撑危局,累死五丈原却未见他人能全力延续他的事业。三国鼎立,蜀汉先亡,且速亡于诸葛亮死后仅二十余年。  相似文献   

5.
毛一丹 《人力资源》2024,(3):100-101
<正>凡是熟知三国时期历史的人都知道,蜀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后期人才的缺失,而这种缺失的大前提就在于诸葛亮的过于优秀并且事必躬亲,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对于蜀国前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问题。同理,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那么它将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制胜的地位。本文将聚焦部分企业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与方式,供同行参考。人才培训的共性问题培训内容不匹配实际需求通用性培训内容难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培训内容制定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和岗位需求分析,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  相似文献   

6.
"诸葛",因为诸葛亮成为绝顶聪明的代名词。上一次我们已经谈到,从史实上看,诸葛亮只是被刻意神话的、重文轻武的普通人而已。但诸葛家族的确出过"文武全才"的人物,不过这个人却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三国演义》中,诸葛瑾被描述为能力一般,只是因为诸葛亮的面子,才在吴国居高位的庸才。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瑾是个比诸葛亮还招人喜欢的人物。德盖天下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父亲过世之时,诸葛亮八岁,诸葛瑾也  相似文献   

7.
箴言     
《秘书工作》2013,(8):3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虽然是很聪阴的CEO.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CEO.因为他的刚愎自用.没有用对人,导致蜀汉最终被对手吞并.对此他难辞其咎,现代CEO不能再重蹈诸葛亮的覆辙。而应从员工进入的时候就把好人品关。  相似文献   

9.
熟读《三国演义》 ,人们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钦佩不已。长期以来 ,国人更是将其“锦囊妙计”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那么 ,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真的完美无缺吗 ?绝对不是。事实上 ,诸葛亮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事必躬亲 ,直接插手下属内部事务 ,抹煞了下属作为执行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演义》强化诸葛亮作为谋略家的预见力 ,却弱化了“一身是胆”的赵云的智慧和英武 ,带来了一个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严重后果———领导者直接插手下属的执行活动 ,且这一行为名正言顺。孔明的三个锦囊妙计只有集权 ,没有授权 ,更没有分权 ,在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无论读《三国演义》还是看戏听书,人们对诸葛亮总是充满了赞美,夸他不负刘备重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取荆州、气死周瑜、攻夺益州,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均传为佳话.但仔细研究诸葛亮,特别是从管理的角度看待诸葛亮,却会发现他是一个刚愎自用、屡犯重大错误、并且不敢承担领导责任的人. 诸葛亮处于东汉末年那个群雄逐鹿、激烈动荡的年代,他行军布阵确有一套,但作为战略指挥家,他的气度则明显不足,他在指挥重大战役中往往犯下不可估量的错误,使三分一统的契机每每失之交臂.但是诸葛亮为人过分聪明,每次自己犯下的错误都要由别人来为他承担.比如马谡失街亭被斩,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刘备得诸葛亮,如如虎添翼,事业平步青云,蒸蒸日上。而后,诸葛亮又相继组织发展庞统等人。从此,天下开始了长达60年的三国鼎立之势。说来笑谈,刘备论才智不及诸葛亮,论武功比不上关、张、赵,却“黄袍加身“为蜀王,指点江山。  相似文献   

12.
周礼 《中国就业》2011,(12):64-64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可以说是一个光芒耀眼、充满传奇式的人物。无论是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还是六出祁山,都是关注焦点。诸葛亮从躬耕南阳的一介平民,跃身成为刘备的军师、蜀国的丞相,其华丽转身虽然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有很大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因为他跟对了人,选对了老板。试想如果诸葛亮投靠了曹操,可能最终也只会落得与孔融、杨修同样的下场。  相似文献   

13.
布衣出身号称"卧龙"的诸葛亮满腹经纶,才华盖世,躬耕南阳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感召下,诸葛亮欣然出山显身手,几番征战几度坎坷,终于协助刘家军夺得蜀地一片乐土,与中原的曹魏、江东的孙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诸葛亮的确不同凡响。初出道牛刀小试博望坡,"火烧新野"摄敌胆,联吴抗曹以"草船借箭"节省大笔军费,"借东风"一把火烧得80万曹兵灰飞烟灭;白帝城摆"八卦石头阵"在刘备输干了老本时不至死  相似文献   

14.
张泽银 《陕西审计》2004,(B10):45-45
成功需要三个因素:勤劳、智慧和运气,缺一不可。当然像诸葛亮这种旷世奇才可以省去勤劳,但却少不了运气,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如果运气不佳的话……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6.
贾芝 《企业文化》2007,(11):55-55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管理中却流行一个新观点:"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的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相似文献   

17.
孙航 《人力资源》2006,(5):6-10
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可谓功勋卓著,名垂千古。但诸葛亮在用人的决策上,却有过重大败笔,那就是派马谡守卫街亭要塞,并任其为一把手。结果街亭失守,险封汉中咽喉,诸葛亮本人也不得不上演一出系毫发之间的“空城计”。正所谓——  相似文献   

18.
有些地方办事,办之前大家都说好,为啥真办起来大家又都着上了急?人们对"事后诸葛亮"不赞成,却往往忽略了"事前诸葛亮"的问题;明明知道"关云长捉放曹"还是让他"捉放曹",早就算计到"失街亭"还是让马谡"守街亭",这难免要积累成"诸葛亮的信任危机"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傻人做老板     
行走商界多年,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傻人都做了老板,许多聪明人却为傻老板打工?这不仅是几个人的难题,恐怕也是所有“诸葛亮”们的难题。翻开《二十四史》,从姜太公一路数下来:商鞅、孙武、苏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一个个聪明人,却没有一个做成老板,按照他们的智商、情商,绝对超过他们的“老板”,为什么他们没有脱胎换骨,从“职业经理人”转成老板呢?在我的身边,就有几个活生生的案例:潘老板,河南人,过去是一个赌徒,为了还债,去一家五金厂当业务员,不到一个月,他发现承包市场更赚钱,就找老板谈,要承包市场,老板看他傻乎乎的,不知天高地厚,…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管理中却流行一个新观点: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 "用"是目的,"疑"的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