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农业剩余劳动力适时适度地从农业生产领域中转移出来,是一个有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农村实现家庭承包制以来,由于亿万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就使本来已潜伏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尖锐地表露出来,成了制约农村经  相似文献   

2.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经济化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家庭承包制为内容的双层经营制,极大地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但却面临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此,9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农业产业化热潮,“公司 农户”模式成功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担近年来小农户与大公司的矛盾凸现,多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主体地位仍不对称,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无法分享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组织化严重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实践和大量的理论研究所证实。家庭承包制本质上是产权结构的变革,是农村一系列改革中具有根本意义的基础性改革,它使许多原有的制度安排失去了依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业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对农村中要不要发展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社会上有不同看法。实践却表明,健全和发展这类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看,在相当时间里,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将会在众多经济组织中占重要位置,成为一种不可忽缺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放活组织     
《中国改革》2004,(12):29-29
自1978年在中央承认和广泛推行了安徽等地农民自创的家庭承包制后,中国虽然又一次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并以此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幕,但从此却使八亿多农民成为一盘散沙,使身单力薄的小农户陷入了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之中。事实上,实行家庭承包制只完成了一半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另一半应当是构建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的问题。然而受“谈合色变”等因素影响,以合作化为主旋律的“另一半”改革一直没有奏响,农民的经济组织化问题至今仍未破题。大多数地方的集体统一经营已名存实亡,甚至被异化为上与政府…  相似文献   

6.
最近,党中央明确指出:农村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稳定完善家庭承包制为主,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从而引导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做为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业信贷,要这一战略部署,在支持农民家庭承包的同时,要积极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省的实际情况是,农村信贷支持双层经营的薄弱点是集体经济这个层次,因此,我们要扭转目前中支持家庭承包制,又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18年的历程,农业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久存的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这些矛盾集中反映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比较效益差的问题上,这是我国农业致命的弱点。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现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  相似文献   

8.
家庭经营制:农业生产制度长期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回顾农业家庭承包制在我国的产生历程,分析农业生产集体制和家庭制的绩效,比较国际农业生产制度及农业合作运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并运用经完善和补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农业家庭制的机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家庭经营制是农业生产制度的长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种具有突出特色的新型农业微观组织--家庭农庄,在湖北省松滋市悄然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农庄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市农业领域的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在实行家庭承包制的过程中有了较快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必须分析其不同特点,掌握它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这些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合作制的结合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都是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继我国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经济体制创新。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合问题,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家庭承包制为内容的双层经营制,极大地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但却面临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此,9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农业产业化热潮,"公司+农户"模式成功地缓解了这一矛盾,但近年来小农户与大公司的矛盾凸现,多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主体地位仍不对称,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无法分享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组织化严重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江苏太湖地区推行家庭承包制以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全面增长。与此同时,剩余劳动力继续向非耕地经营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非农产业生产的收益高于农业,导致农民不愿种田的倾向出现。 在土地经营领域实行联产承包制以来,太湖地区农村就走上按人承包耕地的道路。本来在实行承包制初期,提出了“三业分开,专业承包”的责任制形式。但是,由于农业本身还没有  相似文献   

1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涵、意义与促进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已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形势上,农业的内在素质与改革前和改革初期相比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农业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依然面临着如何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人和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形势下,这些挑战互相联系,最终又都归结为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挑战,从世界农业发展史来看,农业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家庭承包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 ,固然曾经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我国农业发中的全部问题。发端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的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 ,把农户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 ,随之而来的必然要求把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 ,放在如何为农民进入市场铺平道路上。但是 ,值得引人深思的是 ,当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 ,又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到 ,仍然需要继续解决客观存在着的深层次矛盾 ,即农业比较利益偏低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长时期以来 ,许多人都把我国农业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之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竞争形势,经营规模狭小与日益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阻滞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各地的初步实际看,组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  相似文献   

17.
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不同,农技推广体系的组织形式也就不同。目前,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政策,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也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那么,如何开辟新时期农技推广的新途径,实现我国农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中国农业面临"入世"后的严峻挑战,小农家庭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度瓶颈".因此,因地制宜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不仅是当前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实现农业发展第二次飞跃的紧迫需要,而且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刍议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作用刘学森王洪英进入90年代,特别是明确提出通过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经济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一些长期制约、影响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些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是:1、农村各经济部门分割,产供销...  相似文献   

20.
租赁形式的家庭承包制,已发展成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经济生活中成功的事实。正在阐述国内各地区方方面面的家庭承包制真实情况的大量出版物说明,社会上已在出现一种普遍现象,正去迅速扩展其“社会经济生活空间”范围,并自诩为这是顺乎规律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在1988年5月13日苏共中央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苏共中央提出要为承包制和租赁制开辟道路,要帮助在这方面富于首创精神的人们,以使农业全面地活跃起来。新的劳动组织形式不仅能促进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而且也能显示出自身的生命力。这是全面地关系到各种形式的租赁承包制,也关系到诸如家庭租赁土地及生产资料等新事物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