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3—2012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估计工业生产函数得到工业用地的年租金,进一步利用租金现值法得到工业用地的年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合理比价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2003—2012年我国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实际比价为0.17,而测算得到的合理比价为0.43,整体上我国工业地价以被低估为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合理比价和实际比价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且其差值在近年来呈扩大趋势,工业地价被低估的现象不断加剧。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比价的不合理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最后,本文针对如何构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工业用地的演变在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取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建立各类工业用地分布图以表达1990—2015年各类工业用地的演变情况,采用16 524个正六边形单元格组成的格网系统对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空间分析,以四维山丘图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宏观情况进行直观表达,并以产业园区扩张、各类工业用地演变的动态曲线来描述各产业园区、各类工业业态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程度,归纳了1990—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经历了零散发展—外迁集聚—连片包围的过程;都市区内园区数量过多,存在同质竞争;工业用地扩张以开拓新区为主,对现有工业用地的转型提升不足。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86个地市级2007-2018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分析转型期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的作用.研究发现:转型期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产生负面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也显著为负;区域分析表明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以地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拉动工业经济增长,证明降低工业用地供应比重的策略是正确的;工业资本和工业劳动力对工业经济促进作用显著,但企业科技水平不高制约了资本利用率和工业利润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快速膨胀。本文构建工业投资者-地方政府模型,从债务的双重引资作用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举债冲动难以遏制的原因。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论证了以下机制: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动用资金能力的体现,不仅表现为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增加GDP,而且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双重渠道吸引工业投资,对当地工业增长起到杠杆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与禀赋的地区来说,以债务推动工业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两类风险:1)禀赋较差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2)禀赋较好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将土地资源过度配置到工业部门,导致商住用地资源紧缺、房价快速上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乡村发展迅速,以乡村工业为核心的"苏南模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乡村工业用地也成为乡村用地的重要组成,探索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机制对于丰富乡村地理学有一定的价值。文章以常熟市为例,在获取乡村工业用地空间矢量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类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域尺度下的乡村工业存在"大分散、小集聚"的分散格局;水陆交通对乡村工业有一定的集聚效应,表现在水陆交通两侧的乡村工业用地远高于其它区域,且各类型、各等级的影响不同;农村居住用地与乡村工业用地的时空距离主要集中在5~15min内,体现了居住与工作"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政策因素和地方实际,提出乡村工业用地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以及乡村工业用地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价格市场化是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用地相对价格变动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投入调整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东部地区工业用地相对价格上升抑制了工业用地需求,并诱致了非土地要素对工业用地的替代,但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显著观察到土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短期诱致替代效应;长期内,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诱致了能源与物质资本节约型和知识资本使用型技术的使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仅在东部地区得到了显著支持,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都不显著,这与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改革特征密切相关。未来中国应以土地价格市场化改革为契机,重视土地价格杠杆对工业部门要素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李慧 《经济问题》2023,(8):121-129
土地财政与城市不同产业之间关系的差异,都有可能对城市化质量产生不同影响。利用2009—2020年全国100个重点城市面板数据,分别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与城市工业、服务业,以及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地财政通过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对城市工业有推动作用,而对服务业的发展并不存在相同的促进作用;土地财政通过出让住宅类用地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土地财政通过促进工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的综合水平,但也给城市化质量提升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未来应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推动土地财政转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关注工业用地相对成本对城市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基于2008—2016年216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相对成本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主要源于市场对住宅用地的投资投机性需求而引致的价格上涨,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对城市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则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引资竞争下形成的无差别低价供地策略,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对城市创新产生抑制作用。(2)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抑制城市创新;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住宅用地价格的上涨对城市创新反而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至关重要。在地方政府掌握大量资源的背景下,市场化进程会对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有何影响?本文以工业用地配置为切入点,将2008-2013年我国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与同期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相匹配,构建每宗工业用地的配置效率指标,研究市场化进程与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微观层面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越高;(2)在传导机制上,市场化进程能够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进而提高配置效率;(3)对于存在经济增长压力和财政压力的城市,市场化进程对土地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DSGE模型发现,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并不一定会显著增加工业产值。特别是对于严重依赖土地抵押贷款的地区,低地价使得抵押物价值下降,从而抬高了企业贷款成本,导致工业增长乏力。进一步地,本文对101个城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低地价确实能够促进东部地区的工业增长,却对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值无明显的增进作用。考虑到东部、中西部对土地抵押贷款依赖度的差异,本文认为只有当某地区不依赖土地抵押贷款时,低地价才能显著地促进工业增长。  相似文献   

11.
徐梦瑶  张正峰 《经济地理》2020,40(5):174-182
以京津冀地区样带为研究区域,基于乡村工业用地转型的理论分析,通过横向比较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究乡村工业用地转型规律,并总结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乡村工业用地转型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乡村工业用地显性转型指标值由发达的沿海地区向不发达的内陆地区降低。②乡村工业用地隐性指数以样带中京津地区和邯郸市两个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为高值呈圈层递减的梯度性。③乡村工业用地转型协调区位于发达的北京市和天津市,隐性转型失调区集中分布在京津两市周边的廊坊市和沧州市,显性转型失调区位于样带南部较发达的邯郸市,转型滞后区分布在不发达的邢台市和衡水市。④冷热点探测表明,京津冀地区样带乡村工业用地转型指数的热点(高值区)呈条带状分布,冷点(低值区)呈抱团状分布。⑤样带各区段所处的乡村工业用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验证了本文所提的理论假设。乡村工业用地转型规律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各地区应结合乡村工业用地转型不同模式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合适路径。  相似文献   

12.
工业用地价格、选择效应与工业效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席强敏  梅林 《经济研究》2019,54(2):102-118
本文基于新新经济地理(NNEG)理论,首次从"选择效应"的视角对工业用地价格影响工业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探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数据库,从区县和企业维度实证分析了2007—2012年中国35个省会、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的影响,验证了选择效应的存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具有提升效应,且在城市内部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城区的选择效应强于外围地区,在考虑不同效率测度方法和空间识别策略的情况下,结果仍然稳健;第二,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带来的工业效率优势来源于选择效应,其作用机制体现在更低的低效率企业进入比例和更高的低效率企业淘汰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中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样本数据回归分析,论证了县域经济增长与地区初始金融深度、信贷总量之间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通过现实剖析揭示了中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制度供给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失衡的深层矛盾;通过对国外政策金融、社区金融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得到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制度供给思路:通过法律、市场、政策和监管四个层面构造框架。  相似文献   

14.
要素禀赋、地方工业行业发展与行业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中国省际层面和行业层面的26种投入要素,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地方工业行业的非充分发展和受要素约束状态,进而基于各地区要素禀赋特征揭示各地区代表性工业行业的选择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各地区工业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省份有较多的充分发展行业和要素约束行业,东北三省和中西部地区有较多的非充分发展行业。对于非充分发展的工业行业,其发展路径是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或改善要素结构;对于充分发展和要素约束的行业,其发展路径是增加要素投入和改进生产技术。(2)影响不同行业发展的最重要投入要素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就业人数、城市工业用地、科技禀赋、物质资本、高速公路里程数是工业行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影响先进制造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就业量、城市工业用地、科技禀赋、物质资本、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3)不同先进制造业存在不同的要素组合最优区间,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投入要素处于最优区间的位置而选择优先发展行业和发展路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较多的重要投入要素已进入先进制造业的最优组合区间,可以方便地依据本省特征选择发展路径。贵州、云南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投入要素都远离要素组合最优区间,这些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将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完全由地方政府垄断,表现出两类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一类是大城市持续性供小于求,而中小城市持续性供大于求;另一类是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存在近十倍的价差,且价差仍在进一步扩大。本文分析了上述结构性失衡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建议:首先,转变通过干预资源配置以实现区域协调的思路;其次,改变地方政府与建设用地供给相关的收益函数;再次,在地方政府的垄断性供给之外辅之以一定的市场化供给;最后,在中央层面逐步放开跨省“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工业用地作为城市规划用地重中之重,开展低效工业用地的识别工作能有效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因此,基于空间、效能两大维度构建评估框架,选取容积率和地均营收、创新专利作为表征指标,对济南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进行绩效评估;借助四象限法划分出四种潜力类型,并针对识别出的低效工业用地提出相应提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0年到2018年期间的30个省份(除中国港澳台地区、西藏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估计了2007年工业用地市场化政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主要得到三个方面的结论:(1)工业用地市场化政策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运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这说明,土地市场化改革对于城乡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2)探究了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发现该政策可以通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市场化程度和助推人口城镇化,从而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3)异质性分析表明,初始建设用地资源禀赋越高、初始土地财政依赖度越强的地区都会显著对政策效果起到负向作用;采用系统聚类算法划分区域,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中,政策与地区交互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别不显著、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工业用地出让的法定主体,地方政府具有运用工业用地出让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现有文献仍较少关注工业用地出让对产业进入动态的影响,因此难以全面评估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行为的经济与区域效应。鉴于此,文章基于2008—2013年我国286个地级市29个二位数制造业产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工业用地出让对产业进入动态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结果表明:(1)全国尺度上工业用地出让规模扩张促进了城市产业进入,但该效应在东部、西部地区不显著;(2)全国尺度上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对产业进入无显著影响,但西部地区工业用地价格增长显著抑制了产业进入;(3)本地技术关联度更高的产业,其产业进入受工业用地出让规模扩张的影响更小。文章首次从城市—产业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行为对产业进入动态的影响,能够为区域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阎欣  甄峰  席广亮 《经济地理》2011,(7):1139-1145
绿色工业是产业升级与转型的产物,是在新形势下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尤其在我国高寒生态脆弱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便成为了首要问题。以拉萨为例,试图就高寒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绿色工业选择与布局展开论述与研究。从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两方面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绿色工业发展进行选择;同时对城市工业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建立绿色工业空间敏感度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多层次叠合分析对工业布局进行定位,进而引导绿色工业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城镇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研究—以株洲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大多数城镇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选用不当,导致评估结果普通偏低,造成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本文根据株洲市基准地价成果更新的实践,研究了城镇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提出了城镇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路线:以土地定级为基础,以成本逼近法对城镇边缘地区工业用地基准地价作成本控制,根据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变化规律测算工业用地基准地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