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新苏南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苏南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创新,已经转换为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新苏南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过程中,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其路径特征是:城乡联动的工业化之路,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之路,以园区为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化之路,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以人为本、富民为先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以城统乡”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当“苏南模式终结”一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时,苏南地区却静悄悄地进行了一场民营化改革,为“苏南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出现了一种“一制多式”的局面,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比如“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等。最早提出“模式”这一概念的是费孝通教授。1993年全国政协小城镇调查组到江苏考察,费孝通教授在扬州的总结会上提出,“我感觉到苏南这个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凤阳赵庄模式与苏南模式的异同。“凤阳赵庄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是较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同点在于适应了当时当地经济发展条件,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成功的关键都在于进行制度创新,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变迁。不同之处在于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不同,经济的发展途径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由此得出的启示是:工业反哺农业是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地区经济发展无固定模式;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发展依靠合适的发展模式支撑。河南省从2008年底提出以产业集聚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1+3区域发展模式。文章从经济学角度诠释河南省1+3区域发展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区域发展矛盾的清醒认识、区域发展特征的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策略的正确选择和区域转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通过分析河南省1+3模式的实践状况、发展态势和实施成效,足以给人们一些基本而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苏南是全国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地区.苏南的新农村建设实践表明,实现城乡和谐重在发展农村,而发展农村又重在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人力资源存量的充分利用,其二为人力资源品质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在政府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8.
“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乡村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市场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出现了变革,苏南乡村发生了经济、空间和社会的多层面转型,乡村经济形态由内发型转向开放型并带动了县域经济迅速崛起,乡村经济空间由分散走向集中从而促进了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传统乡村向城市化乡村转变进而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转型的主要调控措施是乡村重构.  相似文献   

9.
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对农村土地流转"成都模式"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分析该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性,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实践上对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有重要的作用。以"成都模式"为出发点,对其影响因素、政策定位进行了判断,针对土地市场、土地产权、社会保障、政府行为和行政执法与监督等5个方面开展价值取向分析,总结出"成都模式"在农村产权制度、融资模式、耕地保护-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并对其特殊性进行了判断。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垦区两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北大荒集团党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全面开启北大荒‘二次创业’新征程”战略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种植户收益和企业效益,海伦农场有限公司以“北安模式”为依托,学习和借鉴北安分公司成功实践的“北安模式”,开展“二次创业”相关工作,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苏南模式”的改制与创新——常熟、江阴、锡山乡镇企业考察纪实薛家骥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存在是一个历史事实,“苏南模式”也有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它为消除经济二元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致...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文章以三明市“林票”“碳票”制度改革为例,探究如何在保持林业资源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林业资源要素融资模式和配套机制,实现林业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首先分析传统林业资源要素融资困难与三明市“林票”“碳票”改革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以林业资源金融化为视角,从林业资源资本化、完善“林票”“碳票”交易机制、林业资源作为抵押贷款的工具3个角度分析“林票”“碳票”运行模式,借此分析林业资源要素融资模式及配套机制,据此提出“资源整合-价值增值-交易流转”的自然资源要素融资模式,将该运行模式推广到一般自然资源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幸福村落”创建,是指以村落为单元,以村落理事会为载体,以广大农户为对象,以“九个得到”(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到改善、环境得到保护、设施得到建设、乡风得到净化、正义得到伸张、矛盾得到化解、困难得到帮扶、权益得到保障)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的创建活动。湖北省秭归县从2012年8月开始试点,2012年12月份在全县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是我国大的社会群体,让三农变成强富美,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梦想,也是农业部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强大动力。按照中央统部署,从2013年7月5日起,农业部党组把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项重大政治任务,带领部属1043个基层党组织、16400多名党员干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集中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唐踔 《南方农村》2010,26(4):65-69
随着中央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模式。目前,在众多的地方社保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文章在综合分析两种模式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归纳出两种模式共同存在问题或称缺陷,并就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深入分析中国山村旅游发展的困境,聚焦开发模式,探索对策。研究结合内生式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的理念,选取浙江省遂昌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四年的跟踪调查,从模式选择、路径探索、行动整合、发展成效四个方面解析遂昌公社模式的成功之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村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物业+养老”作为一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可一定程度上弥补社区养老人员短缺和养老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短板。基于对苏州市潼泾一社区“社区+物业+养老”实践考察研究,发现在社区支持下物业可以基于制度权威机制、信任机制和功能互补机制有效嵌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之中,发挥物业的“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快速响应”优势,但是“社区+物业+养老”模式也存在养老公共性与物业企业的市场性、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与责任不明确、物业企业的非专业性与养老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之间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谚语显得周期过长。十年前人们关心的是“日本为什么会成功”,而今天谈论更多的话题却是“日本为什么会失败”,似乎沃格尔大声疾呼美国向日本学习、石原慎太郎发誓日本可以说“不”的声音尚未消失,日本就已经开始接受其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基本方向,以创新经营机制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值得重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从多层面进行研究和解决。一、具体探索与成效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中,江苏省农委明确提出培育两  相似文献   

20.
在既往的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中,存在动力不足、软件和硬件投入不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培训内容与农业产业不对接、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加强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论述了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该校立足顶层设计,实现“靶向同心”服务农业产业升级理念创新,实现“浸润实践”服务农业产业升级模式创新的路径。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重点在于课程教材建设从“知识传授”向“充分就业”转变,教学模式从“接受式学习”向“互助式学习”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