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良玉 《财会月刊》2022,(22):135-142
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演化主题,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小熊电器为例,分析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动态能力及演化机制。研究表明: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着“探索——发展——升级”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与数字化转型过程相适应,中小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遵循着“环境洞察能力为主导——资源整合能力为主导——创新变革能力为主导”的演化过程;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动态能力演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技术、多元需求、企业家精神、数据资产等。本文为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并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2.
刁志中 《数据》2022,(5):33-38
<正>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发展的主题立足行业主题,建筑企业应深刻洞察宏观趋势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战略,聚焦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生产力通过清晰的路径设计来推动数字化转型精准突破同时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来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能借助生态共融促进基业长青  相似文献   

3.
“专精特新”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领军者,是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2011—2021年度“专精特新”企业发布的财务报告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上升显著地降低了企业绩效;在作用机制上,转型程度的上升增加了企业营销与研发活动的投入,提高了动态能力,但企业绩效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中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文章揭示了在数字化转型探索初期,“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供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微观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速度与宏观政策层面的“降成本”和“去杠杆”任务相结合,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速度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速度能够有效抑制代理风险、信息风险及声誉风险,从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有助于实现“降成本”的目标。对于非成熟期、供应链集成与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速度的“降成本”作用更明显。基于数字化转型速度优化的研究发现,一方面,相较于数字化转型匀速与减速,数字化转型加速显著降低了债务融资成本,数字化转型减速提升债务融资成本的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的边际递减效应而非管理层自利行为;另一方面,反映外部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宽带中国”政策与内部数字化转型速度在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互补”效应。基于“去杠杆”视角的债务结构优化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速度能够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及资本结构,从而实现“去杠杆”目标,其中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去杠杆”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存贷双高”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了其“存贷双高”,且对不同类型“存贷双高”的抑制作用有明显差别,即表现为抑制异常型“存贷双高”;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弱化代理问题、强化内部ESG治理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弱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等途径作用于企业“存贷双高”;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抑制企业“存贷双高”。鉴于此,应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当前较为普遍的“存贷双高”现象,降低企业运行中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物流类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纷纷通过“上云用数赋智”积极行动,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助力疫情防控、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国内A股上市的物流企业为样本,基于广东金融学院发布的《中国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评价研究报告》中的原始数据,系统地分析国内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及取得的成效,得出数字化转型处于领先水平企业的共性,进而为众多中小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不会转”“不愿转”及“不敢转”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应”“信息效应”和“融资效应”,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显著提高盈余持续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缓解融资约束。从异质性视角来看,“底层技术运用”和“技术实践应用”均可显著提高盈余持续性;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低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更加显著。企业应该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信心,增强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以谋求持续稳定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下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与突破口,也是“十四五”时期深化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文本数据,从女性高管视角考察“她力量”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她力量”,即女性高管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该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基本成立。第二,企业融资约束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女性高管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制。第三,考虑外部资源效应与内部能力效应,政府补贴在女性高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产生正向调节效应,而高管学术经历在女性高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产生负向调节效应,说明外部资源与内部知识能力分别具备“她力量”驱动下的互补性价值与替代性价值。第四,随着女性高管比例的不断提升,女性高管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放缓,呈现出非线性效应,说明女性高管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最优性别结构;女性高管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国有产权、无政治关联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转型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绩效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模型及其应用路径。以厦门航空公司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提出构建“一轴两翼、双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飞机模型,其最终目标是建立“智慧企业”;“两翼”是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犹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双发”是对“两翼”提供动力支持,包括信息技术(IT)驱动和数据技术(DT)驱动;“中轴”是对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整合、能力重构与路线指引,提供基础功能支撑。整合利用“两翼”“双发”的全新数字化飞行能力,能够完成更多更好更远的“载客”飞行任务。通过该飞机模型,具体分析数字化转型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阐述核心要素的管理和技术要点。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动的,只有通过IT+DT“双发”驱动,业务数字化与数字业务化“两翼”齐飞,以及“人机数法环”的主轴打造,让各要素协同发力,才能共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基因,借鉴成熟企业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数字化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首要核心能力。当前,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数字化转型成为产业变革的主旋律。企业由原来单纯的重视产品为中心,发展到产品本身和产品服务并重。南瑞集团构建了基于触点管理体系、客户需求体系、服务响应体系、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要素的“三体系一平台”,  相似文献   

11.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赋能生产方式变革的具体方式,但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产业链受制于人”导致的数字化转型激励不足问题。政府能否通过“数字新基建”的力量帮助企业塑造产业链竞争优势地位从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尚未得到回答。本文基于2009—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产业链视角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能够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且对交易成本较高、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和属于高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效果更显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扩大供需、增强纵向与横向市场竞争等机制提升了产业链竞争力,从而驱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了促进内部融资、提升外部关注和提质增效的经济效应。本文为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政府如何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张建伟 《财会月刊》2022,(22):48-55
融资方式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以2007~2020年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不同融资方式对不同类型数字化转型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异。实证发现:总体上来看内源融资与股权融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了促进作用,而且内源融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区分企业数字化转型类型后发现:内源融资对企业“应用型”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对企业“技术型”数字化转型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而内源融资对其影响不显著。此外,不同融资方式对不同类型数字化转型产生的影响随着企业融资约束、企业规模、生命周期和企业所处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基于该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畅通内源融资渠道、发展股权融资市场提高企业股权融资占比、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从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更迭升级与广泛应用,通过数字化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率变得愈发重要。选取2003—2022年入选“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61家A股上市国有示范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程度对国有示范企业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程度与国有示范企业治理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由过渡阶段上升到适度阶段,其对国有示范企业的影响由抑制效应转为促进效应;Utest检验结果表明,现阶段绝大多数国有示范企业处于“阵痛区间”,表现为对治理效率的负向影响;数字转型程度“U”型影响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东部地区的国有示范企业的治理效率,负向影响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西部地区的国有示范企业的治理效率。因此,管理者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两面性;企业应遵循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政府应科学评估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一、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与痛点当前正值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发展阶段。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且存在诸多难点。行业壁垒、人才匮乏导致工业企业“不会转”,变革代价、试错成本让工业企业“不敢转”,数字基础技术掣肘使得工业企业“不能转”。1.中小型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立足“降本、提质、增效”三大原则,更加侧重整体解决方案,注重产业数字化的全面赋能。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必修课”。本文基于对数字化转型本质的研究,分别从技术视角、内核视角和影响视角出发,构建了“3×3”的数字化转型框架模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陈一昕 《数据》2022,(5):26-29
<正>科技创新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原动力,金融行业如何促进科技与金融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创新,是各市场参与主体的重要课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大部分基金公司已经洞察到数字经济的巨大发展机遇,积极围绕央行和证监会金融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数字化战略,构建数字生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通过发挥头部企业优势来释放数字红利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分头部企业和追随企业的基础上,本文将两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内,从理论层面考察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追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地,本文使用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了追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是其中的重要作用路径,并且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大于负向竞争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头部企业与成立时间短的头部企业对追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带动作用更大。本文为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以大带小”的作用,推动行业内头部企业与追随企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缩小企业间的“数字鸿沟”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就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未形成一致结论,可能的原因是忽略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影响的差异性。据此选取A股2094家上市公司2015—2019年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分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并通过构建OLS模型和门槛模型,进一步探析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市场绩效;但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考虑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市场价值更高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市场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而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企业财务绩效下降,但随着转型逐渐深入,财务绩效开始上升;并且管理运营成本对这一“U”型关系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即随企业内外部渡过转型磨合期,管理运营成本开始降低,企业财务绩效由下降转为上升。  相似文献   

19.
企业数字转型已成为常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企业转型升级效果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动态能力理论、资源“三角形”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TFP研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TFP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渗透到企业成长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为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探讨数字化转型赋能各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过程,构建“资源—连接—互动—绩效与反馈”的数字化转型下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下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模型,进而揭开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黑箱”。由此,提出强化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对策,为实现数字化情境下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共生与共赢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