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关键因素。在沈阳三环区域内对城市绿地土壤(0~20cm)取样269份,分析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城市绿地SOC浓度与碳密度为24.82g/kg和3.98kg/m2,高于研究区周边的郊区和农村表层土壤;SOC浓度和碳密度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CV值达到40%以上;SOC密度与离城市核心距离呈弱的负相关性;SOC密度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表现差异显著,工业用地SOC密度最高,达到4.99kg/m2,居住用地最低,为2.91kg/m2;城市绿地SOC储量随土壤形成时间推移而不断累积,年代越早,SOC密度越高,20世纪80年代最高,达到5.47kg/m2,21世纪10年代最低,为3.18kg/m2。沈阳城市绿地SOC储存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城市绿地SOC相较于郊区和农村具有一定富集性;其分布不均匀,具有镶嵌性;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差异性大;碳储量由城市核心向城市边缘递减。沈阳三环内绿地SOC储量为6.438×105t,获得沈阳三环内城市SOC储量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设有一点u和m个Kn的联图为Wm·Kn,则有V(W m·K n)={u}∪{v i 1,vi 2,,vi n|i=1,2,,m}E(W m·K n)={u vi 1|i=1,2,,m}∪{v 1 1v 2 1,v2 1v 3 1,,v(m1)1v m 1,vm 1v 11}∪{v i j vi k|i=1,2,,m;j=1,2,,n-1;k=j+1,j+2,,n}.本文主要研究了Wm·Kn的正常边染色、邻点可区别边染色和全染色系列染色问题,并分别得到了相应的色数。  相似文献   

3.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海洋风能产业发展得到重视。基于WSR系统方法论,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以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角模糊数和AHP方法得出各个省市的合理度的综合加权值并进行等级划分。研究表明:(1)我国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度整体偏低,物理层面的开发利用技术和设备最差;(2)重点布局省份优势不显著,山东、广东、浙江的海洋风电开发合理度均处于较差等级,存在布局不合理之处;(3)不同等级的省份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省份均存在发展劣势。我国应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提高沿海地区提高海洋风能开发利用合理度,以促进新旧动能转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7年4月—2018年3月连续监测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5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总量(TSP)、PM10、PM2.5的浓度以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探究时间、气象和植被结构等因子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日期和时间对PM2.5、PM10、TSP浓度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监测期内PM2.5、PM10和TSP在7月份最低,12月达到峰值;2)温度、湿度和风速对PM2.5、PM10及SP浓度均有极显著影响;在微风条件下,温度和风速与空气颗粒物PM2.5、PM10和TSP的浓度呈负相关,湿度与其呈正相关。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粗颗粒物对于气象因素的响应大于细颗粒物;3)5种不同校园绿地植被结构类型对PM2.5、PM10、TSP浓度的削减作用在统计学上虽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植被结构的绿地对空气颗粒物均有一定滞留能力,整体上表现为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大于硬质铺装。  相似文献   

5.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 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 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 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 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 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表明瞻园北 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 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 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 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30.7m,最佳 参考值H=15~27.7m,南假山处背景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 H=6.4~19.25m,最佳参考值H=9.4~11.1m。同时2处景 点由于植物种类的变动导致的景点的文化性略有缺失。  相似文献   

6.
土壤种子库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基因库,是传统生 态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并未引起足够 的重视。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选取梧桐山自然保护区2种 具有代表性的群落类型(常绿阔叶混交林和荔枝纯林),研究 了土壤种子库的萌发特征,以及覆盖物(椰糠和园林废弃物) 对常绿阔叶混交林土壤种子库演替初期群落生长的影响。结 果表明:1)2种林型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相当,分别为常 绿阔叶混交林9种、荔枝纯林8种,荔枝纯林土壤种子库密度 和覆盖率分别为576.29粒/m2 、15.31%,明显高于常绿阔 叶混交林236.93粒/m2 、7.57%;2)覆盖物能显著提升常 绿阔叶混交林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数量及早期演替群落的 覆盖度,具体表现为:椰糠组(密度:648.58粒/m2 、覆盖 率:13.74%)>园林废弃物组(密度:368.56粒/m2 、覆盖 率:11.11%)>对照组(密度:236.93粒/m2 、覆盖率: 7.57%);3)2种林型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度均 很低,分别为常绿阔叶混交林0.16,荔枝纯林0.19。结果表 明,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和早期演替群落盖度来 看,梧桐山土壤种子库在生态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潜力很大,可 以作为深圳乃至华南地区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在 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运用椰糠等覆盖物促进种子的萌发及演 替早期群落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某院儿童轮状病毒(RV)腹泻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11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618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就诊类型儿童RV感染情况,并分析RV感染发病时间及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结果 618例腹泻患儿RV阳性检出率为4.53%(28/618),男性检出率为4.96%(18/363),女性检出率为3.92%(10/255),不同性别R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2,P>0.05);不同粪便性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6,P<0.05),其中水样便检出率最高,为6.93%;2021年3月、4月、5月RV检出率分别为1.29%、1.13%、0.97%,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5);春季为RV发病高峰期,不同月份R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88,P<0.05);0~36个月患儿RV阳性率较高为4.21%(26/618),且不同年龄段儿童R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使用1980—2011年江苏省温度、降水量和风速的逐月资料以及2012年稻作区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调研数据,检验了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有效性,并使用排序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准确感知气候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80年以来年江苏省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量和风速的变化趋势均存在区域差异;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平均有效性为78.22%,其中对温度上升趋势的感知准确度最高;感知有效性得分为1.42,说明农民基本上能够准确认知1~2个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但准确感知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排序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参加村镇技术培训、农户文化程度、水稻种植规模和家庭非农收入对农民感知气候变化的有效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全忠  周宏  陈欢  朱晓莉 《技术经济》2014,(2):71-76,103
使用1980-2011年江苏省温度、降水量和风速的逐月资料以及2012年稻作区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调研数据,检验了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有效性,并使用排序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准确感知气候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80年以来年江苏省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量和风速的变化趋势均存在区域差异;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平均有效性为78.22%,其中对温度上升趋势的感知准确度最高;感知有效性得分为1.42,说明农民基本上能够准确认知1~2个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但准确感知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排序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参加村镇技术培训、农户文化程度、水稻种植规模和家庭非农收入对农民感知气候变化的有效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绿地有一定的雨洪调蓄功能,雨洪状况下,如何在汇水系统尺度利用和保护绿地亟待研究。选取95处位于武汉港西汇水系统的地块,调研地块性质,利用ArcGIS提取不透水比例及平均坡度,并进行SWMM水文模型演算。通过实验性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率(λ=0.13m3/m2)、汇水系统(g=36%)和各类用地(g=18%~47%)基于雨水调蓄理念下的最低绿地率,使汇水系统水文状况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讨论了不同重现期下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能,旨在完善绿地雨洪调蓄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利用与保护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地下空间开发对解决城市建设与绿化用地之 间的矛盾至关重要,覆土厚度作为其重要参数指标,对园林植物 生长和工程建设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不同覆土厚度(0.5、 1.0、1.5m)处理与地面对照下北京城市5种常见园林植物地上部 及其根系生长的多年监测与分析发现以下几方面。1)与地面对照 相比,0.5m覆土处理与1.0m覆土处理明显限制了速生树种洋白 蜡的地上部生长;但各覆土处理未明显限制生长速率较慢的油松 和紫薇的生长;而0.5m覆土处理明显限制了灌木类(大叶黄杨与 金银木)的地上部生长。2)植物生长5年后,所有覆土处理中的植 物根系均已到达种植池底部,且0.5m覆土处理的粗根分布密度 明显高过其他处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根系相互压迫与横向生长 现象。乔木根系生长随着覆土年限的推移将会受到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颗粒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宏观尺度监测空气颗粒物污染与三维绿量的关系对缓解空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既往基于遥感反演的植被覆盖与颗粒物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绿量方面,对于三维绿量与AOD代表的颗粒物污染的深入研究很少,旨在从三维绿量缓解颗粒物污染的角度为城乡规划设计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以中国特大城市武汉为对象,通过遥感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landsat 8解译土地覆盖类型并获取比值植被指数RVI,进而根据回归模型获取三维绿量,分别在500m×500m、1km×1km、2km×2km、3km×3km的网格尺度上,探讨AOD与三维绿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尺度下,都在0.01水平上呈极明显负相关,且3km尺度最显著,进而得到4种网格尺度的相对最优回归模型作为三维绿量与AOD的预测模型,揭示了两者的初步变化规律;进而探析了AOD、三维绿量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它们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根据三维绿量形成中度及以上污染的阈值,提出缓解颗粒物污染的三维绿量调控策略。从之前常见的二维绿量对空气污染的缓解进一步扩展到三维绿量和颗粒物污染的缓解研究,旨在从缓解空气污染视角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污染税税率设计研究:以工业废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税收制度设计研究中,尽管税率是调节税负的重要杠杆,但由于它是较为直接的和明显的计税尺度,一般不存在复杂的确定和计量原则的规范问题[1]。然而在污染课税的制度设计中,税率问题却凸现其重要性。一方面,从理论上说,在完全竞争和不存在其他扭曲性税收的经济世界里,污染税的最优税率应该等于庇古税(Pigouian tax),即税率能够使污染削减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损失,即处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那个点[2]。具体讲就是,水污染税的税负水平应等于纳税人排污行为所造成的边际环境损失,包括环境损害、人体损害和资源耗损等社会成本[3]。  相似文献   

14.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综合采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POI和OSM路网等多源大数据对城市群城镇建成区进行集成识别,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从六大方面对建成区密度和效率空间分异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及比较。结果表明:(1)8种组合类型从不同维度刻画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图景,多源数据A1∪B1∪C1集成识别较好实现对建成区信息的完整准确提取,弥补了单一数据识别或两两集成等不足。综合集成识别建成区面积为1890.19km2,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6.73%,相对于地表覆盖遥感影像解译,识别空间信息更为全面和契合实际。(2)长株潭城镇建成区呈“一主两副、轴带拓展、多组团多节点”结构,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异明显。区县尺度密度分异呈现不规则圈层结构,城市群东部、南部和西部山地丘陵区域均为低值区,效率梯度分布呈“同心圆+北高南低”复合模式。(3)长株潭城镇建成区密度和效率空间分异机制复杂,密度分异主要受自然与交通条件、人口与城镇化、经济发展、投资与消费等因素影响,效率分异则主要受城镇化、经济结构与水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及民生服务等因素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对建成区密度与效率均存在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效应,对效率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古镇特有的空间布局及构成与其局部环境 小气候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探究古镇环境小气候与空间特征之 关系,以嵩口为例,选取包含嵩口的滨水景观、宗祠庭院、古 镇街巷、古厝民居等代表性景观的2条主要游览路径,对路径 上不同空间特征景观节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 候要素进行数据测量与搜集,计算其人体舒适度指数,并进行 对比、分析,以此探索古镇环境小气候影响的环境物理规律。 结果表明:环镇大樟溪对局部环境具有明显降温、增湿作用, 溪步道通风情况优于坡面及人工驳岸;建筑遮阴、街巷尺度、 朝向、植被与材质运用是影响街巷小气候的空间要素;而空间 开敞程度和植被造成的太阳辐射差异对庭院及小广场的小气候 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选取福州市西湖公园林荫空间为样地,借助ENVImet软件,引入正交试验设计,探究植物群落特征对夏季林荫 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如下几方面。1)树木叶面积指 数在所有时段均对林荫空间的降温通风能力起主导作用,降湿 效应在早上时段主要受乔灌草比例影响,其余时段主要受树木 叶面积指数影响。2)树木叶面积指数、灌木层占比与林荫空 间的降温能力呈正相关,与降湿能力呈负相关;乔木植距与冠 幅比值略大于1:1时,降温效果最佳;空间的通风效果与树木 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受树冠高度影响;随着灌木层占比和种植密 度的升高,空间风速呈下降趋势。3)降温降湿通风效果最佳 的组合方案为:选择叶面积指数高(6.6)的树木,乔灌草比例 为3:1:1,种植密度为12m。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设计策 略,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景区旅游舒适度指标主要依据《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推算,但此法无法呈现景区内部的游人舒适度差异。以网师园为例,运用驻点研究法,得到研究日各驻点停驻5s的总人次为128~1 851,根据《导则》及网师园公布的舒适度指数,计算出其最大日承载量为5 685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1.38m2/人。研究日游人入园总数为4 376人,承载指标均未达上限,但各驻点实际停驻的总人次比按照《导则》计算出的承载量高出约10倍。计算各驻点游人分布密度与全园游人分布密度的比较系数K值,发现停驻时间为5、12、20s时,全天各驻点游人分布密度分别为全园平均游人密度的3.4~108.5、1.7~42.9和0.5~33倍(3个驻点K值<1),说明驻点处游人会重复停驻,扩增效应明显,按《导则》推算旅游舒适度指数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探索运用驻点研究法优化旅游舒适度指标的途径,为微景区旅游舒适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直到目前,是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吸收了中国5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现象的解释是:(1)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已经造成了城市中的人口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大大增加了城市化的边际成本。(2)城市化的高成本已使多数转移者出现了收-支不均衡增长格局,增加了农民工城市化的难度,促使其选择乡镇企业就业或者从事候鸟式打工。(3)部分农民工之所以选择乡镇企业而全盘非城市化的转移模式,主要是为了有效降低转移的边际成本,这实际上是对城乡不同转移收益与成本进行对比后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9—2018年大气PM2.5遥感反演数据集,综合运用GIS时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城市PM2.5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PM2.5低浓度城市数量增加,而高浓度城市数量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中国PM2.5时空集聚效应明显,呈“东—热、西—冷”的集聚格局,2009—2018年高值聚集区向东北扩张后向中部收缩,沿海城市始终保持高值聚集区;低值聚集区集中在西部,且范围逐渐缩小。(3)人口与城市化、产业与能耗、交通因素对PM2.5时空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指标层中的人口密度因子为强相关因素。在区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年末实有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占比与城市绿地率对内陆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影响较大;而沿海地区仅人口密度、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对其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交通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产生了严重影响,而绿化隔离带可作为优化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空气质量的一种有效且经济地措施。基于实验测定评价道路绿化隔离带对非机动车道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并提出分层疏透度来表征样带垂直结构特征,分析绿化隔离带配置方式对街道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化隔离带可较好地改善街道空气质量,对TSP和PM10的消减效果较PM2.5好;颗粒物的消减效果与样带的植物配置结构有紧密联系,分析结果显示颗粒物消减效率均与0~2m高度区间内的疏透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干道上,应该减少或者避免使用冠大荫浓的高大乔木,多配置结构紧密和叶密度较大的灌木植物。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道路绿化参数化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