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北京市城八区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88年、1998年和2008年三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研究分析北京城八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转移矩阵作为指标,分析北京城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揭示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速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方向,最后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环境、交通、社会及政策制度等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并构建评价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1~2008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等高景观生态功能用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土地生态安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近年来朝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与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以南昌市东湖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细英 《经济地理》2006,26(2):246-248,260
随着沿海中心城市开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内陆大中型城市也应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文章以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区———南昌市东湖区为例,从分析“十一五”时期东湖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阐述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东湖区核心竞争力提升、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南昌市各城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优化结构、扶持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体制、规范管理等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伟  宗跃光 《经济地理》2008,28(2):209-213
港口城市类型独特,区位优越。港城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建设和谐的港城关系、促进港城一体化建设是现代化港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阐明了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基本内涵、港城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透视其港城发展现状,分析其港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港城关系建设的科学途径:①进一步确立港口与城市的功能定位;②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集约利用市区岸线资源;③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④保证港口吞吐量增长的同时,注重港口吞吐结构的调优;⑤调整城区港口用地结构,优化港城用地空间布局;⑥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促进港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建春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1,21(5):600-604
利用马鞍山市1983、1996、2010年的土地详查、土地现状和土地规划数据,分析了马鞍山市1983—1996年以及1997-2010规划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相关分析揭示出:马鞍山市1983年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是土地管理、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的严格施行,将使今后我国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同程度的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经济地理》2013,33(1):160-166,186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7.
8.
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人气旺盛、经济繁荣,如何延续辉煌是未来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难题。文章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通过对下城区南部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提出了杭州市下城区精品南部建设的战略定位、战略措施和战略执行路线。杭州市下城区精品南部建设的核心是"十精三品",战略执行路线就是抓"三品",突出经济特色,带动"十精",进而推动三个中心和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3,(7)
文章利用深圳市福田区城市住户调查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中心城区建设转型期低收入家庭致贫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家庭负担系数重、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思想观念禁锢、社会资源欠缺等是导致低收入家庭贫困的主要特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低技能人员失业、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不公、物价上涨等因素是低收入家庭贫困的社会原因,并对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评价中。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分析,在地类归并、转换的基础上,对应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昌黎县在规划基期和末期两个时点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计算结果可知,昌黎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规划期内呈上升趋势,共增加7174.64万元,即若严格落实规划,该县生态环境到规划期末将显著改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规划期内耕地、水体、自然保留地的减少和林地、园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3)
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是贯彻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源头治理创新"部署的重点任务。目的在于能够在继承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从粗放向精细、从分散向协同进行转变。文章汲取一些先进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的经验,结合龙岩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龙岩中心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土地利用双向变化动态模型等数学模型对梧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中存在耕地一直在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生态农业等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淮河流域下游淮安市淮阴区为例,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价,评估了淮阴区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淮阴区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47.83×10^6元,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增加了0.0030。这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能力有所下降,土地生态安全总体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对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类型仍以农用地为主体,但其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有所下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数逐年上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基于对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的分析,提出优化结构、集约利用、强化生态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1999-2008年间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文章通过由土地利用变化的递变速率、土地类型内部结构递转系数及土地类型空间结构递转系数,这三个指标构成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变动系数,以及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对浮山县2005—2010年的主要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山县所辖的两镇七乡可以划分为四种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而且各乡镇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之间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系数来大致判断土地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1999—2008年闻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