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吕叔湘先生说过:"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影响成语运用的因素不外两类:一类是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一类是不能准确掌握成语的用法。前一类问题,查一查成语词典通常都可以解决;而后一类问题,许多成语词典都没有讲或者没有着重讲,这就需要使用者格外留意、认真琢磨。影响正确使用成语的因素很多,以下几种尤为大忌。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个成语谓"表里如一"。但是,中国出口的大多数商品却有点象"济公"——心里虽美,外表太寒碜。美国市场上流行着一句话:"没有包装就没有商标,没有商标就没有商业。"这么精采的话不应该专属美国人。  相似文献   

3.
有一些成语彼此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属于异形成语,即一条成语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使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例如"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百口莫辩"和"百喙莫辩","没齿不忘"和"没齿难忘","目不暇接"和"目不暇给"等。另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不同甚至相反,是两条不同的成语,成语意义的差别就在所差的那个字上。这类成语很容易被混为一谈,造成误用,我们不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语言的瑰宝,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简洁。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约定的使用场景。使用者必须准确把握,才不致误用。这里,我们为大家辨析几组较典型的易混淆成语。"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用法却是迥别:前者是褒义的肯定评价,后者是贬义的否定评价。  相似文献   

5.
赵丕杰 《秘书工作》2014,(12):67-69
正有些成语很常见,也不难理解,但是其中有一个字具有关键作用,能否扣准这个关键字,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运用这类成语。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有些成语中包含"如""同"之类的动词,这类字在成语中具有关键作用,运用时必须扣准,否则就会把"如同某种事物"说成"就是某种事物"。例如:"感同身受"原意是内心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汉语言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表达效果.但人们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有时还会乱改成语,使其变得与起初的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笔者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发现“七月流火“等几个成语在各类媒体中误用的频率特别高,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中国新时代》2012,(12):20-20
"中国应该为自己成为世界工厂而感到自豪,而不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大的问题。"——这是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2012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上发言时所阐述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制造业必须升级,而中国制造业必须升级是重要一环,像金融所谓高端服务业虚拟经济的支持,所以,这是很纠结的问题。"我们既要集中中国最大的力量发展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就像中国一句成语里面讲的皮和毛的关系,中国的制造业就是那个皮,中国的服务业就应该是附着在制造业这样一个皮上。"  相似文献   

8.
孙武 《人力资源》2005,(11):34-35
"打假"是现阶段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独特的关键词.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持假文凭者已达60万人,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求职者在工作经验方面的夸大其词、杜撰简历也是司空见惯、不绝如缕.招聘、筛选和培训耗资不菲,风险也不小,只要碰上一个"谎"字就会血本无归、满盘皆输.招聘的面试官真是犯难,可总不能带个"测谎机"挨个儿试心跳吧?这里有个办法又简单又管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相似文献   

9.
"食古不化"与"人心不古"这两个成语,最初都被用于贬义,现在倒可以有一些新解. "食古不化"这个成语来源于清代陈撰编辑的《玉几山房画外录》下卷所载的恽向的《题下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后人用"食古不化"比喻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结合现实情况灵活运用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0.
"首当其冲"这个成语,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在分析这个成语之前,暂且先看下面两个用对的句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似乎对数字"三"特别钟爱,带"三"字的成语不胜枚举.比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等.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当代中国有"三个代表".更有西方研究得出结论:人们瞬间只能记住三个要素.看来用"三"来说明道理,不仅符合人类的逻辑思维习惯,也是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成钢 《上海质量》2003,(7):27-28
早在1996年夏天,笔者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一个大型书市展览会上,看到一本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当时刚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词典》(缩印本).翻开该书,看到"缩印本出版说明"中提到"改正原书一些错误……"的字样,不禁引起了我的兴趣.尽管家里已经有一本也是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词典》,但还想看看新出版的"缩印本"对原版本究竟有哪些"改正",于是当即掏钱买了一本"缩印本".  相似文献   

13.
来瑜 《秘书工作》2007,(5):42-43
我们在撰写文稿时,如果适当地使用一些成语,常常会使文稿生动简洁、形象鲜明.因此,掌握一些成语知识,对我们写好文稿很有帮助.这里,我浅析一下成语"逐鹿中原"和"鹿死谁手"的含义和由来,供广大秘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京文 《中国新时代》2014,(10):110-110
中国成语、习用语与谚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灿烂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成语批判》的作者甘德安更将其看作"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中华民族精神诸多方面的经典概括"。对中国成语进行批判,作新说新解,显然不是否定,而是将中国成语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一次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15.
正比喻失当许多成语具有比喻义。只有准确理解成语比喻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否则很容易比喻失当,造成误用。例如"相濡以沫"。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一起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  相似文献   

16.
陈樟文 《秘书》2012,(6):38-40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一般都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意义。公文中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简洁、形象鲜明,增加公文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提高公文的社会效益;但如果使用不当或错用,就会成为败笔,有损公文质量甚至引起误解。笔者结合公文写作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家》第18期封面故事《大买手复星》当复星披露它的对标企业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新成语"不明觉厉"不由浮上脑海。当然,这个"不明觉历"应另做新解:因为搞不明白,所以觉得自己很厉害。复星年化38%的投资回报是挺好。不过这30年来中国很多企业做得也不错。截至目前,很大程度上说,复星赶上了一个好市场、好形势。复星的商业模式看上去也  相似文献   

18.
说到"五毒俱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一个贬义成语,用来形容某一个人时,那个人简直就是坏得没法再坏了,不但不成器,而且千刀万剐都不解恨。其实,这是一个误传的成语,"五毒"最初指的可不是什么危害社会的某些劣迹、某类人,而是五种济世良药。最初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载:"凡疗伤,以五毒攻之。"此"五毒",据文献记载指的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这五种药材,虽说毒性较强,但药力亦猛,故也被医家称为"灵丹"。"五毒"各具非凡的药性和药力:石  相似文献   

19.
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作为一种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跨越时空,作用于国家、企业和我们每个人。"见贤思齐"常见于书法条幅,不少人以此作为座佑铭。"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贤思齐"早已成为流传广泛的成语。"见贤思齐"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青睐,是因为这句话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人生成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古语曰:"满招损,谦受  相似文献   

20.
穆永岩 《企业导报》2014,(16):105+30-105
本文拟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入手,分析经济原则在网络成语构词中的体现方式,并探究网络成语遵循"经济原则"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