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它凝聚了特殊地域的独特文化,承载了当地历史的兴衰轮回。对于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同样也是对于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使用方言的概率越来越低,即将走向消失的方言文化亟需拯救。文章试将新媒体技术与方言传承相结合,阐释新媒体时代方言保护的现状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绍兴方言呈现出衰退趋势,渐渐丢失其在语言界的话语权。然而,绍兴方言作为绍兴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绍兴方言在平衡好与普通话关系的同时,应继续传承其承载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弘扬绍兴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当地壮族居民直接用数字来称呼传统的民间节日,形成了当地节日称谓语言"数字化"的现象。这种节日称谓语言"数字化"的现象也是壮民族较为普遍的语言民俗现象。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壮族居民对节日称谓的"数字化"语言民俗现象为个案,将其放入文化生态学视野中进行审视,分析其存在的生态基础,反思其在当下时代的生存现状,对保护民族语言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书羽 《管理学家》2020,(2):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我国数字化信息不断发展,但社会各界还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珍贵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工作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文章将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系为例,论述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川剧文献资源数字化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陈一红 《价值工程》2014,(27):279-280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员优势,采取数字化的形式来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文主要就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保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当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文化遗址运用数字化技术参与文化的建设和保护。文物数字化保护是现代文物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运用三维数字化展示技术记录了一架国民革命时期的文物,即:国民革命75山炮的相关视频、照片、录音等。基于复杂结构类革命文物三维数字化展示技术的研究,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传承了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7.
主要探讨南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平台、空间、技术、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希望对南充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更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文章以潮剧为例,从拓宽市场、遗产传承、节约成本、规范管理等方面分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潮剧数字化开发的具体模式:构建数字博物馆、开发数字影视媒体产品、深化现有网站建设、开展数字媒体教学,以期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古籍在千百年的传承难免产生错、漏、衍、乱、漫漶、虫噬、坏缺等等问题,为了保护祖先留给我们庞大的精神遗产,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方向。本课题试图就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文物进行展览,为有效保护文物,使其不出馆,起到保全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建设和保护,文物数字化是现代文物资源。当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使用数字化进行复仿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革命文物的复仿制,即:日本造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基于复杂结构革命文物数字化进行复仿制技术的研究,既有效保全文物,又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与变革."文化衡水"建设是河北省衡水市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寻求发展的新途径.推动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宣传,能够让信息永久的留存,能够拓宽文化资源的宣传渠道,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当地壮族居民直接用数字来称呼传统的民间节日,形成了当地节日称谓语言"数字化"的现象。这种节日称谓语言"数字化"的现象也是壮民族较为普遍的语言民俗现象。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壮族居民对节日称谓的"数字化"语言民俗现象为个案,将其放入文化生态学视野中进行审视,分析其存在的生态基础,反思其在当下时代的生存现状,对保护民族语言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如何使传统手工艺品在现代生活和市场经济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事关民族传统手工艺和产品存亡的重大课题。"王星记"扇是杭州传统工艺的品牌产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以"王星记"扇工艺的传承、保护及其市场开拓等为视阈,阐述了"王星记"扇制作技艺的基本工艺规律、文化意蕴与市场价值,并就"王星记"扇的传承保护与市场开拓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传承已经进入虚拟交互的新时代。文章尝试将虚拟仿真实验具备的沉浸式体验、交互性学习的优势与香云纱非遗的地域性、活态性进行数字化融合,使香云纱的活生态传承与传播在虚拟仿真实验的赋能下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助推香云纱非遗数字化传承的进程,为纺织类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一、何为方言类节目方言是一种以社会文化或地域文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语汇及发音所组成。使用某种方言而非另一种方言,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籍贯和语言传承。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和载体。  相似文献   

16.
吴少华 《民营科技》2013,(4):130-13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对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弘扬、承传。"[1]总的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漳州刺绣即漳绣,起源于明代,与漳纱、漳绒同为漳州织造史上著名的三大工艺,在中国织造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漳绣具有丰厚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在百年来持续记载闽南的历史,彰显闽南文化的风采。漳州政府为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与利用政策,漳绣在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遗,漳绣相关传承人与企业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远离社会生产生活的漳绣逐渐没落,市场需求越来越小,漳绣面临着保护难、传承难、推广难的问题。数字化为漳绣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文明,历史传承和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其中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的特征是"无形"的文化内涵,需要传承人"口传心授"的传授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性,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随着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源的过渡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的道德精神修养的滑坡,每年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绝迹.如此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是形势所需.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和传承的开拓性尝试,其成效将会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其"公共性"的基本属性,利用公共资源进行整合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文化、自然、生活环境的区域性融合,如何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如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需要研究的重心。因此,针对榆林市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索有效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实施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