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军  吴毅 《旅游学刊》2017,(7):119-126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兆荣 《旅游学刊》2004,19(6):20-27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这无论从学科的理论反思抑或是应用层面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黄海 《旅游学刊》2001,16(1):43-46
作为人类学的分支,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还很少直接而系统地与旅游科学联系起来.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提出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三大任务,探讨文化人类学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朝晖 《旅游学刊》2012,27(10):8-9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瓶颈阶段。尽管有近40部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人们在各种意义上使用"旅游文化"这一词汇,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仍模糊不定。文章在追溯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层面来界定和框限旅游文化,并在内涵、特性、功能层面上对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未来的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文章旨在反思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念误区,并尝试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来廓清旅游文化的外延,将旅游文化视为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为旅游文化内涵的明确化、具体化做抛砖引玉的前期思考。  相似文献   

6.
简介国外旅游人类学发展概况 ,总结中国旅游人类学教学、科研的历程和得失 ,指出开展中国旅游人类学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介绍广州大学关于旅游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并提出《中国旅游人类学》一书的内容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在当今世界,各学科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旅游人类学也如此。人类学与旅游学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学科独立的问题,而应该是互补关系。人类学介入旅游研究已成为必然。唯有如此,旅游学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郭颖 《旅游学刊》2001,16(3):68-71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但同时也可能给少数民族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开发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徐新建 《旅游学刊》2000,15(2):62-69
从人类学角度考察旅游与中国社会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向。其既体现出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又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学术研究提出的现实挑战。1999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昆明召开的“人类学旅游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可视为这一趋向在国际交流和对话层面上的具体呈现。本文以此次会议为个案,阐发笔者在会前、会间及会后的有关思考,以期引发从人类学考察旅游和从旅游反观人类学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周大鸣 《旅游学刊》2014,(2):103-109
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逐渐被民族旅游研究所借鉴和吸纳,但在中国民族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却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境地。人类学要想在中国民族旅游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首要的任务就是用本学科的视角透视民族旅游,反思其进行中国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的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工作。其关键点在于:一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二是客观审视民族旅游对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三是科学考量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本文根据对互联网上显示的 2 0 0 0年全美前十名大学学者的研究兴趣的观察 ,发现旅游研究已经逐步渗透到这些顶级大学 ,表明旅游研究已经登上世界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这些顶级大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文化旅游及其影响、旅游人类学、生态旅游、太空旅游、户外游憩与解说、旅游文学、自然资源保护、旅游规划设计等。  相似文献   

12.
朝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是人类有异于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人类学视角,透析了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游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文化“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3.
风险管理纳入可持续旅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引言可持续旅游研究通常关注旅游业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它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泛,包括地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和商业管理研究。目前,在英文学术期刊和其他语种学术期刊上,包括中文期刊(《旅游学刊》)都刊登了大量可持续旅游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根据布伦特兰报告中的定义③,可持续旅游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了解旅游发展更为可持续的过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价值依据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追溯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在不同学科中的理论渊源,分析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不同价值诉求,探讨了基于功利价值、正义价值或良心价值等不同价值基础之上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环境与发展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的部分流派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可以为旅游发展提供现实的、可操作的指导,体现了对功利价值的追求.旅游社会学和旅游人类学的主要流派理论密切关注旅游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影响,体现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而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学则更多地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良心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赵红梅 《旅游学刊》2007,22(9):70-74
仪式源于宗教,旅游来自世俗,将旅游与仪式相提并论,这是旅游人类学为理解旅游体验之本质所提供的独特视角.旅游因何而神圣,又为何堪与严肃的仪式相比肩,对此,本文拟通过评析美国旅游人类学家纳尔什·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论"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6.
邹庆云 《旅游学刊》2006,21(4):12-12
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带领一队外国专家在中国贵州的巴拉河与当地政府进行一个旅游合作项目时说: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现在许多外国人都选择来到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如果这些游客只想看几个著名景点,他们会选择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国游客既然选择到贵州,就是因为这里的乡村之旅可以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此话表明,农耕文化遗存对乡村旅游发展和人类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那些被都市旅游者青睐的封闭、落后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和传统耕作与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继续着落后的古老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传承了今人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旅游改变了那里的经济落后,也促进了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并对旅游体验塑造方法及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塑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旅游声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景作为旅游研究的新兴方向,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声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外旅游声景研究的差异,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旅游声景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了声景资源的识别与开发和旅游地声景的评价等内容,而国外学者则关注了从安静声景的价值判断到旅游噪音的影响和治理,从声景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到新兴快速发展的音乐旅游等多个层面的内容;(2)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相关研究引入了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声学生态学、文化地理学等多种理论视角,实现了旅游声景研究的多视角融合,而国内基于地理学或旅游学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3)旅游目的地的声景建设与改善、基于声景视角的旅游体验、声景变迁及声景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等是中国未来旅游声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彭兆荣 《旅游学刊》2012,27(10):5-6
人类学是一门讲求"关系"的学科.传统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主要对"不动的社区"人群共同体整体关系的关照.当代大众旅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移动群体"的文化景观,可称为"临时共同体".与学科性质相吻合,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视野也旨在关注这一松散的、游移的、短时段的人群共同体的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绘图:文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实践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绘图作为国外文化资源管理和旅游规划的重要工具和方法论,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明显不足.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文化绘图的研究和实践,将其应用于文化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和管理及社区文化资源管理,并从人类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了必要性、可能性及关键问题.通过“乡村空间模型”在乡村旅游语境下的解读及对文化绘图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文章认为,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生活、乡村表述及乡村地方性的三位一体,中国文化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并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完整、真实地解读当地文化资源,并将其向旅游业转化.因此,文化绘图有利于组织整合嵌入乡村社区的文化资源,可有效解决社区参与中社区本位的缺失问题,并激发旅游业发展的社区内动力,强化合作网络,促进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