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中国政府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中国公民可以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多。国内组团社越来越成熟,出境产品越来越丰富,出境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旅行社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春秋国旅为例,在10年前,出境游部门只有十几位员工,至今成长为拥有了100多名员工的大部门。  相似文献   

2.
谢婷 《旅游学刊》2011,26(7):7-8
出境旅游市场在中国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的地选择扩展到境外。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出境游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40个,正式实施开放的旅游目的地达到110个。  相似文献   

3.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在短短不到30年,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数量、出境人数、出境旅游消费都呈现规模化增长,特别是中国公民海外旅游消费能力,更使目的地国家刮目相看。2010年,我国出境旅游总体消费涨幅远远大于客源规模涨幅。  相似文献   

4.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在短短不到30年,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数量、出境人数、出境旅游消费都呈现规模化增长,特别是中国  相似文献   

5.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了全面恢复和较快增长。其中,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我国大陆出境旅游规模达到5739万人次,比2009年(4766万人次)增长了20.4%。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发展,2001~2010年中国出境人数年均增长了19%。出境旅游市场规模、消费能力与增长潜力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旅游知识共同体(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流行的旅游定义所存在的过于宽泛的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这一定义涉及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决定着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和边界。笔者认为,区别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有利于旅游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能避免当前旅游以及相关专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邓勇勇  魏向东 《旅游学刊》2023,(11):153-168
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文章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本质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评述。阐述了“直观”旅游的发生原理,构建了本质直观的7个步骤:“悬搁”旅游经验事实、选择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意识的自由想象、整合意识中的旅游体验、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摹本、聚焦旅游体验的感知和情感以及逐层地精神递推,并以此展开旅游本质的实践操作。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下,旅游本质的确立不仅与研究者“直观”能力相关,也需要与他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得以澄清并最终形成共识。借助“直观”,文章提出了旅游本质是“自在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本质直观对于旅游的启示意义,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观察和反思当前旅游研究及实践。  相似文献   

9.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龙江智 《旅游学刊》2005,20(1):21-26
自从马里奥蒂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和论证迄今已近百年,学术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依然呈现“诸家学说,百花齐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旅游学科的建构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理性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途径来理解旅游的本质,并由此认为旅游研究应采纳从心理学视角进去,从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出来。整个研究的切入点应该是旅游体验。也就是说,旅游研究应该以体验作为基本视角。最后,本文以此为根基,构筑了旅游学科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张凌云  杨晨 《旅游学刊》2007,22(6):20-24
本文认为,在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必须重新审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将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来认识,阐述了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的重大理论和深远现实意义.对有些学者以发展出境旅游会带来"外汇漏损"为由,重新提出"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对出境旅游者的访谈和专家焦点小组法,分析出境旅游对旅游者、旅游输出国和旅游目的地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即其文化价值,得出文化因素是出境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出境旅游过程加强了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出境旅游成为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等结论.由此提出,需要将出境旅游的社会学分析,应用于旅游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8,23(1):86-91
本文对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30种旅游定义和概念做了梳理和归纳,指出旅游定义的多义性,以及由此给旅游学科建设造成"困境".作者借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方法,从两个层面重新定义了旅游,为建构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14.
2000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火爆时期,因此市场也比较乱。刚刚改组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决定召开一次在京旅游规划专家的座谈会,恰好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刚刚完成的初稿也准备征求专家意见,2001年2月,两个会议便合二为一地召开了。大家对旅游规划中的理论和实践都谈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共识的内容不少,分歧也不少。有关会议第二议程(就会上印发的《旅游规划通则·初稿》发表意见)的情况也如此,赞同的、不赞同的都有,当然各自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阿莉 《旅游学刊》2011,26(4):9-11
一、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系统性思考观的引入、后工业经济的来临、农业改造的要求、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等背景要素的推进之下,我国政府对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融合发展日渐重视,并不断进行着战略性的规划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高不可攀到触手可及中国幅员辽阔,山水奇特,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是旅游资源大国。就现代旅游业的起点而言,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的是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不具备现代产业的特征。1949年至1977年,全国入境游客接待量合计不到70万人次。同期,世界旅游业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有关出境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收入水平与出境旅游的关系存在着显著的争议。文章判断二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且因国家而异。该研究引入门槛回归模型,以世界95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总样本,并按照面积大小划分为3组,利用其1995~2011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出境旅游率、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和就业水平数据,对收入和出境旅游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各样本中,收入与出境旅游率均呈显著非线性相关。(2)样本不同,收入门槛值的数量和位置不同,促使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收入门槛值也不同。说明国土面积对收入与出境旅游的关系具有潜在影响。(3)各控制变量总体上对出境旅游率具有正面影响。(4)中国出境旅游实际表现超过理论基准,处于快速超前发展的阶段。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判定出境旅游的发展阶段及制定合适的旅游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中国已跃居世界出境旅游市场第一大国地位.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消费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鲜有文献关注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个体差异问题.该研究以西方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TPB模型,采用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对TPB模型在中国情境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对人口特征在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TPB模型对中国情境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问题具有很好的解释力;(2)以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为代表的人口特征在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意向与选择行为之间起显著调节作用;(3)居民对旅游目的地态度作为人口特征影响目的地选择意向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研究不仅为中国出境旅游组团社经营出境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旅游目的地国家针对中国市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参与了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起草,在此前还参加了标准的前期研究——《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编制,从《规范》的编写到《标准》编写,其间有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有一些感受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20.
魏云洁  庞世明 《旅游学刊》2013,(12):116-119
在成功举办2011、201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国旅游研究和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由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国际休闲度假学会、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等承办的“201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重庆万盛黑山谷景区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