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中国政府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中国公民可以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多。国内组团社越来越成熟,出境产品越来越丰富,出境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旅行社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春秋国旅为例,在10年前,出境游部门只有十几位员工,至今成长为拥有了100多名员工的大部门。  相似文献   

2.
谢婷 《旅游学刊》2011,26(7):7-8
出境旅游市场在中国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的地选择扩展到境外。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出境游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40个,正式实施开放的旅游目的地达到110个。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定位,研究表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属性中,“安全性”与“优美的景色”是中国出境旅游者认为的最重要特征属性;KYST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现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中,新加坡与泰国、日本与韩国、埃及与德国是两两相似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形象;ALSCAL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属性之间既具有联系,又具有差异;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相互之间具有市场竞争性。为吸引更多的中国大陆旅游者出境旅游,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4.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在短短不到30年,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数量、出境人数、出境旅游消费都呈现规模化增长,特别是中国  相似文献   

5.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在短短不到30年,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数量、出境人数、出境旅游消费都呈现规模化增长,特别是中国公民海外旅游消费能力,更使目的地国家刮目相看。2010年,我国出境旅游总体消费涨幅远远大于客源规模涨幅。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境旅游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杜江  厉新建  秦宇  李宏 《旅游学刊》2002,17(3):44-48
为了把握中国作为新兴的全球旅游业重要出境客源地的发展前景和变动趋势,本文从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规模、决策类型和价格影响、目的地偏好、旅游方式、消费能力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唐飞 《北方旅游》2003,(2):62-62
元旦,春节的长假又是举家出境旅游的好时节。所谓出境旅游.包括出国游、边境游、港澳游。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境外地域游览,为了避免发生一些麻烦事,出发前思想上真要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8.
黄潇婷 《旅游学刊》2011,26(7):9-10
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自费出国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正式开始。2002年正式实施《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将出境旅游市场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家成 《旅游学刊》2000,15(3):13-18
现行的出境旅游经营服务和管理,在保证旅游及其服务质量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贯彻国家旅游发展方针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出境旅游体系,现行各条渠道、各个体系独立运作,彼此职责划分和相互协调都不太好。因此,必须通过制订法规,尽快建立统一的居民因私出境旅游管理体系,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主要问题,保证居民出境旅游的适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香港出境游市场概况(一)近年,香港出境游市场逐步走出2009年金融危机触发的全球经济衰退阴霾,逐步恢复。香港出境游目的地主要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内地、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澳门、埃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境旅游产业发展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出境旅游产业有其自身特殊规律。中国出境游组团社的规模持续扩大,区域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境外服务空间不断扩展;出境游组团社占旅行社总量比重很小,但贡献度极高。出境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区域性寡头垄断格局,组团社批零一体化体系开始呈现内部化趋势,组团社在产业链条上的控制力逐步增强,并开始以管理和信息技术来推动出境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组团社产品开发模式多元化,产品创新呈现常态化,且注重对出境旅游产品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王健 《旅游学刊》2011,26(9):10-11
旅游人类学原理告诉我们,文化的差异性和人们对它的执著兴趣和追求,是构成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以及旅游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旅游人类学原理也告诉我们,旅游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碰撞所产生的创造力和毁灭力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3.
黄细嘉  周青 《旅游学刊》2011,26(8):10-11
建设旅游强国,是本世纪初我国确定的未来20年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出境旅游的发展水平是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英国出境旅游产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璧属  潘雪 《旅游学刊》2005,20(2):54-60
本文通过英国旅行社出境旅游产品的类别分析和价格差异对比,总结了出境旅游产品的5种基本特性,在产品差异原因分析时发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差异固然是旅游产品差异的主基石,但目的地接待服务水平高低反而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在休闲旅游阶段,其作用胜过旅游资源本身,甚至超过了资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学锋 《旅游学刊》2012,27(9):9-16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几年中,中国出境旅游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超过20%,正是在此阶段中的2002年,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到达1660万人次,首次超过日本同年的1652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这个阶段,正是中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2000美元的过渡阶段.尽管出境旅游政策对出境旅游具有重要影响,但最终影响出境旅游能否成行的还是经济因素,即所谓的有效需求.因此,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旅游消费阶段,更有学者提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产生爆发式的出境旅游需求,达到3000美元即产生洲际旅游需求云云.文章通过对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境旅游的发展历程,发现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0000美元才是出境旅游爆发的阈值,且迅速超过10000美元的阶段才是保持出境旅游稳定增长的前提.对比这3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与经济背景的关系,不难得出中国出境旅游是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结论.中国出境旅游的超前发展仅仅是中国收入两极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中国已跃居世界出境旅游市场第一大国地位.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消费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鲜有文献关注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个体差异问题.该研究以西方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TPB模型,采用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对TPB模型在中国情境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对人口特征在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TPB模型对中国情境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问题具有很好的解释力;(2)以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为代表的人口特征在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意向与选择行为之间起显著调节作用;(3)居民对旅游目的地态度作为人口特征影响目的地选择意向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研究不仅为中国出境旅游组团社经营出境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旅游目的地国家针对中国市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期,随着中国台湾苏花公路塌方坠车、东日本大地震、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等突发事件的频繁爆发,出境旅游安全已成为旅游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境旅游对于境外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条件具有极高的敏感度,极易受到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8.
田宝 《山西旅游》2006,(6):52-52
山西商务国旅为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的最佳质量。扬起诚信之旅的大旗。于12月12日在榆园大酒店举行了“出境品质游”新闻发布会。省城及离石、阳泉、朔州等市新闻媒体30多位记参会。香港丽星邮轮集团代表为山西商务国旅贺志勇总经理颁发了“山西代理商”证牌。山西商务国旅倡导游客明明白白消费。坚持抵制目前出境游市场的零团费,负团费严重现象及低价位吸引游客后通过在行程中增加购物店推销质次价高的产品,以及通过保证自费推出货不对版的景点来补充团款等低劣做法。让游客从根本享受到旅游的真正快乐和确保旅游尊严。  相似文献   

19.
杨劲松 《旅游学刊》2011,26(7):10-11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持续保持强势增长,因私出境占主体的格局进一步强化,已然占总出境人数的90%左右。中国的出境旅游,带着更多民众个人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似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不重视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因为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有着让人无比羡慕的消费能力。但是对我国出境市场的发展应有清晰的判断和把握,相关各方越来越看好其在推动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方面潜力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