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旅游核心概念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惯常环境、体验均是旅游定义的核心概念,关系到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和概念的周延性.在借鉴和思考的基础上,文章运用现象学方法,将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分别细分成足迹环境和非足迹环境两类,并阐述了其概念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向度以及相互转换消长、切换、投射等关系.同时,将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分为一般性体验和特殊性体验,认为体验是人对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特定向度的探求和被给予过程,并分析了旅游体验的内涵、特性以及质量评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借鉴和思考,笔者认为闲暇时间是间隔镶嵌在个人一整段生存状态里的片段时间.同时,为了贴切描述旅游者的运动特征,文章引入了物理学中位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旅游界定为:人们在一段离开惯常环境但位移为零的生存状态里,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的体验活动,据此辨析了旅游与休闲、旅行和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切换复原之间的关系.将旅游划分为兴趣驱动型、事务引致型和综合引致型三种基本类型,并对旅游统计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对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其统领学科的理论范畴是个体或群体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切换复原中闲暇时间的体验,即新概念意义下的旅游体验.最后,尝试构建旅游学科框架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这两个核心概念,重新解析了旅游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讨论了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旅游学的学术框架.  相似文献   

4.
旅游本质是旅游研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旅游本质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这对旅游概念的界定,乃至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有着制约性影响。本文在对旅游本质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的基础上,对学界有关旅游本质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辨,立足综合角度,从学术性定义层面提出“旅游是人们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利用闲暇时间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即非惯常环境)进行身心自由的体验活动”的概念,认为旅游本质是非惯常环境下身心自由的体验。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学界对旅游研究关键问题的理解和反思,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体验经济时代,提供难忘的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得到广泛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在空间上强调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体验,时间上侧重在场体验,对偏惯常环境下的难忘体验缺乏关注。因此,该研究以游客在城市绿道这一偏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休闲活动为情境,通过在场和归家后的历时分析,旨在洞悉从“在场”到“难忘”这一体验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反馈机制。通过对5个城市绿道中的55名受访者进行两阶段考察,采用主题分析和系统动力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在场体验以“存在性自我”为核心,且随时间推移其在场体验细节会消减,而彼时感知和感觉到的体验则抽象为情感性欣赏、满足和认同长期保存,成为记忆中的难忘体验。同时,研究提出了“在场感知-阈限自我-情感记忆-情感连接-行为动机”的体验记忆形成和促进重游的正反馈机制,与重游下体验阈限突破的负反馈机制构成体验记忆形成的S形曲线模型,对旅游体验、体验记忆以及目的地体验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旅游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架构旅游学科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旅游学科体系则难以完善.因此,旅游这一概念一直是旅游学界探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学界仍未达成共识.文章在谢彦君教授和张凌云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两位教授的相关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不仅为旅游概念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且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两位教授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陷,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商榷.文章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这一概念重新进行界定,提出了"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张天问  吴明远 《旅游学刊》2014,29(10):51-60
追求幸福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动机,当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表达时,旅游研究有理由探讨旅游与幸福感的关系。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客的博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身心感受的变化。研究发现,旅游的根本动机是寻找和收获旅游幸福感。旅游者从居住地世俗生活状态进入旅游环境,通过休闲、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过程,达到消遣、逃逸、认知、审美和移情的目的;享受从生理感知、心理变化和灵性提升不同层级的生命状态,获得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回到居住地惯常环境的历程,实现从世俗到"神圣"再归于平凡的生命状态转换。旅游前美好期待体验、旅游中福乐体验、旅游后温馨回忆体验,成为旅游幸福感的时间构成;享受闲适生活、获得旅游福乐体验、提升积极情绪、减弱不良情绪、感受人际美好,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旅游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构成。因此,旅游服务实际上应起始于旅游行程前,绽放于旅游过程中,延伸至旅游活动后。旅游服务必须持高度的人文情怀,以发于心、形于外的贴心关照才能给予旅游者一段幸福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的核心概念,阐述了非惯常环境与惯常环境的特征以及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重新解释和推广了利珀模型和普洛格模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旅游现象和本质,并试图以非惯常环境概念来重构旅游学研究的学科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旅游学科是一个建立在时空视角下的学科,旅游行为是游客闲暇时间在非惯常环境下的休憩和游玩行为。然而,目前关于旅游时间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客观时间,旅游学术界对主观心理时间的研究较为缺乏。文章基于时间主客观性及时间属性(时距、时序、时点)构建了旅游心理时间研究框架,并在系统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4个基于心理时间框架下的旅游研究方向:旅游者时序知觉与时点知觉对旅游决策及旅游体验的影响、旅游心理时间与时间记忆的相互关系、跨文化差异对时间框架下旅游心理及旅游决策的影响、旅游者时间稀缺感与时间压力的影响。文章提出的旅游心理时间研究框架勾画了旅游时间研究的逻辑框架,为后续旅游心理时间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旅游是在非惯常环境的活动,但非惯常环境要由惯常环境来定义。无论学术上还是技术上,惯常环境自身也都缺少相对统一和明确的定义,使得我国旅游统计执行错乱频生,各类负面舆情不断。文章探讨了惯常环境技术定义的国际实践、原则和推荐的表达,认为惯常环境是由以居所为中心和以职学地为中心的两类惯常空间的合集,一个以不等圆组成的不受行政区划限定的不规则区域。研究还发现:1)为减少位置噪声点干扰使得簇质点偏移,对两个惯常空间进行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时扫描半径宜限定在1 km以内;2)以居所为中心的惯常空间不超过1个,以职学地为中心的惯常空间个数小于等于2,根据位置点衰减情况判断,前者空间半径以40 km为宜,后者空间半径以2 km~3 km更为合理;3)无需用全样本位置数据进行标记,通过代表性用户出游率或抵达率扩样实现总体推算;4)不能标记惯常环境的用户,可假定其出游率或抵达率与能标记的用户相同,即符合同一性假定。该研究可为大数据的旅游统计规范化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为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流研究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影视作品与旅游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全面总结了影视旅游的形式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影视旅游作了界定。进一步分析影视旅游的旅游动机,分析了影视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影视旅游中值得乡村旅游、体验旅游和旅游宣传借鉴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旅游开发多中心管理模式研究——以湖泊旅游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峰 《旅游学刊》2006,21(10):39-44
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才能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而作为常见的旅游开发形式,湖泊旅游具有较强的环境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本文以此为着眼点,系统论述了可持续目标下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多中心管理模式,阐明了各行为主体的职能与关联,并就我国当前湖泊旅游开发管理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尤其深入地针对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旅游知识共同体(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流行的旅游定义所存在的过于宽泛的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这一定义涉及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决定着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和边界。笔者认为,区别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有利于旅游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能避免当前旅游以及相关专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旅游绅士化:概念、类型与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愈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手段.在许多城市出现了投资较高、规模巨大的旅游休闲娱乐项目,这些大型旅游项目往往都与城市更新与改造紧密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逐渐形成一种旅游绅士化倾向,即通过大型旅游和娱乐项目开发而引起的城市中某些地域的重新建设,从而使其周边邻里地区发展成为富裕、独立区域的社会现象.本文依据依托物的不同,提出了3种旅游绅士化类型,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旅游绅士化发展的4个阶段,并且分析了在全球与地方互动环境下,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在旅游绅士化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大型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在重塑地区旅游和休闲娱乐环境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pplies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o reconceptualising the practices of volunteer tourism.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osits a 10-step process to experience a radical shift in consciousness that dramatically and irreversibly alters how participants see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Volunteer tourism has commonly been seen as a form of alternative tourism that provides a cathartic experience for the volunteer tourists and benefits to the hosting organisation and the natural and/or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project. Existing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se outcomes have not, as yet, been achieved by current practices in this sector. In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we note that some, but not all, of the 10 steps have been applied and that we might therefore expect volunteer tourism to fall short of its promises. We conclude that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offers a useful framework for volunteer tourism,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need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nts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ve process. We suggest that volunteer tourism organisations redesign their activities to include the remaining step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 for both the tourist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utcomes of the projects.  相似文献   

16.
旅游区资源过度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途径探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雪峰 《旅游学刊》2002,17(5):22-28
随着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日趋饱和甚至出现超载现象。本语言借用科斯定理的外部性理论框架,分析了在纯粹市场调节之下,旅游区资源客观上存在着过度利用的现象,并对各种解决外部性效应的途径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出解决旅游区资源过度利用问题的政策建议。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旅游区资源存在过度利用的情况;第二部分在外部性理论框架下,分析旅游区资源过度利用的必然性;第三部分探讨治理外部性问题的几种途径选择,并结合旅游区资源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given to backpackers travelling to Fraser Island, Queensland, Australia, on how to behave in the World Heritage environment of the Island. The data are taken from surveys carried out by the 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DOEH) during 1996-7, and from recent surveys carried out by the Fraser Island Tour Company, Top Tours. The data show that travellers see themselves more as short-term visitors on a “anything goes pass,” rather than as groups who may be more able than most to understand that conservation is required in a fragile environment. As a consequence, some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Fraser Island are made more difficult for the DOEH, and certainly the backpackers themselves do not appear to gain a lot out of the eco- tourism aspects of their experience. To be able to deliver on the promis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rough tourism on Fraser Island the DOEH should not assume fair play on the part of visitors, when these are not given a strong message on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 world heritage setting. A much more rigorous control mechanism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8.
旅游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旅游影响包括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对它的研究于20世纪印年代始于英语国家,并逐渐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本文在对所能获得的有代表性的国外(主要是英文资料)和国内有关其研究的论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