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文  王丽 《旅游学刊》2008,23(4):64-71
本文在梳理影视型主题公园溯源的基础上,分析了无锡影视基地产生、发展及其旅游开发的"共生"运营模式,认为无锡影视基地的成功主要是依托管理主体特殊性、区位及选址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及文化同存"四位一体共生",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认为无锡影视基地在其主题产品衍生产业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现有的展演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极易被移植或复制.在体验经济时代,影视旅游后续开发及质量的提升、转型将成为一种必然.本文最后提出了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业聚落基础、优势及实现建议.  相似文献   

2.
受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双重动力的推动,城郊融合类村庄的新兴产业不断从传统产业中脱颖而出,并逐渐取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性产业,其产业的发展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基于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范式,城郊融合类村庄的产业演进可以分为4个阶段:农业单一主导阶段、农旅二元萌芽阶段、多元协同发展阶段和多元融合创新阶段,这4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受到居民自我发展意愿、乡村能人介入、企业驱动等内生动力的大力促进,也受到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升级等外生因素的积极影响;浔龙河村的案例印证了城郊融合类村庄产业演进具有典型的阶段性,且每个阶段都受到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协同作用,每个阶段主要动力的表现具有差异性,这为城乡融合类村庄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50  
刘滨谊  刘琴 《旅游学刊》2004,19(6):77-81
本文提出影视旅游的概念和特征,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分析了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对策。最后对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指出影视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向着旅游客体多元化、旅游主体个性化、旅游内容更新化和规划建设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编辑手记     
刘鲁 《旅游学刊》2011,(4):12-12
国家旅游局在全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本期笔谈就"产业融合与旅游"展开了讨论。张辉等谈到旅游业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是旅游需求变化,旅游产业融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特点;张凌云研究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宋子千提出了旅游业应增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动性;何建民对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云鹏  王京 《旅游学刊》2012,27(7):9-10
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产业,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的"天然"属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融合的社会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发生了变化,因此,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时,由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信息依赖型和信息先导型的产业特征,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明显加快、深度不断加深.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蚂蜂窝旅游网等一批新型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成功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时代和产业特征——源于需求泛化和信息共享的深度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6.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与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下,我国冰雪运动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高度耦合性的特点与现实需求,本文从产业融合理论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支持力、市场需求拉动力以及市场供给推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动力对接形式与特点的不同机制作用下,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形成了延伸式、渗透式以及重组式3种融合发展模式,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两大产业的延伸融合、渗透融合以及重组融合提出了融合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锋  陈太政  辛欣 《旅游学刊》2013,28(1):69-76
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来源,而目前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演化方面,却忽略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力量。文章以演化的视角,结合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以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研发经费融合和研发人员融合等指标为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系统度量指标,以技术结构、需求结构、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和规模结构等为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度量指标,运用协同动力模型,以西安为例对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①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程度是旅游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②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协同效应;③西安旅游产业内部还没有建立起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的正反馈机制;④西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当旅游产业结构的有序度不断提高时,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就会放慢脚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0年(1989~2008)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学界对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的形成因素、功能、开发模式、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影视旅游研究成果基本上处于初级描述状态,大量文献是一般性"影响研究",深层次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方法上,定性研究明显多于定量研究.本文认为,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影视旅游发展方式和趋势将呈现多元化特征,内容营造和游客参与将凸显主题性和动态性,影视旅游的功能价值将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我国影视旅游研究应该在学术关照上提升水平,今后更应该注重影视旅游与影视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影视旅游发展对吸引游客之间关联度及影视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成果对影视旅游研究脉络的把握和推动影视旅游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旅游消费需求聚焦美好生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旅康养新业态应运而生,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文化旅游康养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禀赋高,同时区位优势、气候优势明显,但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产业融合程度不够,优质资源未能转化为优质产品。因此,对山西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在对山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山西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融合通常是指与其他产业之间或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对于产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案和多个层次,自下而上看,产业至少可以依次分为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影视作品与旅游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全面总结了影视旅游的形式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影视旅游作了界定。进一步分析影视旅游的旅游动机,分析了影视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影视旅游中值得乡村旅游、体验旅游和旅游宣传借鉴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it has been acknowledged that movies can induce people to travel to the sites where the movies were filmed, there is still little research related to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who actually visit different movie sit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ovie and its effect on the local tourism where the movie was filmed. In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the movie The Sound of Music was chosen to examine the role that the movie played in attracting people to Salzburg, Austria that was used as a backdrop for the movie.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have supported the phenomenon of movie‐induced tourism by showing that the movie The Sound of Music influenced visitors in selecting the film locations as their travel destination.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冰雪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冰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冰雪旅游迅猛发展,已成为北方地区冬季旅游的新兴动力产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目前冰雪旅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冰雪供给产业链短小,效益低下,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弱小的现状,针对冰雪旅游研究的不足,从大冰雪资源、大冰雪消费、大冰雪产业、大区域布局、大系统协调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大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出发挥多要素综合驱动、广泛联动的冰雪旅游对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冰雪文化创意、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教育培训、冰雪休闲娱乐等核心主导产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的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间广泛的经济技术联系和前向、后向、横向的联动,以及产业和区域间投入产出效应,构建大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培育大冰雪旅游全产业链,构建大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塑造特色冰雪文化品牌,促进大冰雪旅游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大冰雪旅游消费需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冰雪旅游的内涵及外延,可为中国冰雪旅游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程锦  陆林  朱付彪 《旅游学刊》2011,26(4):13-19
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文章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产品、模式、机制、路径和效应等方面,对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国内与国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并对未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见解,认为未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创新和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性研究、旅游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及旅游产业融合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的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到来,我国旅游业也相应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加上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基于中国学术立场和现实诉求的理论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在分析总结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和当代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以旅游法为核心的国家意志体系,以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18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进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以定居为目的的城镇化进程以及以旅居为目的的旅游业发展。国外对城镇旅游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国外对小城镇旅游依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获得了独立的研究地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旅游与城镇的关系,规划、经济与管理等。21世纪初,城镇化和旅游业两大经济浪潮推高了中国城镇旅游,其研究注重旅游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研究,及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溢出效益,其重心是城镇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近期开始关注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述表明,城镇旅游及其研究越来越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8.
“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12,27(2):88-93
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精神旅游的主导产品,其主题大多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存在着主题概念僵化、客源以公费旅游群体为主等问题;而黑色旅游主题则以爱与和平为主,呈现负面事件“正面宣传化”、多元化深度开发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提出创新我国精神旅游主题的思路,即从阐释美、正义、人性、自由和理性等多维视角重构旅游产品,更好地发挥其对国民的伦理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