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基本共同条件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共同基本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相似文献   

2.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共同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但由于它具有潜在的高风险、农业自我积累能力弱、二元财政供给体制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以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在评析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公共财政相关理论,从制度创新、体制改革、融资方式创新、政策导向等角度探寻近期我国有效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把基础设施看作是为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提供的“共同生产条件”和“共同流通条件”。西方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则将其称为“社会管理资本”。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设施,如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  相似文献   

4.
界定了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指出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规模逐年增长,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总量与农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为相称。效率分析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在农业产量增长、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治理农村环境等方面仍需要多元主体投资,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5.
蒲雪 《财富时代》2023,(6):127-129
<正>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背景,通过总结交通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其对农村经济的直接影响,经过分析总结得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呈现降低趋势,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的直接影响不仅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福利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体现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制度根源。公共财政应该立足农民负担长期性认识,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立足财政的公共属性,不仅支持生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有效提升农村生活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农民低负担条件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借助"民生财政"  相似文献   

7.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性质的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问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  相似文献   

9.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我国的农村贫困,不单是农民收入低、县乡财政底子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它还包含了农民现有知识和文化的短缺、法制信息的闭塞、教育和科学的落后、卫生和保障的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即人文贫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7》中给人文贫困所下定义为:人文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农村住宅集约化为农村生活方式重构提供了最基本的硬件设施条件;是实现集约高效用地,节约土地资源,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住宅集约环境下,可实现农村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将推动和加快和谐农村建设的步伐.使农村经济与自然环境及社会文明共同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下去实现劳动生活方式现代化、消费生活方式理性化、闲暇生活方式文明化和政治生活方式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既是农民群众生活的聚居地,也是发展生产的集散地.全面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可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将带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3.
资讯     
发改委公布中央投资6大重点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有六大主要投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方面,重大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4.
晏强 《大陆桥视野》2014,(20):44-45
农村基础设施一般包括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等长期发挥使用效益、服务于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设施。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要实现四川甘孜藏区的经济良好发展进步,必须加强建设其基础设施,本文就四川甘孜藏区的基础设施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反过来说,城市现代化又是“四化”的基础和条件。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密切相关。中共中央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报告批复中指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要集中力量,加强建设。”本文拟就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内容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总的说来,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少消耗、高效能,为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但各个生产力发展水  相似文献   

18.
尽管2005年农业与农村前景较为乐观,但制约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差、农民负担较重等长期积累的问题,虽有减弱但依然困扰着政府,同时又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这其中,农田水利又是农业的重中之重,它是能够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点,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要发展生产,而生产发展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但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包括优化生活条件、改进文明与村容等,都必须有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保证。近几年,国家已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停征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减轻,收入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低起点,加之长期实行的城乡不同的财政政策,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城市和在农村的差距,仍然十分鲜明,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凸显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实事求是地说,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加快改变这种现状的步伐,但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区域的进程,仍然只能是逐步的。多年的实践和基本的国情表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不行,但光靠政府的资金,面对中国如此广阔的农村区域和欠发达地区,也是力所不及的,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已经越来越有可能、也越来越有必要发掘市场微观主体的潜力,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管理模式来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以求更好地满足在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公共基础设施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