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建国42年来防护林、林业经济、林业总论、树木生理4个林业专题数据库,共收集林业科技信息1万余条.其中防护林专题库涉及水土保持林、防护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防洪护岸林、环境保护林、城市防护林等10大类46小类。价格450元,2张高密盘.国际标准书号为 ISBN7—302—01184—2/S.2.林业经济专题库涉及林业经济体制,林业政策法规,林业建设与发展,林业区划与林业规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带效益的生态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带的效益,在于其对农田土壤的改良作用(增加农作物收获量)和生态效用(防止土壤风蚀与冲刷、改善农田水文状况、旅游效益及其他)。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对积极影响国民经济水平的农田防护林效益可予生态经济评价。其用货币形式表现的评价量(卢布)按下列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3.
参照Elinor Ostrom的IAD延伸模型,基于河南省平原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意愿展开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户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意愿的因素及农户对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及保障粮食生产方面的意见。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的影响程度是影响农户发展防护林体系意愿的最关键因素,此外农田防护林体系完善程度、农田防护林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用林业产品销售方式和家庭务农人数也是影响农户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重要因素;农户希望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对农田影响最小化,农户愿意在道路边缘、沟渠旁边、闲置的土地和房前屋后布局农田防护林;愿意发展的模式是林带、农田林网和片林;农田防护林体系只是稳定当地粮食生产的措施之一,保障当地粮食的生产安全;除尊重农户意见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外,还应采取相关的水利、农艺和保险措施等。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湛江农垦自1951年底建垦区开始就同步发展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林业生产,现林业面积达20多万亩,是广东农垦林业面积最大、绿化效益最好的垦区。在林业面积中,桉树防护林占16万亩。进入七十年代后期,垦区开始对第一代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采用新品种、新技术,高标准、高质量营造第二代防护林。在确保防护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防护林带的空地资源,合理间种菠萝,实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探索林果混种的生态型与效益型相结合的立体农业耕作制。在经过试验、示范种植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94年起在垦区南部农场大面积推广林下间种菠萝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效果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综合对比分析法,对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的造林质量,林业直接生产效益和生态防护效益进行评价分析.1992年,“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护田增产效益为12604.12万元,恢复扩大耕地面积效益为6382.92万元,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效益为4156.16万元。  相似文献   

6.
明确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内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三北工程第一阶段综合效益后评价为例,对林业生态工程其防风固沙效益、庇护农田效益、保护牧场权益等生态效益,其活立木储备效益、经济林产品效益、薪材生产效益等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评价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浙江林业》2006,(3):20-20
为切实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体系在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下发了通知,并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8.
林业生产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深入调查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林业投资经济效果问题。所谓林业投资经济效果,就是要求在林业扩大再生产中用同量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有用效果。下面拟就林业的有用效果问题及林业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林业的有用效果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场的林业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林业,是服务于农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行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实践证明,完善的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农区生态林业体系的建立,对农业的稳产丰产起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农场的生态农(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田防护林是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回顾德惠市农田防护林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农防林建设的经验;针对德惠市农防林经营建设中存在的林木病腐严重、林龄结构不合理、采伐限额少、林权不明晰、管护薄弱等问题,提出调整树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明晰产权,稳定政策;探索林业新机制,放宽采伐限额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林业生态系统按主要功能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用材林区、经济林区、平原农田防护林区、草原护牧区、水土保持区、水源涵养区、沙漠区等七个区域。不同区域的林业生态体系选用怎样的评价指标及标准进行评价,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下面的文章系统地讨论了这一问题。文章较长,分两期刊登。  相似文献   

12.
林业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好坏,最终都要反映到它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果上来。营林生产的经济效果,是指培育和经营森林所取得的生产成果(有用效果)与所消耗及占用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物化劳动的消耗及占用)之比,即:经济效果=(有用效果)/(劳动消耗)林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首先,营林生产具有长期性,一个生产周期一般需要十几年或几十年;其次,林业生产不仅受经济规律和劳动方式的支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自然力能够独立起作用;第三,林业生产不仅能生产出木材和林副产品,还能发挥许多防护效益,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制服风沙、净化大气.  相似文献   

13.
<正>黑龙江垦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始终重视生态林业建设,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堤坝防浪林、防沙治沙林为主的生态林业体系。围绕"抓城、强工、带农",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  相似文献   

14.
<正> 环境资源林是生态林业体系的重要分支,它是以保护、控制、稳定、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林种,是人们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着巨大的防护效益这一特点而建立的。如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护路林、水土保持林、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试验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等。  相似文献   

15.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的存在不仅关乎平原地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问题,更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生态文明。本研究在阐述农田防护林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外部性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认为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功能效益是生态补偿的主要部分,尝试运用外部性理论对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德合作云南省造林项目综合效益定量分析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前言中德合作云南省造林项目计划用5年的时问在昭通地区和曲靖地区6县、市营造20261.8hm~2的防护林,包括用材型防护林、薪炭型防护林和经济型防护林。这一工程造林项目完成以后的效益如何,是世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依据中国国内有关林业的定量分析的公认理论数据和权威试验数据,确定该项目实施中影响综合效益的参数(状  相似文献   

17.
一、林业项目及其评价(一)林业项目概念及特征林业项目也称林业建设项目,它是指通过增加一定的资金(包括劳务)投入,在一定的期限内,形成新增固定资产和新增生产能力,获得预期效益的投资活动。从项目内容看,林业项目主要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五类;从项目规模看,林业项目可以是单独的、规模较小的用材林或经济林项目等,但也可以是规模庞大的综合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平原林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大的平原地区初步形成了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并作为一种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民收入,治穷致富,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平原地区人多地少,林业发展毕竟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因此,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四旁林业用地,选择最优经营方式,以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9.
昕水河流域自1978年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成倍提高;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三大体系基本形成;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林业三大效益越来越显著。基本经验是:坚持以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坚持林业建设与农民治穷致富相结合;坚持稳定党的各项林业政策;坚持科技兴林战略等。为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采取了土地使用政策、减免税收政策、鼓励政策、四荒拍卖政策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从国土整治的全局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维护和重建良性生态环境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其主要作用在于利用森林这一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生态防护效益,治理和改善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截止到目前,我国开展的林业生态工程有“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