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按照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类方式,制定3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DEA-Malmqusit指数分析方法对2014—2016年平台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进行测算。结果发现:(1)浙江省3类平台的整体绩效均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2)引起3类平台绩效差异的因素不同,基础平台、区域平台存在投入冗余,资源闲置及浪费现象严重。行业平台有传统平台与新型平台之别,两者在绩效上表现出较大差异;(3)近年来,3类平台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攀升。最后,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平台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外部环境”出发,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主体、科研资金投入是区域高技术产业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高创新绩效组态存在3条驱动路径,即“创新主体—资源投入—特定环境”驱动型、“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协调环境”驱动型、“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均衡环境”驱动型;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投入、创新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在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相关领域研究,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路径参考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呈现出体系化、平台化、市场化、金融化等发展新趋势新模式,本文针对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平台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国家和地区集聚科技资源、创新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培育和提升平台集成服务能力,是发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服务支撑作用与杠杆效应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首先界定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的内涵与特征,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及层次结构进行识别,进而选取广东、上海、北京和黑龙江等省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由资源集成能力、需求集成能力、服务匹配能力、运行管理能力4个维度构成,典型案例平台各有优势与特色,但在不同能力维度仍有提升空间。结论可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培育和提升提供理论方法指导,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推出诸多科技人才项目,旨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评价该类项目实施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科技人才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使用熵权法,以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为例,对2005—2011年该计划A类、B类项目的绝对绩效和剔除项目资助强度后的相对绩效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浦江人才”计划的实施绩效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在具体影响因素上有所差异。为了提升科技人才项目绩效,应健全经费投入分配体系,完善资助对象选拔标准,建立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视项目结题后续跟踪。  相似文献   

6.
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在组织创新中分别发挥着硬性能力和软性制度的创新驱动作用,但现有文献鲜有对其差异进行分析。以400余家科创企业为调研对象,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从制度层面与能力层面探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驱动要素及驱动路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①科创企业初创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授权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促进产品创新;发展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授权主导型、职业-学习主导型、容错-学习主导型,其中,绩效评估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成熟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容错主导型、授权-学习主导型,且授权-学习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②科创企业初创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仅有容错主导型;发展期流程创新的驱动路径仅有绩效-职业-学习主导型;成熟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学习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增进流程创新;③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在初创期具有容错共性;发展期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成熟期在绩效评估、容错能力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推出诸多科技人才项目,旨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评价该类项目实施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科技人才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使用熵权法,以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为例,对2005—2011年该计划A类、B类项目的绝对绩效和剔除项目资助强度后的相对绩效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浦江人才"计划的实施绩效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在具体影响因素上有所差异。为了提升科技人才项目绩效,应健全经费投入分配体系,完善资助对象选拔标准,建立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视项目结题后续跟踪。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家的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创新治理能力的要求已提到新高度。目前,我国创新治理能力尚不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为重塑创新治理及管理和服务模式,必须推动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公开、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大数据运用等创新治理的数字化手段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意义。政府部门要从创新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开发等维度出发,积极搭建"创新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后端的"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业务平台)共享"与前端的"多层面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为推进创新治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创新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开发,推动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有必要成立统一的、新的创新数据管理部门,为创新相关行为主体提供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为例,实证研究了科技创新平台的结构对平台运行绩效的影响,以及平台内部关系对该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成员能力和内部联结度对平台运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规模和异质性对平台运行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容度加强了成员能力和内部联结度对平台运行绩效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背景及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的运行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创新服务和运行管理4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10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科技金融投入并不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6个组态,其中两个组态以“财政科技投入+银行贷款”为核心条件,4个组态以“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条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多种实现方式。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可为各省合理配置科技金融投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呈现出数据驱动、万物互联、创新迭代的特征,数字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属性对创新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361座城市2010-2018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本地创新绩效提升,而且对周边城市创新绩效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空间溢出效应也更显著。由此,建议可从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等角度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创新绩效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3.
大学研究院作为汇集产学研创新资源的平台,承载着提升地区科技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资源汇集能力的功能。从项目治理平台研究视角出发,以深圳市现有大学研究院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大学研究院治理平台建设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项目治理平台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提出项目治理平台衡量指标,以期为科技主管部门建立大学研究院创新贡献度评价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企业原始创新是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在TOE框架下,结合现阶段企业原始创新特点,提出分析企业原始创新绩效差异的整合性框架,并采用fsQCA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实现企业高原始创新的组态路径有5条,分别是技术与市场主导下的技术管理与原始创新氛围驱动型、技术与市场主导下依托政策的高管支持与技术管理驱动型、技术与市场主导下的原始创新氛围与政策驱动型、技术主导下依托政策的技术管理与组织因素驱动型以及市场主导下依托技术管理的原始创新氛围与高管支持驱动型;从企业高原始创新组态路径中发现,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要素之间具有互补替代关系,可为处于不同场景下的企业获取高原始创新绩效提供有益参考;导致企业非高原始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条,且都包括非高技术能力、非高程度高管支持、非高市场导向和非高政策导向,表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要素的缺失导致企业原始创新绩效不高。结论可为驱动企业原始创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决定着其绩效产出。基于网格服务思想,从科技创新项目人力资源动态配置的实现基础出发,基于角色、知识复用和绩效评价构建了科技创新项目人力资源动态配置框架,并从知识共享平台构建、知识型人才流动促进机制、科技创新项目利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源动态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发展动力逐渐式微,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需要新的经济理论解释、构建并指导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型。智慧专业化是一种新兴经济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智慧专业化有效支撑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性研究,从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资源技术和经济属性以及资源支持程度3个方面,论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动力持续性,进而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企业绿色创新绩效驱动模式对我国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以环保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必要条件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讨“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的6个前因条件如何联动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研究表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党员高管对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普适作用;单因素主导型、双因素叠加驱动型、全维度协同驱动型三类创新模式可以实现企业高水平绿色创新绩效,非高绿色创新绩效路径为两条,与高绩效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数字化转型与高管职业生涯关注存在高度一致性,并在特定条件下,空气污染与未吸收冗余在驱动企业高水平绿色创新绩效中存在替代关系。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开展绿色创新实践提供新洞见与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引,遵循要素-结构-功能的分析范式,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发展的水平结构和外部性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就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对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逻辑推演。结合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发展现状,对治理绩效低下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探讨,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强度结构是决定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整体治理能力水平偏低、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现行科技创新治理绩效低下的根源。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外溢效应在不同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加剧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整体性提升,抑制了科技创新治理绩效有效增长。因此,应加快转变治理理念,逐步构建以“创新链”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增强微观治理能力,构建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提升中观治理能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垂直管理;优化治理环境,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环境和科技交易市场环境营造纳入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与现代科技创新治理理念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中国1999—2022年国家级科技创新政策重点变迁情况,将政策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1999—2005年的改革发展期、2006—2011年的自主创新探索期和2012—2022年的创新驱动期。然后运用文本挖掘工具分析这3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政策,对其高频词、语义网络图、点度中心度和网络中心势以及小团体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总结了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变迁情况。在第一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政策注重有序管理,此时创新、技术和企业并未得到重视;在第二阶段,围绕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服务逐渐得到重视,资源也开始向科技、创新和企业集聚,自主创新的探索势头向好;在第三阶段,创新更加受到重视,研发一词首次出现,同时研究和科研的重要性均有所提升,可见本阶段重视创新的应用,呈现创新驱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2014年6月,广东省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了一系列具体工作。2015年6月,广东省组建新的科学院正式挂牌,打造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2016年2月,召开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胡春华同志提出打造一流省级科学院,把科研院所建设成为广东省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科技创新中心。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承载着社会公益服务任务,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新课题。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提升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广东省科研院所的实际,对其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